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音乐产业观察,作者:狡童,头图来自:AI生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音乐产业观察,作者:狡童,头图来自:AI生成
“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像是在打卡上班。”一位音乐人朋友抱怨说,“我每天一起床就先查看自己的网络账号,看看歌曲有没有人听,粉丝有没有涨。”
不只是音乐人,在这个所谓的“创作者时代”,每一个内容创作者都有同样的焦虑。他们需要不断发布内容、要学会适时地蹭热点,要不断想办法推销自己。
也难怪评论家威廉·德莱塞维茨(William Deresiewicz)将这一代人称之为“Generation Sell”,推销自己的一代。在他看来,在这个时代,最终会成功的创作者同时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推销员。
问题是,随着音乐创作者越来越多,推销自己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地推销自己,留给音乐创作时间越来越少。而且,平台数据还会提醒你,如果想红,得学会“打卡上班”。
音乐进入“准时制”
音乐人小瑞这样描述她的工作:“我一醒起来就开始上网,对着表格查看今天要发什么内容。”
这样的一种工作模式,被称为“准时制”(Just-in-Time, JIT)。在当今经济体系中,“准时制”供应链模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确保生产与消费的无缝对接,为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便利,如今音乐人们也不得不开始适应“准时制”。
传统唱片业时代,艺人们可以每隔3-4年才发一张专辑,但粉丝们的热情不会因此减退,人们总是如饥似渴地等着新作到来,随着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这一模式已被彻底颠覆。
你仍然可以每隔3-4年才发一张专辑,但在此期间,你必须不断发布新单曲,不断在社交媒体上与粉丝互动,否则可能会失去粉丝的关注。至少,Spotify老板丹尼尔·艾克(Daniel Ek)就是这么想的,他曾经告诫音乐人:“每3-4年发布一张专辑已不足够,你需要与粉丝持续互动”。
火如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仍然在努力地跟粉丝持续互动,过去四年,包括重录专辑在内,她发行了8张专辑,超过188首歌,她跟粉丝之间的连接前所未有的紧密。
如果你还没火,还指望能够在网上一夜成名,这就更不够了。如果你不能你准时出现在平台上与粉丝“持续互动”,很可能会被算法遗忘。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算法遗忘就是这个时代的噩梦,这意味着你所付出的一切将付之东流,为此,音乐人及其版权持有者不得不成为“准时制”供应商,从按照自己的创作节奏向粉丝交付艺术作品,转变为准时填补永不停歇的供应链中的空缺。
这构成了音乐产业准时制经济的基础,也改变了音乐内容生态。歌曲变得越来越短,无疑与此有关,如果你不想让粉丝们等太久,最快的办法就是缩短制作时长。
然而,在这场流量游戏中,平台就像一个永不满足的野兽,每首新歌只是暂时满足其胃口的卡路里摄入。表面上看,每一个发布内容的创作者都有机会与泰勒·斯威夫特等巨星竞争,但现实是,在Spotify上,只有1.5%的音乐人月度听众量破万,占比1%的顶流艺人垄断了99%的流量。
为了争夺剩下那1%的流量,99%的音乐人必须要求自己更加“准时”,因为,在内容创作者大爆发的当下,总会有人比你更努力。
把自己卖出去
在短视频平台上,有这样一个常见的“建议”:如果你想红,你应该每天发布三次内容,早上7点、8点、9点左右一次,中午一次,傍晚一次。
一日三更是有数据支持的,咨询公司MIDiA早前发布的报告《娱乐行为:频率因素》称,TikTok用户平均每天打开六次,“持续互动”就意味着需要跟用户行为同频。
同频强调的不只是频次,还有心理上的同感,你需要花时间去研究用户心理,知道粉丝们想要什么,或者什么样的内容具有走红的潜质,在这个过程中,你既是创作者,也是数据分析师、市场营销专员、设计师、网络编辑、产品经理、心理咨询师、社会观察家。
如果你终于做出了一支爆款内容,恭喜你,你成了一位成功的推销员。
