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乐天行动派(ID:letianxingdongpai),作者:Scott,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为什么好心也能办坏事
2010年3月,海地那场导致23万人丧生、几乎摧毁了首都太子港的地震仅仅两个月之后,当时任海地总统雷内·普雷瓦尔与奥巴马会面时,他向美国总统提出的请求却是:“请不要再给海地送食物了!”
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请求,而不是相反呢?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虽然地震导致大量伤亡,但在海地以内依然有很多储存的食物可以购买。而当大量来自国际援助的免费大米突然涌进海地,陡增的供给使得市场上的粮价骤跌,本地粮农急需出手的粮食反而卖不出去,使贫困问题雪上加霜。本意是雪中送炭的食物援助不仅无益于缓解饥饿问题,反倒增加了当地的失业问题。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新的绿色革命给解决贫困地区粮食问题带来的思路,但不管是多么好的农业科技与实践,从研发到推广至少以年为单位,甚至更久。
与此同时,饥饿肆虐的脚步不会等待我们,农业技术改革的“远水”救不了此时饥荒的“近渴”。这样的紧急情势不仅会在极端灾难时产生,对于有些地区它甚至可能成为常态。以东非为例,两年的干旱之后,2017年550万南苏丹人(该国人口的47%)面对严重的粮食短缺,饥荒人口比例的峰值也就是该国超额死亡率的峰值。在这样的情况下,食物援助需要兵贵神速,雪中送炭。
因此,着眼长期、以求“治本”的农业创新固然弥足珍贵,但不能忘记的是,着眼短期、以求“治标”的紧急食物援助也同样至关重要。
既然简单地送食物有可能好心办坏事,那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2004年印度洋海啸之后的印度尼西亚面对相似的情况,受灾者们面对最大的问题不是无粮可买,而是无钱买粮。Save the Children和CARE开始尝试不同的办法,它们向受灾者发放现金或代金券,让他们自己去购买所需食物。相比于发放实物,这种间接的食物援助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印度洋海啸后受灾者凭现金券购买食物 图源:CARE
首先,这些资金经由援助组织—受灾者最终流到本地粮农,不会将粮农挤出市场,粮农的收入被用在重建用品的购买等方面,资金进一步在本地市场流通,为灾后经济恢复增加了资本。
其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发现,采用这种方法的地区由于受灾者可以依据自身情况做出更加定制化的购买选择,其受助后的营养状况好于实物援助的情况。
第三,速度更快。实物援助方面,就算是速度最快的美国国际开发署(通过定期将食品运送到关键地点如蒙巴萨来节省时间),在紧急情况下也需要4周至6周才能将食品送到需要的人手上。
最后,对于可能担忧的资金不被用在购买食物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定向代金券的方式解决;另一方面,即便发送现金,以世界粮食计划署在菲律宾的追踪数据,80%的钱被用在了粮食购买上。
电子金融的赋能:食物援助如何智能起来
2004年时这种间接援助的方式还是形单影只的创举,但到2017年,这种方式在世界粮食计划署所有食物援助占比已经超过四分之一,并且还在持续增长。食物援助方式的日渐多样化,除了得益于援助组织的探索与创新,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前提:技术的赋能。
印度的食物相关补贴就很好地诠释了技术的普及使用如何赋能贫困人口。几十年来,印度一直由政府担保的固定低价的方式补贴贫困人口购买烹饪食物使用的液化石油气。
然而,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精准地补贴到需要的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印度最富有的 10%的家庭比最贫困的10%的家庭获得的补贴多7倍,同时大量的补贴燃气在黑市上出售给酒店、餐馆这些本应以市场价格购买燃气的企业。
转折点出现在 “JAM三位一体”计划的实施:“ J ”是金融普惠政策 (Jan Dhan Yojana),鼓励贫困人口开设银行账户; “A”指电子身份认证系统(Aadhaar),根据指纹等生物特征为每位公民提供的唯一身份认证; “M”代表迅速普及起来的手机(Mobile)。
只要把银行账户、身份认证和手机绑定起来,政府就能直接把钱打入人们的银行账户,并验证接收方的身份。印度通过JAM三位一体计划,在人们购买燃气后,将现金直接打入他们的手机银行账户。
JAM三位一体计划 图源:目标守卫者报告2019
通过数据整合,JAM删除了 3600万个重复或影子接收人,促使1000万富裕人口主动移出了补贴名单,减少了流入到黑市的补贴燃气,在实现精准援助的情况下,最终节省了近90亿美元。
不止印度,越来越多的主体已经意识到更智能化的技术援助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在叙利亚,成千上万的伊拉克难民在手机上以短信代码的形式获得了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电子援助金。难民用电子凭单兑换食品,包括奶酪和鸡蛋等新鲜食品,而这不是传统的实物救济计划可以涵盖的。在菲律宾,很多粮食援助通过cash-for-work(以工换酬)的方式发放。
人们帮助重建遭受自然灾害(尤其是每年菲律宾的台风)袭击的房屋和其他基础设施,世界粮食计划署通过手机短信发送“食物支票”,世界粮食计划署菲律宾国家主任斯蒂芬·安德森说:“它变成了一个数字钱包,几乎是一个银行帐户。”
“转化率”与“外部性”:食物援助的再思考
