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AZED OFFICIAL(ID:DAZED_CHINA),作者:C.,题图来自:《少年的你》剧照
今日,第39届金像奖公布获奖名单,《少年的你》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新人演员等八项大奖。其中争议最大的大概是由林咏琛、李媛和许伊萌共同获得的最佳编剧奖,“恭喜东野圭吾”、“香港电影走向式微”等声音层出不穷。
这其实是我们作为观众从何种程度上拥有审判权,以及原著融梗争议的连坐范围问题:是否原著涉嫌融梗,电影改编剧本就被判了“死刑”?我们还能不能在剧作层面谈论它?拨开“原罪”的外壳,不久前Dazed和编剧团队聊了聊幕后创作过程、剧本细节,和她们对校园霸凌的理解。
《少年的你》上映可以说是一波三折。筹备历时三年,先是退出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展映,因“制作完成度和市场预判”原因撤出暑期档,然后突击定档10月25日,零宣传开画。围绕这部电影展开的讨论,始终离不开审查、悬而未决的原著融梗争议,公共话题的声量迅速覆盖电影本身的作品属性。
从现实“校园霸凌”议题出发做电影,再用电影范畴的叙事反哺社会层面,唤醒更多的个体讲述与反思,甚至是像《熔炉》那样直接与制度发生关系(韩国议会通过“熔炉法”,加重对未成年人性侵害的刑罚),这当然是理想状况。
但是正如娄烨接受《今天》访谈时所说,电影似乎“被迫承担了过重的负荷”。它本质上源自创作者的好奇心,和触碰终极真相的强烈欲望,既无法为现实提供便利答案,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质性研究,也不能仅看作是观众情绪发泄的出口。
说到底,电影是影像的艺术。
《少年的你》原著是典型的青春疼痛小说,缺少合理的逻辑线索,保护者与被保护者之间单向救赎的情感并不高明。因此,如何在现有“校园霸凌”议题上做加法,从人物状态、内心想法过渡到具体动作,“消减言情设定,真实地呈现社会性的部分”,成为摆在编剧团队面前的难题。
这是编剧团队继2017年《七月与安生》之后的第二次合作。香港小说家林咏琛是团队的灵魂人物,主导建构故事框架与反转,正是她提议在《七月与安生》电影开头引入原小说,但是不交代作者,才有了陈可辛所说“从小说到电影的完美出口”,一切变得顺理成章起来。内地编剧李媛和许伊萌则负责让剧情更具合理性,创作“接地气”的对白和细节。
《少年的你》幕后
回到《少年的你》这部电影,我问那个不可动摇的故事内核是什么,她们用提问代替回答:
“对于校园霸凌,可以视而不见别过头去吗?
大家可不可以下定决心做些什么?
世界的理想模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电影专注、坚定地站在少年视角,把他们的情绪用特写镜头直接延伸给观众。看守所对视戏点燃感性的火信:喜悦、悲伤以及释放的情绪装在一组正反打镜头里,玻璃上相互重叠的镜像让你彻底相信他们共生的感情。影片的落点与文晏导演的《嘉年华》相似,是少年能否出逃。这样两位没有特权、处于种种劣势的少年,他们如何生存,碰到问题要如何抗争,看似矫揉、夸大的台词和动作也成为真实的组成。
而学校、警察乃至是社会被处理为景深里虚化的部分,他们在场或缺位似乎没那么重要,转而回归人本能的爱与保护,回归那些更坚固的情感。
《少年的你》剧照
情感是普世的,细节则是通往现实的毛细血管,是对人们所说“长大就忘了”的抵抗。模拟考后换座位、搬桌椅,人与人像沙丁鱼罐头似地挤在狭小的教室,高考倒计时不断翻页的紧迫,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无意识。时间、空间乃至当代景观都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整齐嘹亮的口号声中陈念笃信、忍耐,最大程度地融入直至超越它,正是少年反抗所在。
D: 看完《少年的你》原著小说之后,你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S: 言情小说都不是我们的菜,但小说中提出的少年霸凌议题,改编成电影很有意义。要怎么消减言情部分,真实地呈现社会性的部分,是兴奋的创作挑战。
D: 剧本的筹备过程是怎样的?
S: 剧本由筹备到拍摄历时三年,过程就是改了又改,改了再改。只要一天未拍某场戏,也许忽然又会蹦出新的好点子(监制和导演如此期待我们!)。
《少年的你》剧照
D: 原著整体是比较偶像剧的叙述,你们怎么在感情线和现实“校园霸凌”之间找平衡?
S: 从一开始改编时,就决定要完全抛开偶像和爱情电影的方向。所有人物关系和情节设计,都是为了烘托出校园霸凌的主题。男女主两位少年,是相互扶持支撑的关系,远多于谈情说爱。
D: 相较于《七月与安生》呈现比较私人的情感,这次介入到更尖锐的社会议题,团队做了哪些准备?
S: 看了很多关于高考的纪录片,还有网络上的青少年霸凌视频。最困难的是要看这些真实的霸凌视频,每次打开片子,心情就已经很沉重。
D: 周冬雨、易烊千玺两位主演定下来后,剧本根据他们自身的特性做了哪些修改?
S: 原著里陈念的角色是更可怜、软弱无助和被动的。因为由周冬雨主演,觉得她倔强的气质很有魅力,所以塑造陈念这角色时,会更侧重她外柔内刚,内心强大的一面。
而原著里的小北,侵略性更强更狠。易烊千玺平日给人的印象是很有分寸、礼貌和努力的人,要他演出太阳刚的小混混可能不像,所以调整小北这个角色时,多强调他内心脆弱和令人心疼的部分。
《少年的你》剧照
D: 团队内部分歧最大的是哪场戏,最后是怎么处理的?
