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视觉中国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视觉中国
9月21日,《华尔街日报》发文称,高通计划收购英特尔,并已就收购事宜接洽后者。
截至目前,英特尔市值为933.88亿美元,如果双方确定意向,毫无疑问将成为半导体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案,甚至是科技行业史上最大收购案。
更重要的是,一旦收购完成,高通将成为业内首个横跨移动端——PC端——车机——数据中心的超级芯片公司。
但真的能实现吗?
先说结论,高通收购英特尔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甚至收购英特尔单一业务部门都不大可能。
最现实的情况是,英特尔会向高通出售某个“二级业务部门”——就像当年把手机(基带)调制调节器业务卖给苹果一样。
站在各自的十字路口
9月16日,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发布了一封全员信,着重介绍了目前公司正在进行的改革计划,其中包括在今年年底前全球范围内裁撤1.5万名员工;裁撤非核心业务部门;将芯片代工业务剥离出来,转为独立子公司运营。
不难看出,这些举措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制定的,即削减成本。在二季度财报发布后,英特尔单季度16亿美元的亏损让人大跌眼镜,其股价在财报发布的次日暴跌26%。而让英特尔陷入这一窘境的核心原因是,代工业务和AI PC两大核心战略带来的无法节制的资本开支。
按照基辛格的表态,至2025年,公司每年的成本将降低100亿美元。
不过,这封全员信里也透漏了一个关键的信息:英特尔暂时还不会将晶圆代工业务打包出售。也就是说,未来英特尔仍需向几座斥资上百亿美元的晶圆厂继续输血。
这倒并不是英特尔一定要死守着晶圆厂不放,而是眼下这些晶圆厂根本没有能接手的买家。
需要补充一个背景资料,英特尔在2022年开工后的本土芯片工厂,全部在《芯片与科学法案》的补贴范围内,虽然这笔高达85亿美元的补贴迟迟没有到账,但英特尔仍很难将晶圆厂直接出售给“外资厂商”。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财力接手且位于美国本土的芯片代工厂,满打满算只有格罗方德和德州仪器两家,但这两家公司早已退出先进制程的角逐,没有任何开发先进制程相关工艺的经验,因此不大可能主动让自己陷入“尾大不掉”的局面。
这也是开头提到的,高通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收购英特尔公司整体的原因——尽管芯片代工业务未来将独立运营,但对于英特尔或者高通,这都是一项无法被处置的资产。
那如果只是收购单一业务部门呢?
目前,除了自动驾驶部门Mobileye、可编程解决方案集团Altera两个独立部门外,英特尔还拥有三大业务部门,分别是CCG(客户端计算事业部,可理解为PC芯片部门)、DCAI(数据中心和AI,可以理解为服务器芯片),还有NEX(边缘计算)。
其中高通最感兴趣的一定是CCG部门。尽管英特尔被人诟病为“牙膏厂”,但该公司在PC CPU行业仍然是绝对的霸主。根据市场追踪机构Mercury Research的最新报告,今年二季度,英特尔在PC端的CPU市场份额为78.9%。
而另一边,高通近年也是挤破头地想在PC CPU市场分得一杯羹。
在5月份举办的微软Bulid开发者大会上,微软宣布“Copilot+PCs”的首批产品中,全部搭载骁龙X Elite/X Plus两款芯片,而几乎能叫得上名的OEM厂商,全部都到现场为高通站台。
现在问题来了:当下在PC行业风头正盛的高通,能吃下英特尔的CCG吗?
一口难吃成胖子
按照高通当前的市值(1881亿美元)来看,其几乎是英特尔的两倍。但公司市值能反映出的是投资者的信心,而非公司的真正价值。
至少在PC CPU行业,英特尔CCG所能产生的价值无法被低估。
一方面,CCG能给英特尔带来稳定的现金流。翻看近年二季度该公司的财报就会发现,在公司整体亏损16亿美元的情况下,CCG业务部门贡献24.97亿美元的经营利润,同时营收也能保证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体量优势,英特尔在OEM厂商中间仍保持着较强的议价权。
前不久,笔者曾和某家一线OEM厂商的产品负责人聊过高通在CPU芯片上的定价问题。
对方表示,起初高通在X Elite上的报价要高于英特尔,但公司直接回应称,不确定终端市场是否愿意为高通芯片买单,如果这枚芯片的价格不能低于英特尔的话,双方的合作就没必要谈了。
这个故事也能反映出,目前高通在PC CPU行业中的尴尬局面:尽管产品力还不错,而且持续地在这一领域中投入,但还是很难动摇英特尔为首的X86架构阵营的根基。
而对于英特尔来说,这家公司有什么理由在无法处置晶圆代工业务的同时,卖掉旱涝保收的CCG业务?
另外,从监管的角度出发,世界主要地区/国家都会对这桩收购案发起反垄断调查,并且附带严厉的安全审查。
因此高通即便对英特尔CCG再有意向,也很难直接将其纳入麾下。更大的可能还是收购某个“二级业务部门”去提升自家CPU的技术储备,比如最典型的ARM架构指令集的适配问题。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