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新黑暗时代
2024-10-03 11:24

科技与新黑暗时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冉京鹭(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编辑:歪歪,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技术进化带来便利与孤独,需警惕与反思。

• 🧐 探讨技术的本质与进化过程

• 🤖 解析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双刃影响

• 📱 关注现代技术对人类孤独感的加重

当织布机能自己织布时,人类的奴役时代才将会终结。


——亚里士多德


一、序言


相信我们对技术这一名词都不陌生,有人说技术是科学的应用;也有人说技术是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知识;还有人说技术本身就是工程过程中的实践。但这些答案都没能真正触及到“技术到底是什么”这一谜题。


而越是到研究生的这一阶段,我就愈发好奇技术的本质。在查询技术这一本质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著作和文献都涉及流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技术,譬如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等,还有许多关于技术如何形塑人类社会,反过来,有关社会又如何推动技术创新的讨论、关于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如何产生和创新的议题则是少之又少。


二、什么是技术


在《技术的本质》这本书中,作者收集了以往涵盖了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工程师等思想家的各种论述,并详细阐释了技术是什么,技术是如何产生和进化的。作者在书中指出,技术其实是我们现代社会与中世纪的分水岭,它创造了我们5万年以来最多的财富,创造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技术哲学。


有些人或许认为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就行了,不必深究其背后的逻辑。但实际上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还影响了我们人类的社会心理,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深切的不安和恐惧。这种恐惧来源于人类自身对于本源的渴望——那就是自然。人类的存在应该与我们300万年来的家——我们的自然相互依靠。如此,两种势均力敌的思想力量便在人类心理中左右,一方是人类寄托更美好未来的希冀,另一方则是对于技术依赖的深刻不安。


最早“技术”(technology)这一词在研究领域就是存在定义上的差别,尤其是与“创新”(innovation)“技艺”(technique)相混淆,仅仅“技术”这一个名词就含有许多定义,并且定义上还有很多相互的冲突。这或许造成这一混乱现象的原因是“技术”一直笼罩在久负盛名的“姐姐”——科学的阴影之中。因此对于“技术”这一词的研究少之又少。


更有趣的悖论在于:我们对于某项具体的技术了解很多,而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我们知之甚少。我们基本上都知道计算机技术,甚至有些人知道生产计算机的步骤以及计算机背后的运行逻辑,但其存在背后的深层逻辑我们却鲜少提及。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人类目前缺失的是一门关于“技术”的科学——一门真正关于“技术”的理论框架。


大部分的理工学科都是在自己领域内部寻找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当然本书中想要探讨的是关于技术深层次的问题,即技术是如何产生和进化的?作者指出,若要真正理解技术的进化,需要转换进化论般的思维。一项真正的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脱胎于原来存在过的技术的,而这种类似于生物学上的遗传机制囊括了新技术与旧技术过去与现在的具体联系。


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原始社会没有发明现代技术这样的东西,因为以前的技术组合产生的发明才是新技术诞生的源泉。在技术最开始爆发的时期,我们人类只是了解了自然界中最原始的现象:矿石的坚硬,火焰的灼热,片状石头的锋利等等,我们人类目前所有的收获都来自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利用。


最初由最简单的技术慢慢成长出更多的复杂技术,可以说是技术创造了自身。在形成过程中,新技术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以前技术带来的老问题,而新技术又产生了新问题,因此又不得不付诸新的技术。由此技术不断的进行时代更迭,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恰似自然界中的生态链,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推动着技术的进化与革新。然而,与自然界不同的是,技术的进化并非完全遵循自然法则,它更多地融入了人类的意志与需求,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技术的进化之路,充满了探索与挑战。从最初的简单工具,如石器、火的使用,到后来的蒸汽机、电力技术,再到如今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与追求。这些技术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


三、技术影响的前世今生


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在历史上,当技术兴起之后,人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受到威胁并强烈抵制新兴技术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这种强烈的反抗正似乎在无限的迫近。毫不奇怪,技术对收入的影响程度决定了人们对它的态度。随着许多人的生计出现问题,反对技术的声音就会越响亮。更多的卢德主义者更会趁机制造声势,尽可能扩大对技术的抗争。


当然也有一些声音:“这不就相当于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吗?那时候的纺织机不也替代了纺织工人的工作?”此话不假,也有观点认为工业革命的出现确实会导致一些岗位消失,但人们也会和以前一样找到新的工作,所以没什么需要担心的——不幸的是,这只是说对了前半句。


