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如何错过这次政策大转向的?
2024-09-29 14:53

所有人如何错过这次政策大转向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寒暖流,作者:猹,原文标题:《所有人如何miss这次政策大转向》,头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政策大转向前的信号和市场反应

• 🚀 央行突然大幅宽松,市场措手不及

• 💡 7月后政策信号逐渐显露,但市场未察觉

• 🌊 9月初关键数据恶化,刺激政策应运而生

西长安街11号发布会现场,在潘行长放下茶杯之前,没有人想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政策调整来得如此猛烈,几乎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将一系列货币宽松政策推到市场面前。


像那一代人一样,潘行讲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比如,他NL不分,将逆回购读成利回购,将债券读成债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外界接收他宣布的全面宽松信号。


以金融三巨头9月24日的发布会为起点,中国开启了国庆75周年前的疯狂一周,震惊之后还有震惊。


航母原地调头,所有人从措手不及,到犹豫迟疑,再到被震晕,只需要一周。一位卖方首席在朋友圈说,以往刷屏级的信息,今晚都轮不上。


向来料事如神的分析师,这次没有一个说: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


那么,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所有人是如何miss掉了这次政策大转向的?


以7月为分界线,复盘最近半年的宏观信号跳动。


  • 3月两会,国务院领导明确强调,不搞大水漫灌和短期强刺激。


  • 4月底,政治局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 5月23日,企业家和专家座谈会,强调改革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


  • 6月下旬,宁夏青海调研,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 6月25日,国务院领导在达沃斯论坛,继续强调3月以来的固本培元。


这些强信号表明,上半年政策理念保持了非常明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随着7月临近,所有目光都转向三中全会。改革,是当时的共识,但是改革的内涵是什么,激进派和稳健派的预期并不一致。


7月中旬,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方向和举措,大都是长期的。虽然此次三中全会打破惯例,关注了短期经济运行情况,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但对刺激提振并未着墨过多。


没有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这让许多人感到失望。但是众多市场人士马上寄望于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他们认为更多的具体政策,将在局会上明确。


确实,7月30日的局会上,继续强调“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也对经济工作重点进行了调整,以适应形势发生的变化,但并未推出具体的强力刺激政策。


连续被打脸,让市场激进派彻底受伤了。随着北戴河避暑假日的到来,舆论对经济政策讨论的热度降低。很多人又很自然地将希望后移到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上。


进入9月,一些显著的变化开始发生。


前期最重要的信号来自央行前行长易纲,9月6日,他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提出,应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这是首次有官方背景的高层人士,公开说中国面临通缩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前,通缩一词有很强的敏感性。不出意外,这次相关报道也面临了强审查。


没过几天,9月9日,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团队,分享了北京之行收获。大摩团队称拜访了一些官方智库,感受到国内对通缩危害的认识已经加强,直言决策者思维在逐渐变化,大家的反应更加开明。


或许因为被现实按在地上反复摩擦的教训,许多人还没有走出不应期,认为大摩这份乐观的分享资料,并没有强说服力。因为邢自强没有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光环,他是中国人,曾在中金任职,此前也没有被高层接见放风的信用记录。


这种疑虑,随后就得到了支持印证。9月12日,甘肃兰州的黄河流域座谈会强调,“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措辞从7月的“坚定不移”变为9月的“努力完成”,似乎对增速下降有相当定力,这无疑降低了大摩的可信度。


但是仅仅十天后,千呼万唤的强刺激思路,再次出现更重要的信号。9月21日,星期六,著名的官方智囊刘世锦,在论坛中公开建议推出10万亿财政刺激政策,被广泛报道。


刘世锦身份特殊,非一般市场经济学者可比。如果大摩的分享还被视为海外人士听风就是雨,添油加醋,一厢情愿的话,刘世锦的方案,不得不让人将重新关注可能的政策变化。而且,对刘世锦的惊骇言论报道,得到相当程度的审核容忍。


加大财政刺激是学界共识,但10万亿的刺激方案,不说天方夜谭,也太过激进,以至于影响到对刘世锦整体输出真实性的认可度。特别是近年来,官方对财政赤字增加一直非常谨慎,要么不来,一来就是10万亿的大跃进,刘的调门是否起的太高?


即便是声称感受到思路变化的邢自强,也表示开始的政策力度、幅度都不会很大,因为他看不到支撑大幅转变的外部指标。


10万亿,可能真的只是学者的政策建议?到现在为止,官方层面还没有什么动作。


周末过后,市场对10万亿的讨论还没来得及深入展开,新的信号再次出现。9月23日,周一早上刚上班,国新办就发布预告称,24日上午,央行、金融总局、证监会三巨头集体出席发布会。


关注政策变动的人明白,金融三巨头集体亮相的次数不多,同时出席一场“临时”发布会,也许真有大事发生。


这是风暴开启前,最强的信号。


虽然气氛很足,但是,真正了解中国政经的人,不会因为一次发布会预告,就压上身家。


因为,过往的经验是,政策制定者很少在发布会上,宣布什么重大政策,发布会往往是对已发布政策和精神的跟进解读宣讲。


周小川时代,降准降息等重要货币政策,会直接在央行网站上公布。易纲时代,重要政策调整,出现过几次国常会的预告,也出现过领导在调研期间暗示会降准的情况。潘功胜时代,出现了一些新变化,2024年1月,潘行长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的贯彻落实发布会上,宣布了降准,但孤证不立。央行是否在调整与市场的沟通方式,值得关注。


