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厂牌,播客的终极形态?
2024-10-12 11:12

播客厂牌,播客的终极形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播客志,作者:播客志编辑部,头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播客厂牌兴起,行业化进程加速,探索多元商业模式。

• 📈 播客厂牌数量与规模持续增长,商业模式多元化。

• 🎙 播客厂牌提供录音场地和规模效应,助力节目推广。

• 💼 播客商业化成熟,需公司化运作承接更多商业合作。

两年前,播客志写过一篇关于播客厂牌的文章,彼时播客厂牌的概念刚刚兴起,让我们颇为兴奋,因为这象征着播客行业化进程的推进。但也难免有些担心,在商业化水平并不成熟的行业背景下,这些厂牌能坚持多久,能否持续保持扩张状态。两年半过去,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有些多余,播客厂牌们的数量和规模都在增长,探索出愈发多元的商业模式,内容品类也更加丰富。


今天让我们再来聊聊播客厂牌的话题,看看现在的播客行业化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2024年的播客厂牌


厂牌源自英文单词Label,指唱片中心贴的标签,后被用来指代唱片公司,在传统唱片业时代,厂牌掌握制作与宣发资源,对音乐人来说必不可少。随着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行业采用“厂牌”这一说法,加之早期国内很多播客创作者都有音乐从业背景,播客里也自然涌现出了这一概念。


播客厂牌盘点


上图是我们整理的20家播客厂牌及旗下节目,每个厂牌旗下至少有三档节目,加到一起近两百档(剔除了付费节目,由品牌出品、厂牌制作的品牌播客)


早期的播客厂牌多由某一档人气节目衍生,比如深夜谈谈播客网络、日谈公园、凹凸电波,主创通过自己的节目被大家熟知,进而成立公司,吸引越来越多主播加入,搭建自己的节目矩阵。


近年也有许多有声公司成立厂牌,比如冠声旗下的冠声播客、万物声学旗下的万物FM,在主营业务配音、有声内容创作之外,尝试更多的音频内容形态。此外,更多偏个人化的厂牌开始涌现,比如回声场、旷野Radio,基于播客探索更多内容形式,打造个人品牌。主播有自己的主业,把播客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急于变现。


在内容形态方面,很多厂牌都形成了鲜明风格,比如播客公社出品的节目以兴趣为单位,聚焦游戏的“超级游文化”,聚焦体育的“体侃”,声动活泼出品的节目以商业科技为主,关注最新商业动态的“声动早咖啡”,关注科技领域的“科技早知道”,JustPod出品的节目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文化沙龙类播客“忽左忽右”,泛文娱话题播客“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比较接近的内容调性,有利于吸引精神气质更为接近的受众,将节目受众转化成厂牌受众,通过品牌播客、组织活动等形式实现商业变现。


同时,也有厂牌不拘泥于此,而是将人作为厂牌的核心,比如番薯剥壳工作室孵化的“佟晨洁的正常生活”、“G大成长论”等,津津乐道孵化的“科技乱炖”、“津津有味”等。行业跨度很大,但都是有表达欲、内容输出能力的个体。许多主播的商业变现不是直接通过节目,而是通过播客传递自己的专业能力,建立信任,为听众提供咨询服务。


厂牌会是播客的终极形态吗?


播客厂牌涌现的背景,在于近几年播客行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播客创作者的竞争日益激烈,听众对于节目内容、音质、剪辑的要求在提高,但长内容的发现难度很高,想被更多人听到的难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播客商业化在日趋成熟,无论播客广告、品牌播客,还是付费节目、线下活动,不同类型的节目逐渐摸索出更适合的变现方式,提升了大家在播客上投入的意愿。


随着行业发展走向成熟,播客厂牌承担的职能愈发清晰。一是提供录音场地,每个厂牌基本都有自己的录音棚,尽管播客录音使用的设备成本没有音乐行业那么高,对个人来说尚在可承受范围,但为了与嘉宾录音,场地的位置不能过于偏僻,往往在一线城市的市中心,租金成本加上人员维护成本也不可忽视。二是发挥规模效应,比如与音频平台对接,为提高效率,平台方往往更倾向于和厂牌对接,因为同样的时间可以与更多节目沟通,便于节目推荐,比如苹果播客精选频道栏目,给厂牌旗下节目更多曝光机会。


苹果播客精选频道


加入一个厂牌,厂牌的粉丝、搭建起的新媒体宣发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早期流量获取难的问题;组建一个厂牌,拓展节目数量增加受众、聚集具有不同专业能力的员工,有利于承接更大体量的商业合作。


上一次我们在播客厂牌的文章中,花了不少篇幅介绍播客MCN,但可能由于近期经济环境低迷,广告整体规模缩小,挤压播客MCN的生存空间,最近已经很少在市场上见到有人提了。同时,我们也在长期观察播客广告营销动态,发现品牌广告(相对效果广告而言,不追求销售转化、更侧重品牌形象建立的广告)减少,头部播客商单数量下降,主要通过带旅行团、付费节目、品牌播客代制作等方式来挣钱。


这些变现方式都很难靠个人单打独斗实现,以品牌播客为例,需要有商务在前期与企业谈判,执行过程需要项目经理全程把控,录制节目需要内容策划定选题、找嘉宾,录完节目需要后期剪辑,节目上线后需要运营宣发。这其中涉及大量人力物力,必须以公司形态才有可能承接。


某种程度上,当一档播客影响力到达一定程度,只有两个选择:深耕播客、成立公司,或者把播客积累的影响力作为起点、以其他社会身份活跃。


结语


我们很期待哪天播客行业能出现一个上市公司,至少没人会再提播客元年、做播客不挣钱(播客志可能也能过得好一点了)。随着播客整体行业化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多有趣有意思的人出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播客志,作者:播客志编辑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