在《技术陷阱》一书中,作者认为取代型的技术是否受阻,取决于谁会从中获取政治权利和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在工业革命初期,卢德主义者们竭尽全力与新技术进行斗争,大肆破坏新出现的机器设备,以换取就业的机会。但这些人并没有成功,因为他们没有认清楚历史的合理性和时代方向,不是投身于摧毁“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去砸毁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业生产机器。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第一次工业革命能够首先出现在英国,在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者们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殖民贸易,一方面在国内进行“圈地运动”,经济上累积了大量的财富,而在此过程中,新兴的资产阶级者们还发动了一场非暴力的政变——光荣革命。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资产阶级群体由从大机器获利的同时扩张到了获取政治权力。之前英国贵族们的土地财富霸权受到了来自新兴资产阶级流动财富的挑战。因此在技术大爆发的时期,英国的资产阶级群体们在获取财富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获取财富的权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新兴阶级对于财富获取上和资源分配上的权力保障。这一政治权力转移的结果就是保护了资产阶级的财富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受到侵犯,面对着如此强大的经济与政治权力的辗轧,底层的工人走上街头的集体反抗行动不可能获胜,反而更多的卢德主义者被捕入狱,甚至被流放至澳洲。


但目前人们可能不会反对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技术的突飞猛进虽然会威胁到制造业的从业者,但另一方面这一部分从业者也将以消费者的角度获得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譬如汽车制造行业,虽然生产线上的工人已经被大量的智能制造机器人所取代,但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在市场上也获得了更加便宜的汽车。因此只有技术取代技术,大量工业失业之后,消费者的红利才得以显现。毕竟在这过程之中减少了大量的人力劳动和服务。但大量工人失业带来的社会成本却比消费者的红利多得多。


从长远来看,技术的进步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和物质的富足。但现目前人们担忧的是目前的技术革新会像第一次工业革命那样,将许多公民甩在身后,造成了大量的失业,贫困和社会动荡。这也难免会激起人们对技术革新本身的敌视。因此政府为了努力维持社会稳定,也就可能会限制一些新技术的发展。这些短期的事件可能就会干扰和扰乱长期发展的轨迹,给未来长期的繁荣带来消极的后果。


四、越现代越孤独


《技术垄断》这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一起并称为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


而这一本书中,波斯曼糅合了教育学,语义学,传播学等各种学科的理论,并将人类技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统治文化阶段,以及最后的技术垄断文化阶段


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人类和技术的关系大体上是友好的,此时的工具能够较好地服务于人类的需要;在技术统治文化时期,人类和技术的关系开始出现转折,但并未完全颠倒过来,文化并没有向技术投降;但到了技术垄断时期,人类与技术的关系就几乎完全是颠倒过来的。


这一时期形成的标志有三个:一是汽车大王福特发明的汽车装配线;二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猴子审判”宣告着上帝造人的失败;三是泰勒《科学管理》的问世。这三个标志性的事件代表着人类开始相信社会的所有问题均可量化,科学至上主义如日中天,社会研究沦为自然科学的附庸。


作者在写这本书时,互联网时代尚未到来,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却让作者波斯曼逐渐产生了忧虑。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鞭笞了这种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坚决捍卫人文主义和道德关怀,他将矛头直接指向科学崇拜主义的倾向。


相较于《娱乐至死》,《技术垄断》这本书的批判倾向越来越犀利,作者直接讥讽狂热的技术爱好者,嘲弄他们把技术当作美人,他们迷信人工智能,认为人工智能无与伦比,几近完美,把计算机的功能凌驾于一切人类经验之上,然而事实上,机器不可感知,也不可能被理解。在这种技术垄断下,对机器人的迷恋越来越狂热,如此人类逐渐被异化,从人有点像机器,到人很像机器再到人就是机器的过程,这一过程作者对此就很感到惋惜。


技术垄断带来的现代化社会的信息失控,虚拟化和泡沫化的社会难以把握,人类逐渐沦为信息的奴役,每天被大量的信息海洋充斥着而逐渐堙灭。目前大量的短视频俨然成为虚拟世界的狂欢,在这个自由表达意见的互联网空间中,成为了每个心灵“孤岛”的聚集地。


当然人的表现欲和分享欲是与生俱来的,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崛起,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表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渠道。特别是在虚拟特效的加持下,人们的创作题材更加紧扣时代热点,诸如催婚,工作职场,两性关系等等热点话题。


这种良好的匿名机制给受众的关注点从形式上回归主体,让视频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压抑的自我释放出来,也让自己所生产的内容成为一种传播的乐趣。这种“傻瓜式”的创作方式让用户只需要对着屏幕说话,甚至省略了后期的配音和剪辑便可以成功发布视频。这种竖屏模式下,现代化的软件也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特尔克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提出:长期沉溺在网络社交或依赖科技产品与外界联系,不仅不能帮助人摆脱孤独,反而会加重孤独感。


五、后记


或许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类似乎陷入了一种“被技术奴役”的状态。


我们越来越依赖技术来解决问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技术成为了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替代品。这种依赖不仅让我们失去了对自然和本源的敬畏之心,更让我们在面对技术带来的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本无善恶之分,它的起源、进化与发展都是我们人类文明智慧的体现。


在《三体》中“给岁月以文明”的醒世警言也提醒着我们,人类在未来的技术变化发展过程中保持对技术的警惕与反思,在人类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和维护技术文明,使其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冉京鹭(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编辑:歪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