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不生孩子是“失败”?生育不是义务而是权利
2020-06-09 14:45

杨丽萍不生孩子是“失败”?生育不是义务而是权利

虎嗅注:近日,知名舞蹈家杨丽萍发布的生活视频下的一条热评——“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引发争议,不仅女明星们纷纷亲自下场发表言论捍卫女性权利,长期存在于社会的“厌女症”也被揭开一角,引发关注。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活字文化(ID:mtype-cn),作者:柯倩婷,头图来自:《舞林争霸》剧照


阴盛阳衰的她时代来临?厌女症有哪些新花样?


每到三八节前夕,各高校大学生都会纷纷拉横幅,庆祝女生节,这看似是对女生的赞美,却让女生感到不适。一位颇有名气的哲学教授,赞美女人是天生充满母爱的,引起女性激烈反驳。韩寒对媒体说希望自己的女人不工作,又说妻子和情人可以和平相处,此言一出,掉粉无数。是女人难讨好吗?不是。是这些言行蔑视、歧视女人,把女人看作非人,看作是物,是厌女症的表现。


体现在个人层面上,厌女症是指一种精神心理症状,把女性看作是低等的、非人类的,因而蔑视、贬低或伤害女人。厌女症很难从人的表面行为、言谈看出来。


韩寒曾经发表的厌女言论


为什么会有厌女症,女性难道不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存在,男性难道不是一直在通过各种艺术表达自己对女性的痴迷吗?哲学上,西方的哲学家们认为女性是不完整的人,只拥有半个理智。其实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男性都认为自己是更加高级的存在。男性被认为是超越性,是精神;女性则被认为是世俗,欲望和肉体。男性是做大事的,这个大事要打上个引号,而女性终日只能困于自己的小天地中,在鸡零狗碎上消耗生命。


但如此高尚的男性却无法离开低劣的女性,因为父权制下的男人欲望指向的对象永远是女性。男性是欲望的主体,女性是欲望的客体。主体的地位虽然优越,但无法不依赖客体而单独存在。概括性地说,高等的男性必须用低等的女性满足自己的欲望,由此产生对自己、对女性、对欲望本身的憎恶,便是厌女症的起源。


下面我将从几个具体的方面分析现实生活中厌女症的表现形式。


第一类厌女症患者表面热情赞美女人,实质认为女人低人一等。他们不是清心寡欲,相反,他们对女人很着迷,喜欢谈论女人。上文提及的哲学教授是典型代表。他以写哲学散文出名,迷惑过很多读者。他写道,“男人有一千个野心……女人只有一个野心,骨子里总是把爱和生儿育女视为人生最大的事情。一个女人,只要她遵循自己的天性,那么,不论她在痴情地恋爱,在愉快地操持家务,在全神贯注地哺育婴儿,都无往不美。”然而,2015年他在微博贴出这段话时,女人却都不买账了。他赞美女人的温柔、纯洁、痴情、乐于做家务、伟大。几千年来男权社会就是这样赞美女人的。如今,女人看穿了这种赞美的恶毒逻辑。那就是,好女人超凡脱俗,不接近男人,养在深闺,等人来宠爱,心甘情愿被独占。而且,好女人超级喜欢做家务、带孩子,因而乐于、甘于被家庭捆绑。


演员郭涛在其自传《父亲的力量》中对妻子的“赞美”


三七女生节的标语比赛,是同样的套路,极尽对女生的吹捧、殷勤、赞美,但却让女生感到不适,甚至被冒犯。电子学院的标语,“电路千万条,只爱你一人”,看起来很忠心,却是把女生与电路做对比;会计学院的“一生一世为你做账,此心此意由你审计”,表面上是做牛做马,实则是信奉不平等关系;“桃花十里,只想睡你”则是露骨的性骚扰。不管哪一款,都是霸道的宣示,而不是爱的交流。加上红色横幅的视觉冲击,像是占领高地的胜利宣言。这种高校的标语竞争,现在已经成了习俗,每年三八前夕就占领校园。这是男人之间的话语争夺,是模拟的征服之战;他们真正的目的不是赞美女生,而是以女生节之名刷自己的存在感。


他们赞美自己幻想中的完美女人,赞美自己幻想出来的女人的符号。在日常生活中,讨厌身边的女人,理由是身边女人沾染了俗气,玷污了女人的圣洁。真实女人的举止言行,却激发他们的失望和厌恶,继而可能转化为愤怒,并以侵犯的行为表现出来。


高校三七女生节条幅


另外还有一种喜欢夸耀自己性经验的男人,将女性赞美为“温柔乡”,在日本更是发展成为一种文学和美学的风格。当男人坦白自己丰富的性史时,其实是在说,只要对方是女人,只要超短裙、乳房这样的女性符号放在自己面前,自己就能发情。然而对符号的反应并非本能,而是高度的文化产物。他们看似已经把女性这种生物钻研透了,实际上只是将女人当作性符号,真正享受的是性背后有关控制和服从的权力机制。