尽管间接援助较之于实物援助有着诸多优越性,但不能忘记的是,间接援助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也是颇为苛刻的。
能够通过发放现金/代金券来购买食物,至少意味着这样几件事:受援地区本身的粮食总量与种类足以涵盖人口的生存和营养所需,该地区的粮食市场能够有效运转(包括供给与销售),该地区的人口大部分与市场距离适度(这一点在非洲并不容易达到),该地区没有通货膨胀等因素引起的粮价大幅上涨,该地区的现金/代金券可以有效发放……
只要其中一条不具备,间接援助都无法实施。当然,这并不一定是坏消息,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放弃实物援助——相反,我们必须去改良它,去思考在不得不采取实物援助的情况下,如何最大化其作用。
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和国际救援委员会(IRC)对于实物援助方式的一次改良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对于遭受严重营养不良的人群,尤其是儿童而言,其所需要的更有效的营养补剂在当地市场难以获得,因此必须通过实物援助的方式从外界带入。
根据2020全球营养报告的数据,全球有1660万5岁以下的儿童处于严重营养不良之中,但只有四分之一的急性营养不良的儿童获得了有效救助。然而,治疗这些儿童的食物其实早已形成共识:即食营养食品(如一种名叫PlumpyNut的食品)可以在仅仅四到六周的治疗中将一个孩子从死亡边缘带回几乎正常状态。这类食品可让孩子在家中接受治疗,而不必留在医院和治疗中心。
2020全球营养报告 https://globalnutritionreport.org/reports/2020-global-nutrition-report/
问题在于,此前的模式要求父母将患病的孩子带到医疗机构进行定期治疗——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特别是在内部冲突剧烈的国家中,政府管理的卫生系统常常面临崩溃,例如在也门,有时连医护人员都无法亲自前往医疗机构。而在另一些地区,就算有运转的医疗机构,也需要步行数十公里才能到达。WFP和IRC意识到,可行的方法不是让患者来找治疗,而是让治疗去找患者。
IRC试行了一系列工具和培训课程,使社区卫生工作者能够在本社区就地治疗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他们开发了便宜,直观,技术含量低的诊断工具,比如一种简单的彩色带子,可以测量上臂的圆周长度,不识字的人都可以用来诊断急性营养不良。
同时与非数字显示的剂量秤相结合,使社区卫生工作者能够准确提供所需的营养食品数量。IRC在世界急性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的国家南苏丹的农村地区的研究显示,社区卫生工作者在培训后诊断准确率高达90%以上。
通过测量上臂围度来判断儿童营养状况 图源:IRC
写到最后,我们不妨总结一下有效的食物援助成功的规律。不论是实物援助还是间接援助,其实都是在两个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转化率和控制外部性。所谓转化率,就是有多少援助者送出的食物/资金在最后转化成了受援者身体内实实在在的营养;而外部性,就是在实现原有的目标,即补充食物之外,援助的过程在目标之外产生了什么样的外部影响。
让我们用这两种视角回顾文中的例子:
实物援助粮食储备充足的地区导致的市场挤出效应,就是典型的“负外部性”,通过间接援助则加以控制。而间接援助使得资金在当地市场流动,进一步产生了更多的就业和经济活动,则是食物目标之外的“正外部性”。
印度的燃气补贴流向富裕家庭与黑市,就是转化过程中的流失,JAM的实施则提升了转化率。叙利亚的电子券发放使得同样的援助资金可以转化为更丰富的营养成分,同样是提升了转化率。最后,社区卫生工作者使得援助抵达原本不能触及的群体,更是转化率0的突破。
尽管下一个食物援助的挑战很可能并不能被现有的方法解决,但当我们能够更加系统性地对于我们走过的道路、实验过的方式进行反思,我们至少能够在面对下一个挑战时,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去尝试。
参考链接:
https://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3/04/24/when-food-isnt-the-answer-to-hunger/
https://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1/11/01/how-to-feed-the-hungry-faster?utm_source=Solutions+Story+Tracker
https://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1/10/27/in-famine-vouchers-can-be-tickets-to-survival/
https://www.nytimes.com/2018/11/20/opinion/malnutrition-hunger-united-nations.html
https://ec.europa.eu/echo/files/policies/sectoral/them_policy_doc_cashandvouchers_en.pdf
http://www.saisperspectives.com/2017issue/2017/5/2/food-aid-vs-food-assistance
https://www.wfp.org/food-assistanc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乐天行动派(ID:letianxingdongpai),作者:Sc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