过去,央行在行动之前,会有一些吹风动作。比如,周时代中证报的任女士,多次中靶政策调整;易时代,马骏博士几次以顾问身份提前对市场吹风。


而这次央行大宽松,似乎也没有什么信号——如果美联储降息不算的话。毕竟,7月底的局会上,对货币政策的表述还是维持稳健。


总之,这是近年来,央行官员首次通过发布会,大张旗鼓地宣布重大政策,至少在形式上突破以往的习惯,这种变化,一定有某种潜台词。


之后几天其他部门的众多跟进政策和外媒报道,证明三巨头的发布会只是开胃菜。


9月26日,新一次局会,一锤定音,政策思路发生了巨变。一切都是那么与众不同:以往9月局会,不会主要讨论经济议题,这次是临时变化;局会通稿发布时间提前至中午盘中时间,而不是更常见的傍晚时分;字数仅1200多,比以往动辄几千字大幅精简;行文少了无用铺垫,直接写出各领域政策调整;用词简洁精炼,少了很多车轱辘话……


学界千呼万唤的强刺激思路,终于正式登场。


对政策思路的演进,进行了粗轮廓梳理后,回到最开始的话题,思路到底是在哪个节点发生突变,导致所有人都几无预期的呢?


  1. 7月30日的局会,有应对新形势的局部变化和调整,但整体还是继承了过去两年的思路,保持战略定力。也就是说,变化发生在8月之后。


2. 北戴河时间大约在8月15日左右结束,至9月12日黄河流域座谈会,这一个月的新变化,为质变积累了更多条件。黄河座谈会,沿黄10余省份主要领导尽数出席,会后,经济目标就从之前的“坚定不移”,到重拾“努力实现”,这种摇摆太过刺眼。此前广东和上海两大经济重镇上半年经济增速,都不到5%,特别是广东,只有3.9%,上海增速虽然有4.8%,但去年同期增速还高达9.7%。


3. 8月重要经济运行数据全面恶化。在9月中旬正式公布系列数据之前,管理层能提前了解到初步数据。以新增贷、财政收入、失业率、工业利润四个重要指标为例:


9月13日,央行公布8月新增贷9000亿,同比少增4600亿;20日,财政部公布8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2%,降幅扩大1.2个百分点;20日,统计局数据,不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从6月的13.2%上升至8月的18.8%,为有数据以来新高;27日,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大幅下降17.8%。


4. 过去一段时间,技术官僚中,显然存在一批人持积极刺激的观点。9月12号的措辞摇摆调整后,这些观点重新被摆上桌面讨论。虽然大调整9月下旬就发生,但技术官员早已储备了政策。潘行在发布会上说,为了不影响银行的净息差,利率政策调整的方案设计,人民银行技术团队经过了多轮认真地量化分析评估。多轮分析,这表明方案肯定不是这几天才临时弄出来的。


5. 再例如,潘行在解释央行支持股市的两个工具时称,我和吴主席说过,如果做得好,5000亿,再5000亿,还可以来5000亿;3000亿,再3000亿元,还可以来3000亿。说明央行和证监会此前有过较深入的直接沟通,这种跨部门的政策设计,肯定也不是临时就能弄好的。


还有,证监会领导在发布会上提到的10只中证A500ETF,问世速度之快,令人吃惊:9月5日,首批10只基金上报;次日就正式获批;9月10日,10只基金正式发售,募资时间为9月20日--9月24日陆续结束,但大都提前结束募资。巧合的是,24日,就是三巨头发布会的日子。


6. 从技术层面讲,财政和货币金融部门是强刺激的两大工具。在金融部门打响头炮迅速行动后,所有人目光都投向本轮调整更加重要的三里河,但与金融部门的高歌猛进不同,财政部门本周静悄悄。当然,财政政策面临人大的约束,需要走更多程序。财政主要领导本周中的两天,还按照计划飞去中亚,参加了两天国际会议,不在北京。


7. 财政和金融、住建由不同领导分管。无论是金融货币,还是住建楼市,过去两年,虽然政策整体保持了稳健,但小幅调整的频率很高。


8. 距离9月24日三巨头发布会最近的一次高层会议,9月18日的国常会没有发出任何调整信号,而且9月份国常会只开了一次。


9. 9月局会后,官方智囊机构国研室领导班子调整,毕业于厦门大学的福建人沈丹阳,重返北京,升任国研室主任。


10. 政策思路的变化,也能从刘世锦的方案中看出端倪。比10万亿更重要的一个细节是,刘世锦直言,要从供给侧改革转向需求侧改革,这是对过去十年智囊理念的一次根本转变。此前供给侧改革几乎主导了政策脉络。7月的三中全会上,供给侧改革的倡导者,仍然列席过分组讨论。


从供给侧改革到需求侧改革,从固本培元到强刺激,变化已经发生。对市场观察者来说,太执迷于过去的路径,是不对的,要适应新变化,调整分析和理解框架,与时俱进,像秋风扫落叶那样。


易行长公开喊话后,冷静旁观是谨慎的;大摩分享出炉后,保持理智是睿智的;刘世锦长文出现后,将信将疑是克制的;当三部门发布会预告出来后,迟疑是稳妥的;发布会之后当天还在犹豫的是_____?


一位长期关注经济动向的友人说,9月初大举杀入A股。我问他当时是否看到了什么信号,他说,只是蒙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寒暖流,作者: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