第二类是无差别杀人的凶手。无差别杀人是指仇视某个人群,见到就杀,而不是对具体某个人有仇恨。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多起仇杀女人的恶性事件。


1989年,一位加拿大男性认为找不到工作是由于女性读书、工作造成的,于是持枪冲进一所大学,屠杀无辜的女学生。


2008年,日本东京闹市秋叶原发生杀人惨案,造成7死10伤。


2019年5月,江西以男子杀死一女子,只因他失恋,想杀漂亮女孩。


这几个杀人狂魔,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因为女人,女人太优秀,让他们失去工作;女人太傲慢,让他们失去了女朋友。吕频尖锐指出,这些厌女症男人“很孤独,很压抑,非常渴望性的满足和感情的滋润,但他们却没有办法和女人建立正常的关系。由此产生的是对女人的憎恨,特别是对女人的性自由的憎恨。”暴力是男子汉气概的最后一招,用杀戮来证明自己是男人。


厌女是一种纠结很深但又难以觉察的情感,激烈的情况下,它会导致暴力、性侵害和谋杀。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憎厌威胁到个体的身份确立。女人这样优秀,这样对待我,让我觉得自己不是男人。为了摆脱这种威胁,他们采取暴力手段。显然,这种威胁根本不存在,是厌女症患者心理作怪而已。


日本秋叶原无差别杀人案


第三类是对女人的控制与侵犯,滥用权力。厌女症不分阶层,不管事业成功与否,也不分受教育程度。以韩寒为例,他在公众塑造的形象是前卫、进步、叛逆,然而,他也是厌女的。2014年前后,当他被爆出有情人,他提出,妻子和情人可以并存;他认为女人不要出去工作,理由是担心她受老板的气,被老板使唤。那时,韩寒丝毫不掩饰他的霸道,女人要纯洁、听话,专属于一个男人。“连让老婆听话都做不到,还算什么男人”,韩寒就是这样的逻辑,男人要有能力支配女人。那么,韩寒怎么看待“真男人”呢?韩寒与郭敬明掐架,他说,“我与郭敬明的差别,是男人与女人的差别”,韩寒侮辱郭敬明是女人,是被男人圈子排斥的。韩寒理想中的男人的身份确立,是要把没能成为男人的人,如娘娘腔的郭敬明,和女人排除在外,加以歧视,通过画出男人圈子和非男人圈子,他理想中的男子汉就成立了。韩寒以思想开明而赢得过很高的声望,但他的性别观念,暴露了他的陈腐和傲慢。


2018年,刘强东被起诉性侵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位女生;2019年,王振华涉嫌性侵害九岁的女孩而被刑拘。很多人会说,怎么可能,这些有钱、有地位的成功人士,要什么女人都有,何必性侵?确实,这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那些有头有脸的成功人士,为什么会侵害女人?以已经结案的宋山木性侵案为例,宋山木是山木培训的总裁。这家公司的文化就是培养对他的个人崇拜。根据几个受害者的描述,他给看中的女员工分派内勤任务,去某个地方打扫卫生,把女孩子孤立起来,拍裸体照,用按摩棒实施强奸,要求受害者顺服,并且以日后的晋升作为诱饵。宋山木这样的行为,完全不是追求异性的做法,而是赤裸裸的控制和侵犯。


宋山木对员工的侵犯代表了那些事业成功但情感无能的男性,他们打心底里看不起女性,怨恨女性,无法用平等的态度来交往。他们通过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方式来获得操控感,以确证自己的魅力。他们可能为了获得这种感觉而甜言蜜语,或者一掷千金,但一旦没有换来顺服,他们就恼羞成怒,实施性侵。那些有权有势的男人,所谓霸道总裁,自以为高人一等,女人则低人一等,是为自己所用,为自己服务的。他们想当然地认为,钱或权可以召唤他们想要的女人。如果有女人中计,他们鄙视这些女人;如果女人不听使唤,他们就认为这些女人虚伪,有心计,不过是为了谋取更多,因而加倍地怨恨她们。


有时候人们会觉得,比起和女人相处,男人和男人在一起明显更轻松快乐。女性的价值是靠男人决定的,但比起女性的赞美,男人更加渴望同辈和长辈男性的认同。因此可以说,女人是通过被他者化才成为女人,而男人是通过其他男人的肯定才成为男人。


虎扑CEO说:虎扑能顽强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发现男人喜欢和男人在一起。美国学者塞吉维克将男人间的这种互相认同的纽带称为之“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她提出了一个精彩的性别二元制社会模型:通过将女性视为性客体,男人建立起了一个只由主体成员构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性恋的出现会使得男人也有成为性客体的风险,因此要严加排除。塞吉维克认为,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厌女症,同性恋憎恶,这三者就是我们这个性别二元制社会的三大支柱。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其实早就将这个问题讲透,这个问题就是“男人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塞吉维克,1975年获耶鲁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其后一直在美国大学里从事性别和酷儿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是当代与巴特勒齐名的性/性别研究学者。她的代表作《男人之间》和《衣柜认识论》被学术界和普通读者公认为是该领域具有突破性的作品,也是人文学科领域极其重要的基础读本。她的作品试图揭示出恐同症如何形成了当代的西方文化,包括当代如何看待性、隐私、家庭和女人。


