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翻拍剧的“自取其辱”,终于到了一个巅峰
2020-05-19 13:56

国产翻拍剧的“自取其辱”,终于到了一个巅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喀叽,头图来自:翻拍剧《深夜食堂》剧照


要翻拍中国版“Skam”的新闻,让中国观众们了解到了一个新概念——“自欺欺人式翻拍”。


虽说国产翻拍外剧失败是常态,但每一次都还是能让抱着期待心情的观众目瞪口呆。


因为让人又气愤又疑惑的是,这些翻拍剧不仅能拍得差,竟然还能差出风格,对原作中最精华的灵魂部分进行精准打击。



比如《北京女子图鉴》,把女主简化成了虚荣心机又伪装独立的恶人,破坏了原作对现实的思考。


再比如备受诟病的《深夜食堂》,穿着日式服装,偏说要做中国人夜间的食欲温情;摆着精致装修,偏说要做接地气的街边朴素美食。



而“Skam”风波这次,翻拍剧竟然还耍出些新花样:


“没想到吧,我现在敢拍99%都和原剧完全背离的翻拍剧了。”


这些剧,国内到底打算怎么拍


挪威青春剧“Skam”在国内比较小众,不了解的朋友看看这几个“Skam”的关键词,就能大概想象出它难以本土化翻拍的理由了:


青春、孤独、爱、女权、厌食、性暴力、友谊、同性恋、宗教信仰、精神疾病、难民危机。


“Skam”共四季,剧名意为羞耻,聚焦于以青春期的羞耻为起点,剧中不同角色的沉重成长、认识世界与自我辩证的过程。



可以肯定的是,“Skam”是世界上青春题材电视剧中排名前列的作品,IMDB评分8.7,豆瓣四季评分平均在9.1以上,先后被美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法国与西班牙翻拍。



它以高中生群体为主角,以青春友谊、爱与嫉妒、父母关系为基础,借着多元、全面又细致的讨论议题不断升华,极为直观地展现了青春期观察世界、探索自我的角度。


其中最可贵的是,“Skam”聚焦的都是在挪威真实存在、值得且正在被讨论的尖锐社会话题。


剧中关于精神疾病“躁郁症”的展现与讨论


这一点,国内几乎没有一部青春剧能做到。


在国产青春剧里,高中生的生活只关于学习与被教导主任追杀的早恋,大学生的生活只关乎恋爱分手与复合,把校园刻画成了完美的象牙塔。


但“Skam”把少年们拉回了社会,他们会面对难民危机下的挪威、面对信仰、面对性取向讨论,然后在互相碰撞与扶持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中国的高中生、大学生们同样在经历着这样的社会性话题,但似乎进入失声状态的编剧们,还没有想好要如何把他们写进青春剧本。



剧方放出翻拍中国版“Skam”消息时,还顺便放出了主角团的角色描述,为了剧中能自由恋爱,故事背景也从原作的高中改成了大学。


从这,你就能隐约嗅到水土不服的气息,原作里可还有不正当性行为、性暴力、性取向等话题,这该怎么拍?


仔细看看全新的角色设定表,你就会发现剧方可能完全没考虑过“怎么拍”的问题,从最开始打算的就是“不拍”。



“荷尔蒙释放仪”“被一枚避孕套彻底摧毁的恋情”“虚荣到有点假的姑娘”……这些莫名其妙却又有些眼熟的设定让大家瞬间明白,这大约又是一套浮夸而狗血的青春恋情成长大戏,爱来爱去后恍然大悟一起努力奋斗的那种。


把一切残酷尖锐的画风都抹除,变成励志美好小时光真的大可不必了。



虽说“Skam”中的一些社会话题要么是过于敏感尖锐拍不了,要么是不合国情、没有还原的必要,比如难民危机。“不拍”的结果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


但偏偏是这样的意料之中,让人尝到了“自取其辱”的味道:


“既然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拍不了那没必要拍,那又何必打着翻拍旗号呢?”