很多人音乐人都在网上努力地推销自己。去年5月,一位叫乔丹·伯切尔(Jordan Burchel)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开启了一个连续365天每天发布一首歌的挑战。
伯切尔每天都努力地构思一首歌,创作并录制出来发布到网上。哪怕妻子临产,也没耽误他写歌。女儿出世的当天,伯切尔还在医院的食堂里录制了一首新歌。
365天挑战完成之后,伯切尔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挑战,每个月发行一张专辑。
尽管近年来有一些知名艺人抱怨短视频让他们感到疲惫,但对于像伯切尔这样的无名之辈来说,除了努力“打卡上班”式的推销自己,别无他法。毕竟,在这个时代,你必须在数字虚空中大喊大叫,告诉每个人你有多棒,否则,就没有人会知道你是谁。
作家娜奥米·克莱恩(Naomi Klein)称之为“自我商品化”,在她看来,当代世界存在太多的不稳定,以至于自我商品化现在被视为获得任何经济安全的唯一途径。何况,“社交媒体还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自我推销的工具。”
问题是,能跑赢流量的人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最终会迷失在这个过度拥挤的、竞争超级激烈的注意力经济里。
忙活一年半载之后,筋疲力尽的伯切尔只攒下了3000多粉丝。
“这是一个失败者的游戏,但你又不得不玩。”
本末倒置?
你可能没有听说过瑞奇·蒙哥马利(Ricky Montgomery),尽管他在TikTok上有超过170万粉丝,在Spotify上有超过700万月度听众。
作为网上千千万万想红的音乐人里的一员,过去三年,蒙哥马利在TikTok上很努力地推销自己,还因此获得了跟唱片公司签约的机会,但他最终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使你获得了唱片合约或有几首热门歌曲,你仍然被困在不断自我推销的跑步机上。”
在蒙哥马利看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三年过去了,你几乎没有时间花在你的艺术创作上,你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好的推销员,然而,能推销的产品越来越少。”
产品越来越少的问题,平台并不用担心,一个蒙哥马利倒下去,会有千千万万个蒙哥马利前赴后继,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创作者和内容。2023年,Spotify上的认证音乐人数量多达1100万,而BandLab上的音乐创作者则超过了6000万。
实际上,塑造当今娱乐生态的内容平台更看重的是内容创作而非创作者本身。平台算法越是能够向用户推送个性化内容,它们的价值就越大。而且,平台的活力来自于内容源源不断地更新,一旦一件内容被消费,就需要新内容来替代。
一如音乐产业分析师马克·穆里甘所说:“在注意力经济的体量和速度游戏中,流媒体平台就像一头永远饥饿的野兽,每首新歌只是暂时满足其胃口的卡路里摄入。”
于是,即时满足成为注意力经济的一大特点,内容创作者如果不能跟按时粉丝持续互动,哪怕你的内容曾经火过也很快会被算法遗忘。
音乐人贝大妮·克森蒂诺(Bethany Cosentino)对此深有体会。去年,为了宣传新专辑,她每天都泡在网上,按时按量地经营自己的社交账号,想方设法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最火的一条视频播放量超过200万。然而,专辑发行之后,注意力就消失了,Spotify月度听众量停留在4位数。
这就要求内容创作者们不但要“打卡上班”,还能学会聪明地“打卡上班”,在积累粉丝的同时更要懂得如何将真正关心你的人聚合到一起,成为你坚实的后盾,让你有一天能够有可能跳出流量游戏,建立自己坚实的事业基础。
蒙哥马利的解决方案是巡演,他开始把更多时间花在巡演路上,跟来看演出的粉丝交流和互动。“它确实改变了很多,”蒙哥马利说,“特别是与人的共鸣,你开始知道欢呼什么时候会发生。”而一些粉丝自发组织的线下活动,更让他欣喜若狂。
毫无疑问,这一切得益于那些曾经“打卡上班”的日子,但蒙哥马利坚信那是不可持续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音乐产业观察,作者:狡童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