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联网吵架高频词汇,看到第几个你生气了?
2020-04-17 10:10

中文互联网吵架高频词汇,看到第几个你生气了?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卢娜,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先请大家做个投票:在当今的互联网上,对话中出现以下哪个词,会让你立刻觉得可能无法友好顺利地进行下去了?


  • A、洗地狗

  • B、带节奏

  • C、歪屁股

  • D、跪舔你X爹

  • E、以上全部


考虑到最近这两天发生的“中泰网友大战”及其带来的影响,这个名单或许还应该增加一个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进行了“文化输出”的四字真言:


nmsl。


当“nmsl”可以堵住任何人的嘴


无论是得益于“祖安文化”还是表情包传播,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四个字母背后很不文明的表达,是这两年的中文互联网上一个不可回避的文化现象,甚至非常有代表性。


有一些人非常反感这种粗暴的表达,甚至连打出这几个字都觉得脏了自己的手;



但也有很多人,已经彻彻底底地将它容纳进了自己随口就来的日常表达里。


比如我刚刚在微博实时搜索这四个字母,发现各种五花八门的场景里大家骂得不亦乐乎,比吃饭还稀松平常——


骂偶像的经纪公司的老板;骂打游戏遇到的猪队友;骂表现冷淡不够尊重人的相亲对象;骂电视剧编剧把结局写烂尾了;骂学校管理不善……


任何大事小情,都有可能得到四字真言的激情辱骂。



对每个难以接受它的人来说,看到这当头一句充满了愤怒的诅咒,都会油然而生一种“用大铁锤打苍蝇”的荒唐感,并且想远离这种冲击力极强的情绪发泄。


但要命的是,你无所遁逃。


这四字真言的杀伤力早已不局限在私人领地的发言里,而是在公共讨论的空间里到处冲撞。


无论在讨论什么话题,谁是谁非谁占理,只要当观点有分歧的时候冲到对方面前高喊nmsl,便获得了无可比拟的精神胜利。


毕竟,任何一个正常人看到这四个字母,都会明白闭嘴才是正道——纯粹的单方面的情绪宣泄,没有任何可能带来有效的讨论和对话。



更神奇的是,熟练运用它的人,已经不会再去细想这四个字的原本含义有多么恶毒和令人不适。


它在网络上如此风靡,离不开被开发出的另一套解释体系,让人们能在骂出口的时候相信自己只是在合理地发泄:


“当我骂nmsl,并没有真的在辱骂你真实生活中生理上的母亲,只是为了发泄而创造出了一个虚拟的精神体,用来表达我对你的愤怒与贬低”。



于是,一批人被这样不可理喻的暴戾吓得不敢跟人对线,而挥舞着它的人洋洋得意,继续到处征战。


难怪这四个字母,会成为如今舆论场中的最强核武器。


这口号化的表达见证了无数场互联网骂战,成了一个标志性的短语,其实更是当下我们的语言正在经受什么的一个缩影:


极致的粗鄙化,简单化,情绪化。


人们好像都习惯了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骂最野的街,释放最激烈的情绪,制造最乌烟瘴气的战场。


“对话终结者”


像“nmsl”这种杀伤力极强的词语或短语,在互联网上让人胆寒并非一天两天,也并非一个两个。


久经沙场的网友们,已经患上了一种“看到这个词就觉得没的聊了”PTSD——


“这也能洗白?”

“你在这儿带什么节奏呢”

“果然歪屁股”……


某些问题和争论发生时,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哪些词语会在三秒后到达战场,随之而来的就是满天飞的互相谩骂和口水。




前段时间不少大V和网友自发倡议,网络讨论中拒绝随便扣“带节奏”的大帽子。这些看得人眼睛都要生茧的话语,基本成了每次互联网舆论撕裂时轮番上演的固定节目。


之所以反对用这些词吵架的人越来越多,是因为在无数次的纷争中,大家已经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词语被说出口时,其实暗含着非常复杂、但你知我知的前提条件。


骂对方在“带节奏”,其实是在说,关于这事儿明明往A方向想才是对的,你在误导大家往你想要的B方向上走;


骂谁在为某人某事“洗白”,其实是认定了某件事在自己心里已经有了完全不可推翻的负面结论,任何异议都是要扭曲黑白;


骂谁的言论“夹带私货”,其实已经先预设了什么才是光明正大的正确,与之不符的便是心怀鬼胎、阴阳怪气的“私货”……



把这些潜台词搞清楚,你就会发现这些词之所以这么“好用”,是因为它们都预设了被争论的有话题一定有鲜明的对错,而说话之人永远是对的。


只要甩出这些词语,就天然地站在了正确的一边与对方划清界限,最后以四个字母结尾,彻底表明我跟你这种[哔——]无话可说。



于是,被这些词语污染过的对话,结局一定是除了划分立场,什么都没谈。


仔细一想,有件事其实很不可思议:


