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疲惫的金像奖
原创2020-05-06 21:19

《少年的你》,疲惫的金像奖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颁奖速度最快的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终结果毫无悬念。

 

《少年的你》横扫全场,在18个奖项中斩获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大奖;周冬雨成为继章子怡、周迅之后同时拿到金马、金像两个影后的演员。另一面,金像奖保持了最佳男演员由香港演员统治的一贯传统,最佳男演员由太保获得,而易烊千玺则获得最佳新演员奖。

 

早在三个月前,金像奖公布各奖项的提名名单时,许多影评人就精准预测了这个结局。

 

对于金像奖,很多人提起都感觉到疲倦。记者永远要问同样的问题,评委会永远要回应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偏重港片?为什么总是老面孔得奖?

 

新生代力量的缺失是香港电影没落的佐证之一。

 

获得最佳男主角的太保已经70岁,而另一位影帝的有力竞争者古天乐年近50。所有人为郑秀文9次和最佳女主角奖杯擦肩而过而惋惜的时候,更知道她今年生日蛋糕上的数字是48。 

 

而实际上,这个奖项设立的初衷恰恰是“激励年轻导演和文艺片”

 

在《电影双周刊》的推动下,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设立。1982年3月11日出版的《电影双周刊》推出了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特辑,这个奖项从一开始就立足本土,旨在通过评选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1982年~1985年最佳影片奖分别颁给了《父子情》(方育平导)《投奔怒海》(许鞍华导)《半边人》(方育平导)《似水流年》(严浩导)。直到1986年,成龙主演的《警察故事》捧回了最佳影片奖杯才标志着金像奖开始注重电影的工业价值。

 

暗合的另一条时间线是80年代~90年代香港电影的崛起。彼时,香港电影工业总产值超过印度,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彼时香港电影的成功和此刻的韩国电影类似,都是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的结果。高度类型化和有辨识度的港片在日韩、东南亚地区非常卖座。

 

直到2003年,内地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香港合拍片时代开启,香港导演与演员北上的大幕就此拉开。而这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加剧了导演和演员的人才断层。

 

这直接导致了,近些年来,金像奖不再百花齐放,而我们总是一再看到单一影片横扫金像奖。不仅如此,提及香港电影,大多数人的第一念头仍然是王家卫、许鞍华、杜琪峰(银河映像),除此之外,再没有划时代的人物和影片涌现。

 

2016年,《踏血寻梅》斩获最佳男女主配角在内的七项大奖;2017年《树大招风》包揽了最佳影片导演男主在内的五项大奖;2018年则是《明月几时有》成为了最大赢家。去年的《无双》的压倒性优势让颁奖过程平淡如水。


早在10年前,尔冬升就在接受采访时表达过这种无奈:拍戏总找古天乐和吴彦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有票房号召力的男演员用十个手指头就数得出,而以前能打的女打星,现在更是一个都没有


而在上任主席之初,尔冬升就曾提到自己在思考的重要问题是——金像奖将来应该是“香港的电影金像奖”,还是“香港电影的金像奖”。显然,金像奖还是成为了后者。


而“香港电影”的严格定义是:

 

1、导演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

2、出品公司须有一间为香港合法注册公司;

3、影片最少有六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人员为香港居民,以十六个工作项目计算:监制、编剧、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员、摄影、动作设计、美术指导、服装造型、剪接、原创电影音乐、原创电影歌曲、音响效果及视觉效果。

 

其实这已经是金像奖部分妥协后的结果,曾经港片的认证资格需要香港工作人员占16个工种里面一半以上


许多人建议金像奖借扩大评选范围,来增加本身的活力。但“还有足够数量的港片去选”,这个建议并没有被采纳。而正因固守本土标准,选出的《少年的你》恰恰不再具有“港味”。

 

十年前的跨年晚会上,香港人爱港的理由中,“张国荣”成为票数最多的一条。而面对非议,张国荣曾经说:我觉得有时,做到我们这个级别的艺人,只可以再做些trends-setting,就是创先河的东西。


而金像奖面对自己青黄不接的本地电影产业,还能不能做些“创先河”的东西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