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与好大夫在线交易细节:尚未完成,价格约2亿美金
2024-09-26 11:27

蚂蚁集团与好大夫在线交易细节:尚未完成,价格约2亿美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健闻咨询 (ID:HealthInsightPro),作者:毛晓琼,编辑:庞贝贝,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蚂蚁集团收购好大夫在线交易尚未完成,价格约2亿美金。

• 💼 交易尚在进行,涉及多轮谈判和工商变更

• 💡 支付宝拟通过AI助理提升在线诊疗服务

• 📈 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医疗AI领域

近期,蚂蚁集团与好大夫在线的并购交易事件引起了较多关注,好大夫在线的运营主体确已发生了工商变更。但是,据“健闻咨询”了解,“支付宝母公司已收购好大夫在线”的提法其实并不准确,据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这场交易还在进行中,尚未完成。


一位处理过多起并购交易的投资人表示,在常规的收购和并购交易中,乙方配合甲方完成工商变更,只是其中的节点之一,还有后续的打款等诸多流程,且每个节点都会存在变数,“通常收购方还会约定后续的业绩对赌,以及管理层是否能够完成公司过渡期的正常经营等业务履行。”


早在今年4月时,“健闻咨询”就报道过好大夫在线的消息。“健闻咨询”了解到,在达成最近的“工商变更”这个节点之前,蚂蚁集团与好大夫在线经历了多轮艰难谈判,其中一段时间,还出现过好大夫在线背后的股东中有某知名互联网大厂强硬拒绝签字等事情。目前才变得局面向好。


“健闻咨询”从相关信源处获悉,蚂蚁集团收购好大夫在线的交易价格约2亿美金。就此消息,“健闻咨询”联系了蚂蚁集团与好大夫在线方面,截至发稿时未获双方回复。


无论这起交易是否能够最终顺利完成,但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这场交易都足够具有启发性意义:这起并购,既为漩涡中的人们打开了一条逃生之路,也表征了这个赛道大机会和商业可能性的消陨


遥想多年以前,在北京海淀768园区,刚接手春雨医生并出任CEO的王羽潇接受了某家行业媒体两位知名媒体人的采访,在那次采访中,王羽潇反思了春雨医生和整个行业,“回看过去这一波创业浪潮,大家都是在春夜里蒙眼狂奔,一边生长,一边腐烂。”当时王羽潇说,春雨医生不会再盲目扩张,“把核心业务做强,让企业的生命周期更长”。


这场发生在2019年冬天的采访,像是一个预言。后来,行业里的很多人依然乘着“泰坦尼克号”飞速前行,很多的人和事也像是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般的兵败如山倒。


笙歌归了院落,灯火下了楼台。


一、股权变更并非终章,“并购”成互联网医疗终局?


过去一年里,深陷“卖身”传闻的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很少出现在公开活动上,但9月5日,“健闻咨询”在蚂蚁集团主办的外滩大会医疗分论坛上见到了他本人,一身深色短袖,一杯咖啡,坐在嘉宾席的第二排,听完了整场活动。


在此之前,业内已经传出了蚂蚁集团洽谈收购好大夫的消息,同时好大夫在线的平台链接也出现在了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的主页中。彼时,多位知情人士向“健闻咨询”透露,王航已经决定将好大夫在线出售给蚂蚁集团,双方正就收购协议细节进行商讨,但尚未最终签字画押。


现在看来,至少到王航这次公开露面之时,牌桌上的交易已经接近完成。


关于好大夫在线的往日荣光,“健闻咨询”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提及,这里不再赘述。对于一家穷尽所能,依然无法自负盈亏的创业公司来说,卖身大厂并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是某种可能性的延续。而对于互联网医疗这个处于低谷中的赛道来说,这或许也是新一轮并购浪潮的序曲。


“永远不要低估互联网巨头,尤其是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的巨头对于新技术、新信息的理解能力。”一位医疗行业的投资人告诉“健闻咨询”,尤其是在大模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AI和医疗的结合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机会,“利用信息差,买在无人问津时,才是成功的商业并购。”


放眼互联网医疗赛道,觊觎这块生意的大厂并不少。传统的BAT自不必说,京东、拼多多、字节、美团或多或少都围绕医疗业务做了布局。不管是医学科普、货架电商还是即时零售,只要涉及处方药,在线诊疗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壁垒。而另一边,能够匹配在线诊疗服务,且具备用户心智的头部公司,大多正处于资金紧张、估值骤降,寻求转型的艰难时刻。


曾经和好大夫在线并称为行业“白月光”的春雨医生,最后一轮公开融资停留在2020年。最近的一个消息是,今年5月,春雨医生出海东盟,第一站是为马来西亚的华人提供线上诊疗服务。