这些词语中包含着这么复杂和微妙的含义,我们却都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它们能用短短两三个字就表达出来,并人人都在广泛使用。


而与这些“我对你错”的大帽子相反的意思,比如——


“我觉得你有些地方说的不对,但其他地方也有道理。”


“我和你观点不同,但我们可以平等交流。”


这些想法并没有一个铿锵有力的短语做自己的代言人,依然要依赖于长长的一句话。


甚至如今的互联网上,你都很少见有人会如此客客气气地把这两句话说完。



能简单地把人推开,却无法轻易地进行平等交流。词语的不同变迁或许也反映了,这两件事在我们的大脑里本就不是同等难易程度。


那些简单粗暴排除异己的想法,更容易被装在简单易用的壳子里,毕竟这过程完全不需要讲道理,甚至不需要思考,喷就完事儿了。


而在撕裂的纷争中表达包容、平等与友好,本身就基于一个人需要厘清事实、保持理智、尊重他人……每一道门槛,在当下都显得相当之高。


这种反差,不禁让人想起一部日剧的著名台词:“重要的东西,总是被更晚一步发明出来”。


“大脑被嘴支配了”


当越来越多的人反感在对话中出现“洗地”、“带节奏”等简单粗暴的词语,其实也是在对抗一种简单粗暴的思维。


这种自发的反思,当前段时间饭圈与“圈外人”大战变成一个社会议题时,许多人就已经意识到了。


言语间动不动就“拉踩”、“黑子”、“洗脑包”……说是粉圈专用语,可是它们的影响力早已辐射到了更大的公共空间,也把那种抱团排外、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渗透到了更多人日常的说话习惯里。


然而,我们批判粉圈带来的语言污染时,却常常忽视一个残酷的事实——


它真的是“因”吗?其实可能只是真正的根源结下的恶果之一罢了。


在这之前,我们其实早就习惯了将复杂的意义浓缩在一个短促的词语里,然后在使用的方便和快感中逐渐允许自己疏于思考。


最典型的——因八卦绯闻而流行起来的“瓜”,很快就变得可以指代任何事实尚不明确或有争议的事件,并用这个表达方式的简单和戏谑,将很多事情也变得看似简单和可以戏谑。



曾有博主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吃瓜”,其实隐含着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冷漠,和被动等待投喂的懒惰。


还有很多像这样的词语,平时用的时候我们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词语也确实没有什么不对。


可是在熟练地使用它们的时候,人们都默契地将具体事件,简化成了用几个字就能框住的概念。


宣布“反转”、“打脸”发生的时候,任何事情便失去了可能需要一步步被揭露真相的复杂性,只剩下“从错到对”的决定性胜利。


当人们愈发习惯在任何领域都“求辟谣”,其实也是认定,“辟谣”出现之前的信息辨别过程并不重要,一概都可以归为错误和谎言。


当主流声音被这样占据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从中体会到的,是一种被迫不要去进行更多思考的无力感。


就好比如今多复杂、多值得探讨的议题,只要开了“女拳”、“男拳”的嘲讽,那么一切探讨都会变得没有意义,最后只会一次次地在这些高度简化和浓缩的表达里,将充满敌视和偏见的刻板印象加深。


《繁花》作者金宇澄


习惯了用这些简单粗暴的词语去盖棺定论,其实也是习惯了躲在词语的外壳里,接受了这些词语被网络舆论场重新定义过的意义,也允许自己的思维方式就这么被带着走了。


这其实才是“洗白”、“带节奏”、“nmsl”这批网络骂战必备词语,越来越让人感到不适的根源。


正如犹太语文学者维克多·克莱普勒所说,“语言并非只为我吟诗和思考,它也导控着我的情感,驾驭着我的全部心灵,我越是想当然地、越是无意识地将自己交付给它,就越是如此。”


我们自以为是大脑在支配着嘴,却没想到不知不觉中加入齐声合唱的嘴,反过来让大脑渐渐麻痹。



在逐渐有人意识到词语的粗鄙和扣帽子倾向越来越失控前,我们已经主动舍弃了太多太多。


可悲的是,如今中文互联网愈发呈现出一种“能听懂这个道理的人,不需要多讲;听不懂这个道理的人,怎么讲都没用”的割裂。


在这个氛围中和异见者对线,率先自省、放弃使用词语核武器的人,八成是输家,堪称活在一片语言和对话的“黑暗森林”里。


每个为之感到无奈和痛苦的个体都撬不动这黑暗森林生长土壤,但至少能做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温驯地走入这个“良夜”。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卢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