不仅是无法借鉴“Skam”的深度话题,两国学生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也有着巨大差异,人物的性情、情节都需要重写。



如果真能拍出与“Skam”同等深度、残酷的中国版青春教育片,恐怕成片效果也会与原作大相径庭。


翻拍消息发酵了没多久,人们等到原作编剧及导演的发文,表示从未授权中国版“Skam”翻拍,并感谢中国粉丝们向她反应并保护版权时这则新闻进入了更为尴尬的境界。



行吧,原来剧方本就只想把它当“原创”作品或所谓的借鉴、致敬作品,翻拍的旗号“可能只是宣传手段”。


在5月13日澎湃记者对某平台的采访中,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这个是片方不合适的宣传,可能是为了宣传噱头,《叛逆》并非挪威剧集“Skam”的中国版”。


国剧翻拍之路,一部比一部难堪


翻拍“Skam”消息放出时的尴尬局面,还出现在另一部宣传要翻拍的外剧上——从剧名开始就需要被消音的《去他妈的世界》。



这部剧同样也是拿出关键词就知道它“无法翻拍”的类型:精神变态、喜爱杀生、自残、杀人犯、来自父辈的性暗示……


原作画风兼具暗黑与文艺,因从小被父母伤害、不被关爱而心理扭曲的男女主,在公路旅行过程中自我救赎。


暗黑、文艺、公路片、“三观不正”的男女主、脏话连篇的表现形式,这些因素通通和国内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沾不上边,而且还需要重度马赛克与“哔”消音。



一听到疑似翻拍的消息,“改编90%,再注水200%”的翻拍套路就重现在了每一位观众心里,并怀疑中国版标题的尺度最多到《可以更好的世界》。


原作的最大特征就是丧丧的展现视角、对阴暗心理的刻画,倘若这些特点被魔改,对观众而言就像是端上了一盆挖去瓜瓤的西瓜皮。



观众们对于翻拍消息往往自带气愤与质疑,这些情绪不无道理。


纵观国剧翻拍史,灵魂翻车次数实在太多。


经历改名、撤档、重拍、番位风波的《小小的愿望》,魔改后变得十分割裂。


原作韩版《伟大的愿望》其实算是一部R级青春喜剧,类似作品还有《色即是空》等等,讲述患上肌肉萎缩症的高中生高远想在临死前成为“真正的男人”,说直白一些就是“破处”的故事。



这样的题材与作品在国内从未有过尝试,撤档重拍的结局也说明,没有分级制度的中国电影市场还没有接受它的准备。


于是,重拍后的《小小的愿望》由“破处”变为了“我想谈恋爱”,预告片中的对应部分被替换,逐渐变成了众所周知的笑话。



剧情与立意最为撕裂之处,就在于如果只是想谈个纯洁恋爱,这个愿望哪里到了难以启齿的地步?哪里到了需要被黑道小混混追杀的地步?哪里到了需要高远父亲打晕母亲、不让她发现有异性在儿子病房的地步呢?



