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三千年
2024-10-17 11:34

梅子三千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辉尝好吃 (ID:YeMmY2021),原文标题:《梅》,作者:林卫辉,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梅子在文化中的深厚历史与多重象征意义。

• 🍑 《诗经》中的梅与求爱、政治讽刺相结合

• 🌸 梅花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

• 🍶 梅子在现代饮食中的新时尚与文化自信

《诗经》的年代,水果是人们获取糖分的来源之一,但梅这种水果却扮演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角色,我们来看看其中的经典之作《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摽”是落下的意思,“摽有梅”就是梅子掉地上了。全诗大意是: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有心追我靓仔,不要耽误良辰。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有心迫我帅哥,今儿切莫再等。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有心追我佳人,开口莫再迟疑。



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以梅起兴,从第一章“摽有梅,其实七兮!”到第二章“其实三兮”,再到第三章“顷筐塈之!”真是时不我待,时光催人急。


主人公的心情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起了变化,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迫不及待了。在这首诗里,梅与情欲联系在一起。



梅还在《诗经》中多次出现,《秦风·终南》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意思是终南山上何所有?茂盛山楸和梅树。以根深叶茂的山楸和梅树暗寓对秦公尊严身分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人的奉承之意。


《陈风·墓门》里有“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意思是墓门前长着梅树,猫头鹰在树上住。据《左传·桓公五年》载:“陈侯鲍卒。再赴也(发了两次讣告)。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作为一首政治讽刺诗,此诗以猫头鹰住在梅树上暗讽陈佗窃取了国家,梅的形象也是正面的。


《曹风·鸤鸠》有“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意思是“布谷筑巢桑树上,小鸟嬉闹在梅枝。贤明高尚的君子,腰间大带系素丝。腰间大带系素丝,头上帽儿黑皮饰。”小布谷鸟忽而在梅树,忽而在酸枣树,小鸟尚未成熟,故行动尚无一定之规,反衬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尽管是反衬,但拿来与淑人君子作比照也必须高贵,所以小鸟嬉闹的树也是高贵的梅树、酸枣树,在这里,梅的形象也是正面的。


《小雅·四月》有“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意思是“好树好花山上栽,也有栗子也有梅。肆无忌惮为残贼,还不承认是犯罪。”这是周朝一个小官吏行役江南,遭遇变乱而滞留难归,作诗以诉说痛苦的心情,他以山间美好的花卉、栗、梅无故遭到摧残,而“残贼”还不自知其罪,喻自己为残贼所挤,无过受害。在这里,梅的形象也是正面的。


梅是蔷薇科、李属木本植物,与李、桃、苹果是远房亲戚,原产地是我国中南部至印度支那北部,主要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中。好玩的是,梅的英文译为Plum,与李一样,梅与李都是蔷薇科李属植物,如此命名倒也有点“出处”,但称“Japanese plum”,把它视为日本李则是张冠李戴了,日本梅是从中国引种的,为现代植物命名的外国人初识梅是从日本看到,因此闹出了笑话。


《诗经》里的种种有关梅的记载,说明我国种梅历史超过三千年。更早的历史则要靠考古成果了,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裴李岗遗址发现梅核,距今七千年,但究竟是当水果吃还是用于烹饪无法作定论。《尚书·说命》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商朝高宗武丁任命傅说做宰相时的一段训谕,说宰相好比做肉汤用的盐与梅,帝王要治理天下、成就大业,全靠贤相能臣的辅佐,这说明商朝时梅已经用于烹饪。


遗憾的是,新的考古研究,已证明传世的《说命》篇系东晋伪作,并非《尚书》本来面貌,所以不能以此证明商代就用梅子调味。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也印证了《尚书》的说法,这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于烹饪。


周代,梅还用于祭祀。《周礼·天官笾人》有“馈食之笾,其实枣、栗、桃、干䕩、榛实。”这里所说的“干䕩”就是梅干。


随着食用醋的出现,梅的主要作用倒不是用于烹饪,大家更多的是欣赏梅花。《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群臣各献名果,有朱梅、紫叶梅、紫花梅、同心梅、丽枝梅、燕梅、侯梅。”算起来有梅花七种,这主要是为了赏花和叶,如果为了赏梅子,结出来的果都一样就没什么奇特可言了。陶渊明《蜡日》有“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更直接说出种植梅树和柳树是为了观赏。


唐宋之际,各类咏梅诗词可谓汗牛充栋,梅花与松、竹、兰、菊等一起,又是“岁寒三友”,又是“四君子”,成为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精神的符号。宋真宗朝的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数十年,种梅放鹤为伴,人称“梅妻鹤子”,他咏梅八首,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名句算是把梅花写绝了,“暗香”和“疏影”成了梅花的代名词,梅花几成“国花”,成为历朝历代的共同欣赏和崇拜的图腾。


而梅子也从单纯的烹饪水果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比如以梅之酸喻心之酸,南朝鲍照《代东门行》就有“野风吹秋木,行子心肠断。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这是以食梅、衣葛喻生活的悲苦与凄凉;白居易《生离别》有“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这是以黄柏之苦与梅之酸譬喻离别远行的怆痛。


以梅之酸想到人生之酸这是一种悲观,而从青梅刚长出寓意精神的清新则是一种达观。晏殊《诉衷情》里的“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着意中人。”28岁的晏殊,春末夏初青梅上市之时,在东城南陌上喜遇意中人,情人相聚,分外欢欣。方夔《春晚杂兴》里的“薄酒似饧聊取醉,青梅如豆正尝新。”即便是薄酒也可以取醉,青梅虽小但却是尝新,一事一物从不同角度欣赏,自有不一样的情趣。


宋人尤喜青梅佐酒或青梅煮酒,司马光《看花四绝句呈尧夫》有“手摘青梅供按酒,何须一一具杯盘。”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有“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姜夔《鹧鸪天》有“呼煮酒,摘青梅,今年官事莫徘徊。”把青梅煮酒写绝了则应算苏东坡,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初四日,从海南遇赦北归的苏东坡再走大庾岭梅关古道,他见岭上梅花都已结果,于是作《赠岭上梅》: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在历尽人生跌宕起伏的苏东坡看来,梅花只是比别的花开得更早,人的际遇也与时序一样各有千秋,青梅可以煮酒,熟梅则更甜些,也都各领风骚。所谓的审时度势,岭上梅并无法做到,都是人在取舍。此时的苏东坡再无尤怨,能够让他自此退出江湖,他就知足了。


历史总会有些奇妙的轮回,现代人精神上倒不需要寄托在梅身上,春天赏梅花,夏天喝酸梅汤倒是成了新的时尚。梅子的果酸太多,直接食用受不了,拿来泡酒,用盐水泡成酸梅成了主流的用途,我们欣喜地看到,国产的梅子酒的风头正逐步超越日本梅子酒,酸梅酱也更多地用于烹饪,自然的果酸比醋酸更为温柔,也因此更受欢迎。


这种红了几千年的水果,有东山再起的迹象,我倒是主张大力彰显梅文化,哪一天梅的英文从Plum改为Mei,不再指鹿为马,才算为梅正了名,我们的文化自信才算有了成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辉尝好吃 (ID:YeMmY2021),作者:林卫辉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