对于紧密的男性联盟而言,“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在男人的权力争夺中获得优势,女人会像奖杯一样紧随而来。对于在争夺中落于下风的男人,他们保留“男人”这个资格的最低条件,就是拥有一个驯服的女人。明白了这些,我们便能理解,成功的男性为什么会把女性同事视为自己的奖赏品,无差别杀人犯为什么如此仇视女性,要靠拥有女人才能成为男人。


女人也可能厌女。女人怎么检查自己是否厌女?可以有些有趣的指标。第一,如果你的男朋友或者老公出轨,你马上想去撕掉那个狐狸精。第二,工作、活动、甚至游戏分组,你不想跟女性在同一组,你下意识里认为男性更优秀,更可依赖,更可信任。第三,遇到做不好的事情,是女人做的,你常常得出普遍的结论:女人方向感不好,女人做不好管理,逻辑混乱,情绪化。第四,你会觉得,女人的身体确实有点邪门;例如,女人打扮妖娆,会给她身边男人带来厄运;再如,开工、开业等大事最好不要请来月经的、生孩子未满月的女人。以上四条,如果女人是这样的思考或行动方式,也是厌女症。


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指出,厌女症“在男人身上表现为‘蔑视女性’,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厌恶自己’。”确实,当女人贬低女人,把罪责归咎给女人,她很难置身事外。女人难免也厌恶自己。


厌女症的女人为了摆脱女人弱势的宿命,常常选择与男人为伍,紧靠有资源的男人,甚至不惜给女人落井下石。所以,我们看到,有的女人对女人的手段分外毒辣。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现在流传的短视频,妻子当街暴打小三的类别颇受欢迎,其仇恨和猛烈程度,超乎想象。甚至,母亲和女儿之间也发展出彼此厌恶、嫉妒、蔑视、怨恨的情绪。厌女症的文化是离间女人的,女人之间难以形成联盟;究其原因,男人确实掌握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在心理和想象的层面,女人也被教育去依赖男人。在童话故事里,白雪公主、睡美人等着王子来拯救,小红帽等着猎人来对付大灰狼。当今的后宫剧、霸道总裁剧大肆流行,也是满足女性对强大男人的保护的幻想。


生活在厌女症盛行的社会,我们可以怎么办?作为女人,首先就是清除自己身上的厌女症症状,接纳女人,理解女人的困境,并尽力帮助女人。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寻求女性的帮助也许更靠谱。女人会提供更实际的情感支持,更实用的经验指引。在文化的层面,女性主义作家改写的童话,是女人自救,女人互助,如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血腥的闺阁》,是母亲策马前来拯救女儿。这些想象赋予女性自信与力量,也让女人可以憧憬,与女人结盟,自我认同,以应对男人的排斥、歧视、瓦解和伤害。


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 1940—1992),英国著名女作家,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混合魔幻现实主义、女性主义、哥特式及黑暗系童话,想象奇异诡谲,语言瑰丽璀璨,充满戏仿的狂欢。她曾于1969年获毛姆奖,1983年担任布克奖评委,被《时代》周刊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爱》《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新夏娃的激情》《马戏团之夜》《明智的孩子》等,短篇小说集《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短篇小说合集《焚舟纪》等。


其次,甄别厌女症男人,远离渣男。厌女症的男人只求主流的认可,男人圈子的认可,随时可以为了显得更强大而牺牲女人。破除自己的圣母情结,因为这些男人并不是我们可以教育、感化的,更不会因为你的善意而获得他们的真情。我们没有义务去教育那些有暴力、犯罪倾向的男人,他们需要法律去规范、惩罚。而面对日益严重的无差别杀人,似乎无法逃避,这时,我们可以做的是,呼吁性别文化的变革。无差别杀人的凶手,也是厌女文化的受害者。厌女文化把不成功占有社会资源、不能支配女人的男人看作失败者,不是男人的人。


因而,我们都要致力于在社会文化层面批评厌女症现象。参与对新闻事件的讨论,发出女性的声音。意识觉醒的女性,不再认为厌女文化可以忍受,更不认为那是个体素养的问题。厌女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厌女的社会里,每个人都难免有厌女的思想。改变的可能,在于我们多大程度上愿意面对自身的厌女思想,并与之斗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活字文化(ID:mtype-cn),作者:柯倩婷(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性别研究、文化研究、加拿大文学研究等。曾主持“女性与美容整形”“电影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等项目研究。出版专著《身体、性别与创伤:中国当代小说的身体书写》,译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语言与性别导论》《女权主义理论读本》。)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