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狂”的成效,真的会更好吗?
2024-09-26 08:53

“工作狂”的成效,真的会更好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世界科学 (ID:World-Science),编译:莫庄非,原文标题:《大楼突遭地震,这位狂人仍沉浸学术不愿逃离…》,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工作狂可能带来短期收益,但长期不利健康和工作效率。

• 🧠 工作狂被视为瘾症,影响心理和生理健康。

• 🕒 工作时间与绩效无显著相关性,过度工作反而可能降低效率。

• 📉 工作狂倾向与生活满意度和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工作狂,或者说“卷王”,是现代职场中的常见现象。2023年的一项研究评估了工作狂现象在各职业领域和文化中的普遍程度,结果显示:大约15%的员工可归入狂人类别。


无论是出于野心、追求完美主义,还是为赶due而大干快上,工作狂行为都偏离了理性。过去几十年间,心理学家和就业研究学者一直调整着关于这种非理性行为模式的衡量标准和定义。眼下,定义似乎趋于明朗了。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图恩·塔里斯(Toon Taris)表示,工作狂现在被视为一种瘾症,具有一系列风险因素,可以导致不良后果。“‘工作狂’一词常被拿来用,但这种瘾实际上比大众理解中的更常见、更复杂、更危险。”


塔里斯此前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职业健康研究者扬·德容格(Jan de Jonge)共同撰文探讨工作狂现象。论文后刊载于《组织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年度评论》(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作者在文中强调了一些定义问题:


一方面,该标签不适用于那些因为真正热爱自己工作而长时间工作的人;另一方面,那些以升职加薪、赚钱养家为主要目标而甘愿暂时性吃苦耐劳的人也算不上工作狂。


美国佐治亚大学的工业/组织心理学家玛丽莎·克拉克(Malissa Clark)表示,学界越发普遍的共识是,要通过4个维度来判断一个真正的工作狂——动机(motivations)、思想(thoughts)、情感(emotions)和行为(behaviors)


2020年,克拉克与同事在《应用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撰文提出:


总的来说,工作狂需要“有发自内心的工作冲动,总对工作念念不忘,不工作时会产生负面情绪,完成的工作量超出合理预期”


某些性格类型的人尤其容易深陷工作而不能自拔。克拉克等人在2016年的一项荟萃分析中指出,完美主义者、外向者和A型人格者(表现为雄心勃勃、积极进取和缺乏耐心)容易成为工作狂。他们曾预计低自尊者(主要表现包括缺乏自信、思想消极、害怕失败等)亦有此风险,但未发现相关性。


永远在线员工


新西兰人力资源专家杰克·哈塞尔(Jack Hassell)曾采访15名自认是工作狂的新西兰人,尝试深入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动机。这些超敬业员工来自各个领域,有运动员和律师,也有哈塞尔的同行。


通过对受访者的观察,哈塞尔总结道:一些工作狂在贫困中长大,不想再回归困苦;另一些狂人出身富裕,却始终有这样一种信念,即自己应该付出更多以取得成功并保持领先地位。


“工作狂们的模式本质上都相同,但他们养成这种状态的方式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尽管文献表明,工作狂倾向略微更多见于女性、年长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打工人,但这种关联不够显著和一致。


塔里斯和德容格的论文还指出,某些用人单位比其他的更易使打工人养成对工作的沉迷。哪些单位呢?就是那些鼓励狼性和加班的企业。此外,2016年一份对超过16400名挪威打工人的调查显示,负责管理或自雇的工作者,相较于被他人管理的雇员更可能成为工作狂。


塔里斯表示,由于各种线上办公软件的兴起,“随时随地工作”变得可行,工作狂现象或将加剧。“工作狂的发展条件从未如今天这般有利。”


克拉克不能同意更多,并表示似乎有更多人找到了潜藏内心的工作狂。“大规模转向居家办公和远程办公可能改变了我们的一些沟通模式和期望。”居家办公在新冠疫情期间成为普遍模式,这可能催生出一批“永远在线员工”(always-on workers)——他们完全忘记了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界限。“原本正常的打工人现在也可能工作狂化。”