更何况,原作的荒诞冲突感就在于保守社会中“破处”这一禁忌话题,“谈恋爱”这一愿望无法支撑剧情与立意,显得莫名其妙。


因一个细节改动,而导致全片主题背离的,还有电影《你是凶手》,翻拍自韩国犯罪片《蒙太奇》。



故事的整体基调,是由于绑架案多年未破,受害者母亲决定自己动手,以牙还牙找出凶手并审判,无形之间由受害者变为加害者。


这一转变的重要动机,在原作中是十五年案件追溯期限过限,法律制裁失效。发现蛛丝马迹的警察受限于上司与追溯期限已过的阻力,在内疚与失望中烧毁案件档案。


法律无能为力,这是片中母亲走向加害者身份的重要转机。



让中国版《你是杀手》的立意发生180度转化的原因也正是在于——中国对此类案件并没有时间期限。


警察没有放弃线索或是搜查受阻的客观理由,受害人母亲也缺乏心理改变的动因。


最后呈现出来,更像是警察因无能、自卑放弃线索,母亲则有些心理扭曲。


这样的变化,不仅让原作中法治与个人道德审判的冲突荡然无存,也缺乏了对社会上陈年悬案的洞察。


更讽刺的是,剧中的警察由因压力受阻、被迫放弃的正义之士,变为了因无能心理上主动放弃;只能寻求私刑的受害者母亲没了被迫感,变成了“选择成为加害者”。



这样的翻车和《小小的愿望》还有一定区别,它并非根源于价值观念层面的冲突,而是根源于改编者的粗制滥造。


如果能为警察与母亲的转变寻求一个更为现实层面的理由,比如线索客观受损难以追查,或是对旧年陈案的不上心,一切逻辑都会更为通畅。


但显然,不论是担心话题敏感还是根本未察觉问题,翻拍方都选择了最简单粗暴,也是最差的结果:直接忽略差异照本宣科,以至于让立意完全背离。



类似的例子,我们还能想起许多。


口碑和质量都还算不错的电影《误杀》,改编自印度高分悬疑片《误杀瞒天记》。为了保护意外杀死警长儿子的家人,主角维杰制造了“完美犯罪”。


在中国版里,结尾加上了维杰一家争先自首的环节。


女儿被职权人之子性侵,期间家人被警长动用私刑,已经创造出完美犯罪可以脱罪的维杰一家最后争先自首,不仅逻辑上说不通,还营造成了老实无权的普通人只能如此的窝囊感。



翻拍自小众黑马影片《完美陌生人》的电影《来电狂响》,在改编过程中加入了十分具有中国电影特色的狗血煽情片段。


先是让剧中角色互撕到天翻地覆,在强奸、渣男等既有情节都难有转机的情况下,还能呈上车祸、洗白、团圆三件套。


结尾还放一段救火抢险的感动中国VCR,赚足观众泪水,可哭完也莫名其妙。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翻拍剧的局限。很多问题,或许都不只是一句“水土不服”可以概括的。


从粗糙到噱头,翻拍套路三部曲


从《深夜食堂》《你是凶手》式的完全照搬、剧本粗糙敷衍,到《误杀》《来电狂响》画蛇添足式的正能量加戏、大团圆结局。


再到如今“伪翻拍”中国版“Skam”,直接拿根本拍不出的挪威原剧名声做宣传嫁衣。



你会发现,如果不考虑演技、画面、特技等客观差异,这些翻拍剧似乎从来没有抓住过原剧的立意精髓,有的浮于表面,有的完全背离,构思上少有诚意。


最后统一保留下来的,只是一个翻拍优秀剧集的名声。


就像《北京女子图鉴》,原剧刻画女主与不同人恋爱、乃至心机上位的细节,是为了展现女主在成为独立女性和依附丈夫之间的徘徊,还侧面暗示阶级的不可逾越。


via 《东京女子图鉴》


而中国版里完全忘记体现女主徘徊选择的心理状态,反而变成了一面宣传独立、一面拜金利用男人的“婊”气。


如果说这些剧集的独特优点,是观众们都能细细品味出的,那为何翻拍制作方们却视若不见、在剧集中完全忽略甚至反转?


既然近些年翻拍剧的反响都不好,为什么还要继续翻拍?


一部剧翻车的原因或许有很多,但翻拍剧出现“连环交通事故”的原因,或许还是太觊觎原作的成就与光环。



原作的光环无形之间设下了两个泥坑:一是不论文化背景差异,伸手就想拿;二是困在原作风格里,妄想通过复制来再造经典。


在这样的基础里,再怎么添加本土化元素也只会画蛇添足,因为它们本就格格不入。


最终的结果就是,如果说原作是甜西瓜,翻拍剧只学得了西瓜皮,然后煞有介事地往里头灌注了一通调制出的西瓜味饮品,注水水平不够的话,还可能灌成大葱包子味。


拿翻拍“Skam”做宣传噱头的制作方,就是觊觎原作热度发展处的最新形态——往苦瓜上强贴西瓜标签。



这种一看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注定会受到观众反感,但类似的翻拍蹭热度行为却依旧层出不穷。


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黑红也是红”的套路,宁愿滑天下之大稽,也要挑拨情绪引来看热闹的人群。



而观众们,就像是听过无数次“狼来了”而PTSD的村民,不再对完美翻拍剧抱有幻想,而是更期待着“别去翻拍”。





原本,大多数人还是抱着“给老剧留一片净土”的心态,反对低制作的毁经典。


可依旧层出不穷的翻拍剧消息,让观众们陷入了一种麻木与失望混合的心态——


所有人都知道那羊头摊上卖的是狗肉,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向不允许宰羊的菜场低头。每一声“卖羊肉、优质羊肉”的吆喝,都是自取其辱般的嘲笑。


这场自欺欺人的翻拍买卖,所有人都看得一清二楚,也不愿再配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喀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