S: 魏莱死亡这场戏到底怎么设计才最好,是陈念找她,或是她找陈念?两人见面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最后觉得最圆满的方法是去挖掘两人的内心。魏莱没有故意想去惹怒陈念,但她无心的话,对陈念带来极大伤害。陈念把她推开那一下,也并非有意伤害她,她想推开的,是整个世界看不见和无穷无尽的黑暗。
D: 有两处平行蒙太奇我印象很深,一个是小北讨债陈念高考誓师,还有审讯的时候两个人分别在不同的房间,口供却完美吻合。
S: 小北讨债和陈念高考誓师平行出现,是想表现当时他们仍然身处两个互相有点够不着的世界,进展到审讯时在不同房间,口供却完美吻合,这个时刻两人已经变成心同一体。基本上男女主整条感情线都是在蒙太奇中完成的,蒙太奇结束时,必须让观众投入和相信,两个人已变成不分彼此的战友。
D: 为什么会增加剃头的情节?
S: 陈念被终极霸凌后,不想男女主的情绪停留在愤恨、伤痛和绝望中,他们必须看到一丝希望。陈念的头发被剪得七零八落,来到这儿剃个清爽的光头是早就决定好的。那如果小北也剃呢?这场戏又突然升华了。一个动作,看出小北的决心。他们用手机拍下光头合照那一刻,战友的盟誓不言而喻。两个人,变成了一个人。
D: 陈念和小北在监狱对视的那场戏,短时间内有非常多的情绪变化,这个在剧本上是怎么给出指令的?
S: 这基本上是导演和演员的功劳。剧本写到那场戏,主要是强调这两个人之间,一切言语和对白是多余的,他们只用眼神交流,已经可以道尽千言万语。这场戏十分后期才拍摄,感觉两位演员已经化身成陈念和小北,很入戏。
《少年的你》片段
D: 你们认同“残酷青春”这个说法吗?
S: 不止青春期,人生基本上是残酷的吧。变成成年人之后,有更多无奈,回望青春,反而觉得那段时光是美好的,但也不想重来一次就是了。
D: 剧本里有你们自身经历的投射吗,还是试图保持旁观的视角?
S: 总会有投射的部分。剧本中老杨对郑易说,其实每个人都霸凌过别人或被霸凌过,只是长大了,忘记了。编写这剧本时,会回想很多当年的我们和身边人,多多少少,都曾经身处相似的困境。
《少年的你》剧照
D: 有评论认为魏莱作为反派似乎比较扁平,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霸凌动机,你们怎么看?
S: 霸凌动机这个题目,在剧本会议上争议了很久。其实我们最初是想把动机完全抹掉,不想把魏莱编写成一个具体的反派,她象征着黑暗的力量,甚至是没有理由的恶意。霸凌就是一场接棒游戏,每个人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什么时候会被选上,这样的话,感情层面会更加可怕。不过很多人看过剧本后,都说没给她足够动机,看得心里很不舒服,所以,其实已经妥协,加了盖衣服、家庭学业压力等理由啦。
《少年的你》剧照
D: 整部影片情绪起了很大的作用,剧本创作时怎么带进这些情绪?
S: 编写剧本时,悬念、紧张度和追看性,都是我们最想追求的效果,最好是让观众有点呼吸困难,喘不过气来。曾国祥导演的特写镜头运用,为整部电影的情绪张力和心理压力,加了很多分数。
D: 像“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种标语式的台词,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有观众会觉得有点“出戏”,在设计台词时有哪些考虑?
S: 最初在编剧会议提出这句对白时,带点开玩笑成分,觉得很适合做电影海报标语。但后来觉得加进剧本里,可以表现出陈念受到终极霸凌后,她的情绪反应不是停格在悲伤和愤怒中,她想超越这个伤害,帮助别人,改变世界。
D: 结局做了比较大的改动,原著是赖青杀人,然后小北杀了赖青,影片是陈念过失杀人后自首,为什么会这样来改编?
S: 从第一天写剧本,就决定撤掉原著结局。赖青杀人,小北杀了赖青的反转,十分牵强,加上电影主旨完全不是杀人悬疑推理,这些情节必须全部删掉。强调校园霸凌的社会议题,电影格局才得以提升。
D: IP改编很容易“吃力不讨好”,对你们来说有压力吗?
S: 我们没把它当成IP,没有压力。监制和导演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重点是尽情表达校园霸凌这个议题,其他小说情节要怎么改都可以,甚至可以当作原创剧本来写,创建电影的独特世界。
《少年的你》幕后
D: 《七月与安生》之后原班人马再度合作,默契如何?
S: 熟悉了大家的个性,默契自然增加了,主要是了解到大家价值观不一样的地方,就算为剧本争拗,也是对事不对人。开会时吵得面红耳热也不会上心,晚上又可以开开心心吃火锅!
D: 如何评价两位主演周冬雨和易烊千玺的表演?
S: 周冬雨演活了一个跟她个性非常不一样的角色,难度很高。演陈念时,她要把真正的自己冰封住,这次觉得她真的突破了自己。易烊千玺给人的感觉是外表沉默平静,其实内心蕴藏着强烈力量,只是一直克制住不表现出来。演小北时,他就像火山爆发一样,与小北融成一体,很释放。
D: 拍完这部电影,“校园霸凌”这件事找到答案了吗?
S: 人生的种种问题,恐怕永远没有答案。无论是校园霸凌、家庭暴力,以至社会贫富不公等等。人类的困境,无法透过一出电影找到答案。但是,这也是拍电影的意义。我们不忘记,不逃避。如果有更多人,通过电影或故事,不断表达这些议题,唤醒大家的注意,描塑世界的理想模样,有一天,世界可能真的会变得不一样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AZED OFFICIAL(ID:DAZED_CHINA),作者: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