工作令她彻夜难眠


养成工作狂习惯或许会带来些短期收益,例如更好的业绩和更多的加班费(值得商榷),但这些收益往往很快消散,甚至转化为风险。


克拉克等人的荟萃分析发现,工作狂模式与工作表现之间并无相关性。她引用一份2015年的调查结果:工作时间超长的爱岗者,相比那些摸鱼混够同样工时的假装爱岗者,二者获得的绩效评估水平相当。基于对500多名打工人的追踪评估,2021年一项意大利研究指出,工作狂与绩效之间几乎无相关性。


事实上,平庸的绩效可能还算理想情况……塔里斯说道:“我们知道,人如果工作太辛苦,就不会有太多时间恢复,因而产生疲劳甚至精疲力竭——这增加了他们犯错的风险。”而工作中的错误有时可造成严重后果。


2018年,挪威学者曾对1781名护士开展调查,进行了一项研究,探究可能引起严重工作事故的因素,这些工作事故包括工作期间打瞌睡、损坏设备、伤害或险些伤害到患者或自己等。


研究发现,年轻或男性护士特别容易犯此类错误,工作狂护士则更容易犯下研究者讨论的每一种错误。


工作狂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于工作。


2006年的一项针对北美174名白领的调查发现,工作狂与生活不满意度之间存在关联,一个人在工作狂量表上得分越高,其生活乐趣越少。


2004年的一项研究将比利时5853名全职工作者分为8类,包括爱好型(work enthusiast)、成瘾型(work addict)、佛系(relaxed worker)和丧系(disenchanted worker)成瘾型报告的健康问题比其他任何一类都更多。作为参照,爱好型几乎没报告任何健康问题。这告诉我们,成瘾与享受之间有巨大差异。


通过对工作狂的多次采访,克拉克发现,过度投入工作往往与不健康生活方式相伴,包括酗酒、缺乏锻炼以及睡眠不足。


曾有一位退休的社会工作者告诉克拉克:自己对工作的痴迷令她彻夜难眠,“感觉我的大脑整晚都在工作。”另一位曾经的大羊驼牧场主则表示:完成工作目标前,不允许自己吃东西或方便,即使这会带来饥饿与不适,“我必须先完成工作,否则会觉得自己没用”。更加夸张的案例就要属哈塞尔采访的那位在地震时仍不愿丢下工作赶紧逃命的学者了。


2011年,新西兰“花园之城”克赖斯特彻奇经历了一系列地震事件。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大量建筑物损毁,以及多种次生灾害。突遇地震的个体,其正常反应应当是立刻避险、求生,但有一位学者,面对地震来袭,却仍沉醉于手头工作,迟迟不愿离开办公桌,直到最后不得不走出摇晃的大楼时,他顿悟:“哦,天呐,我太醉心工作了,我甚至冒着失去生命的风险在工作!”


当然,工作狂中也有又狂又健的样本。


根据今年发表的一项工作,有工作狂倾向的学生群体似乎身心状态俱佳。参与该研究的志愿者是300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自德国,其中90%以上都为女性。在6个月时间内,工作狂学生在身体和情感方面的表现比那些动力不足的同学更良好。


论文主要作者、挪威奥斯陆大学的工作心理学家(work psychologist)尼娜·容克(Nina Junker)指出,学生有明确的短期目标,也有固定的寒暑假用于休养、充电。对于痴迷工作的人而言,休息和调整是非常宝贵的。


塔里斯表示,目前还没有任何经科学证明能可靠治愈工作狂问题的干预措施。但我们有办法减轻负面影响。研究者调查发现,坚持正念训练的工作狂不容易受困于诸如烦躁和痛苦等负面情绪。


资料来源:Are you a workaholic? Here’s how to spot the sign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世界科学 (ID:World-Science),编译:莫庄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