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h-index 的计算方法看起来实在过于随意:张三所有的学术文章中有 n 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 n 次,那么张三的 h-index 就是 n。如今,在 h-index 诞生 15 周年之际,发明者乔治·赫希在一篇文章里批评了这个指标对学术创新的损害,以及给他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的困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研圈(ID:keyanquan),作者:戚译引,原标题《h-index遭其发明者猛烈批评:扼杀学术创新,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头图来自unsplash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物理学教授乔治·赫希(Jorge Hirsch)主要研究超导体,但是他最出名的一篇论文却和物理学没什么关系。那篇文章题为《评估个体科研产出的一个指标》(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如今被引用接近 1 万次,你一定知道其中提出的概念——h-index。
赫希本人当初甚至不确定要不要公开发表这个想法。这个概念最初诞生于 2003 年,接下来他对其进行了修订,并和周围的人讨论。他的同行曼纽埃尔·卡多纳(Manuel Cardona)强烈建议他发表论文,于是在 2005 年 8 月,赫希将文档上传到了 arXiv。
如今,卡多纳的 h-index 总计达到了 131,成为自 1970 年以来被引次数最多的八位物理学家之一,最终他在 2014 年逝世。赫希本人的 h-index 总计为 65,但他认为自己亲手创造的这个指标已经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学术界的创新造成了损害,并且在今年 1 月发表于美国物理学会(APS)内部刊物的通讯文章里表达了这些想法。
“意料之外的严重负面影响”
“我提出了 h-index,希望它能成为一个评估科学成就的客观标准。我觉得大体上它做到了。但是现在我相信,它也会大错特错,产生意料之外的严重负面影响。”赫希写道。
例如,h-index 会树立某种权威,足以让一个学科止步不前。赫希写道:
“假设你是一个学生,跟随教授学习超导物理。你的教授是这个领域的明星,h-index 非常高,你会怀疑他/她不懂超导的物理学,或者无法回答如果最基础的问题吗?很可能不会。所以,你会唯唯诺诺地听着教授讲解那些已经被全面理解的知识,抛开物理学直觉让你产生的疑惑,并克制自己不要提出那些会让教授觉得你很蠢的问题。如果那些简单的问题都不在书里,教授也不提到它们,那么它们就不是有效的问题。你会喝着肥宅快乐水,学习使用公式定理,然后把这些教给你的学生。你的学生们也不会提问题,因为到时候你的 h-index 也相当可观了。”
被 h-index 耽误的物理学家?
提出 h-index 的论文被引数占据了赫希所有文章被引数的近三分之一,但他显然希望大家能更关注他的“主业”。他认为,在他自己发表的论文中,被引数和研究的重要性完全不对等。
在过去三十年中,赫希提出并发展了解释超导材料行为的空穴超导理论(hole superconductivity),而他要对抗的是一个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主流理论——BCS 理论。面对空穴超导理论无人问津的状况,赫希写道:
“当然,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我错了。但我相信还有另一个更加复杂的解释,它是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对 BCS 理论鸦片般的迷恋,h-index,希望多发论文的基金管理者和期刊编辑,懒惰而自私的评审人,还有皇帝的新衣。”
BCS 理论得名于三位提出者约翰·巴丁(John Bardeen)、莱昂·N·库珀(Leon N. Cooper)和约翰·R·施里弗(John R. Schrieffer),他们在 1972 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且那是巴丁第二次获奖。但是,BCS 理论无法解释非常规超导体(即后来出现的无法用 BCS 理论解释的一类超导体,从这种命名方式足以看出该理论的统治地位)。
赫希并非完全反对这套理论,但是他认为所有的超导体本质上都能用空穴来解释,不存在所谓常规超导体和非常规超导体的区别。他就空穴超导理论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占据他发文数量的一半,但是被引数总计只占不到 10%,甚至还不足提出 h-index 那篇论文的一半。
乔治·赫希|图片来源:Nature Index
h-index 让资源涌向热门领域?
显然,由于 h-index 的计算建立在被引数之上,它无法避免强调被引数带来的种种问题。一些论文审稿人会进行操纵引用,要求论文作者们多多引用自己的论文,甚至构成“互惠引用”的圈子,近年来一些撤稿事件正是由此引发。
赫希指出,强调 h-index 可能让论文审稿人或基金评审专家将资源向自己所在的领域倾斜,并在文章里写道:
“考虑人性和我们所拥有的评审系统,在我看来评审的主要原则只有一条:如果发表这篇论文或批准这笔经费,未来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评审的 h-index 产生积极/消极影响,那么评审就会建议接受/拒绝这篇论文或基金申请。”
在接受 Nature Index 采访时,赫希建议学术聘任委员会和资助机构在决策时更多地考虑候选人的其他方面,例如学科领域、作者署名位置、合作者的数量等等,并根据工作的性质作出决策。
但是就自身的处境而言,赫希悲观地写道:
“即使那些具有同情心的同事愿意公开讨论,BCS 理论可能不是完全正确的,他们也不愿作出严肃的举动来解决理论中的问题,因为可以正确推测,那会危害他们申请基金、加薪、接受下一次会议发言邀请和 h-index 的增长。”
在 h-index 诞生时,赫希只打算将其应用于自己所在的领域,结果它被推广到了整个科学界;如今,赫希抱怨 h-index 让他在学术争论中处于下风,但他所描述的弊端也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学界过去也提出了许多替代的评价标准,但至今没有新的指标成为主流。要想让科学评价体系完全摆脱人的偏见,客观量化地地评价一项研究的价值或者一位学者的贡献,这恐怕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状态。
参考来源:
1、https://arxiv.org/pdf/physics/0508025.pdf
2、https://arxiv.org/ftp/arxiv/papers/2001/2001.09496.pdf
3、https://www.natureindex.com/news-blog/whats-wrong-with-the-h-index-according-to-its-invento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研圈(ID:keyanquan),作者:戚译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