开办国内第一家互联网医院,创下过超55亿美金估值的微医,也已经基本放弃了To C业务。他们用积累10年的医疗数据和数字技术,协助地方政府改造基层医疗机构,最终目的是在提升老百姓健康指标的前提下,增加医保基金的结余。这种模式被称为“数字健共体”,它让微医可以靠政府输血活下去,但也失去了商业层面的想象力。


另一个可能受益的标的是医联。这家扎根成都,从互联网医生社交起家的平台,同样以丰富的医生储备著称。2018年,医联将90%以上的业务聚焦于慢病管理,开始围绕个别病种的院外市场建立商业闭环。但不管是处方外流的速度还是患者难以改变的就医习惯,都让医联在这条路上步履维艰。在经历一系列高管出走、上市终止等负面事件后,估值40亿美金的医联也从独角兽的神坛上跌落,减员规模超过95%。


“互联网医疗的问题,是我们过度放大的想象力和落地能力之间的差距问题。如果哪一天,我们通过某种技术和资源的合并,能够提升落地的能力,这个行业还会‘春风吹又生’的。”上述投资人表示。


二、绕开“医鹿”弯路,支付宝医疗强势崛起


蚂蚁集团收购好大夫在线,会是那缕带来生机的春风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回到王航最近现身的那个会场——在那场分论坛上,支付宝重磅发布了医疗业务的C端入口级产品——AI健康管家。围绕这个入口,支付宝搭建了多个不同层级的智能体进行业务的串联和布局,比如浙江省卫健委的“安诊儿”,杭州市医保局的“医保小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公济小壹”,以及代表医生个体的AI助理。


在这些智能体中,医生AI助理是支付宝最看重的C端应用。


简单来说,支付宝希望为名医专家们一对一地定制他们的AI分身。这些分身,会深度学习医生本人的知识框架、诊疗经验,甚至是待人接物时的语气语态。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支付宝AI健康管家这个入口,向这些医生的AI分身发起咨询,24小时在线且免费。而当用户觉得需要进一步向医生本人寻求帮助时,可以直接从对话窗口跳转到医生本人的付费问诊界面。


没错,这里所链接的付费问诊平台,就是好大夫在线。换句话说,在全资收购好大夫在线后,支付宝做出了一套基于医生个人IP的科普+问诊闭环。


这套模式在商业上能不能走得通,还有待时间验证。但它至少在两个层面解决了王航操盘好大夫在线时的烦恼。


一是流量,过去的好大夫在线,不管是在线上投放,还是线下广告,拉新的费用都是运营成本中的很大一块,而支付宝有6亿多医保码用户的流量池,运营成本会大大降低。二是服务质量。好大夫在线的服务质量有口皆碑,但名医专家毕竟都是兼职,难免有回复不及时,或者让助手代替接诊的情况。而一个有专家5成功力的AI分身,能够解决大部分患者的日常需求。


“对于医生来说,一旦线上患者超过2000个,管理起来就特别费劲了。”一位北方头部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告诉“健闻咨询”,他的好大夫在线上总共有1800多名会员,光微信群就建了4个,有时候一天手术下来,群里的信息成百上千条,疏于管理的情况很普遍,“如果有一个AI助理,能及时处理一部分,再设置一些敏感词,把重点问题摘出来,我们再去人为确认就很方便。”


“我们希望牛的名医,都能够有自己的医生AI助理,最终的体量至少应该是几千级的。”蚂蚁集团副总裁,支付宝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张俊杰表示,过去10年,互联网技术对医疗行业的贡献是拉平信息差,提高用户体验。而基于大模型的AI技术,有机会去突破医患资源供需失衡的痛点,这也是蚂蚁集团再次入局医疗的逻辑原点,“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医患供需不平衡,如果这个问题能缓解,我相信在商业上是有很多机会的。”


目前看来,除了阿里系以外,百度、腾讯、京东都有走通这条商业路径的可能。


先说百度,AI本就是百度的强项,灵医也是国内发布的首个“产业级”医疗大模型。据知情人士透露,从去年开始,百度健康着重发力线上问诊业务,以较高的客单价开拓了不少头部三甲医院的医生,补上了在线诊疗的生态。


腾讯的医疗大模型能力同样不弱,但在问诊端更侧重于开发合作,截至目前,腾讯的医疗AI及相关产品已经落地超过1300家机构,其中就包括了和瑞金医院共同研发的瑞金医学大模型矩阵,和迈瑞医疗合作共建的医疗重症大模型等。


相比于阿里,百度和腾讯,京东健康也不甘示弱。作为国内“线上健康消费第一入口”,京东健康的一贯策略就是“以医疗健康服务带动医药产品销售”,日均问诊量已经接近50万次。在AI能力方面,今年7月,京东健康在“京医千询”大模型的基础上又推出了一站式智能医疗服务产品“康康”,功能和支付宝的“AI健康管家”高度相似。


所有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以AI为核心重塑线上问诊的产品形态。问题的关键是,这会是互联网医疗等待已久的那场“春雨”吗?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