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姐姐,怎样称呼一位女性才不会被打?
2020-06-18 16:37

除了姐姐,怎样称呼一位女性才不会被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作者:彭梁洁,头图来自:《乘风破浪的姐姐》


01.


乘风破浪的注定是姐姐们——不是妹妹、阿姨、女孩,也不是什么大姐、小姐——只能是姐姐。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称谓。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霸道总裁晓明哥在节目中担任主持人,一段绕口令般的开场白既点了题,又展现出极强的求生欲,显得无比乖巧:


在座诸位有的是我的姐姐,有的是我的妹妹,但是我们所有姐姐长得都像我妹妹。所以我决定统称大家为小姐姐。



谨慎选择称呼的行为实属明智。一位研究者发现,与陌生女性交际时,称呼语选用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交际的进行 [1]


心疼晓明哥十秒之后我们不妨想想,如今行走江湖,如何称呼一位女性才不会被打。毕竟,这个问题浇灭了太多人的社交热情:



好奇心研究所做过一个关于称呼困扰的调查,“阿姨”成为答案中的高频词。


有人说:我一个20多岁的青春美少女,为什么小孩子的家长总让他们的孩子叫我阿姨?与之相对应的“镜像”困扰则是:20岁的年纪,还在读大学,对于30多岁有孩子的女人,不知道叫姐姐还是阿姨。


看来“阿姨”这个称呼真的很微妙。


有人怀念起几十年前万能的“女同志”时代,不分性别职业,三个字走遍天下;有人对“姑娘”这个称谓赞誉有加,认为其“发音温软而不黏腻,情感亲昵而不轻佻,全无褒贬之义,但凭说者品性”;不乏抖机灵者指明方向:只能叫女施主、女菩萨了。


此处,天津人和广东人站出来怒刷了一波优越感。


一位天津网友表示:在天津,上至耄耋老,下至刚会跑,您称呼一句“结界(姐姐)”,对方都可爱听了。我遇到过满头华发的奶奶,问路时喊我“结界”,也遇到过中年大叔,有事相求时喊我“小结界”。


这位天津网友认为,这种风俗是智慧的结晶:


“出门矮三分”,天津人把这视为一种礼貌。大家约定俗成,谁也不挑理。哪怕你初来乍到,也不必在称呼上纠结——男的就叫哥,女的就叫姐,基本不会出错。


广东人也很少有这种烦恼。一位广州网友说,在自己的家乡,六十岁以下都叫靓女,六十岁以上叫靓姐。


广州与香港都讲粤语,常看TVB剧的观众不难发现,靓女靓姐的使用率很高。而内地曾经流行的“美女”这个称呼,就是靓女一词的演变,在社交活动中,早已脱离对外貌客观描述的范畴,成为一个大众化的、不含褒贬色彩的称呼。


但“美女”已经逐渐被淘汰,一方面是因为滥用而显得轻佻,另一方面让一部分人感到被冒犯。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他是坏人,你要惩罚他。同理,有些对自己外貌不太自信的女性,被叫“美女”时可能读出讽刺意味,哪怕言者无意,听者也难免有心。


美女的比较级是“女神”,但跟“美女”一样面临自然更替的命运。这是语言学中的“补位现象”:


新鲜感和语用效果缺失而逐渐冷却最终淘汰。社会的发展促使语言的不断发展,新事物的出现会催生新的称呼语来填补空缺,这是在所难免的,新词的流行或使用寿命的长短还需要看它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 [2]


02.


“女王”是“女神”的最高级。因为太过稀缺反而得以维持新鲜感,多年来在社会称谓体系中屹立不倒。


乘风破浪的30位姐姐中,出道时间最长(36年)的伊能静前几年拍过一部电影就叫《我是女王》,片名或许正是自己的内心独白。



伊能静曾经以公主形象出道,多年来“文艺女青年”“公主病”标签加身,终于,她想要撕掉标签了——公主是靠别人,女王是靠自己。


“酸酸甜甜就是我”的张含韵也要争做女王。在采访环节她说,自己已经可爱了这么多年了,不想再可爱下去。她在舞台上展现了与观众以往印象中截然不同的形象,并在最后分组时选择了风格最酷、难度最高的组,以此与过去的自己划清界限。



但女王这个称呼门槛太高,不能通用——当然你可以说,每个女性都是自己的女王。况且“女王”听起来略显刻意,不够生活化,叫起来有“跪舔”之嫌,在公众场合不建议使用。


那么,当你面对一位“独立女性”,还可以考虑其他几种叫法。


娱乐圈流行过一阵给女艺人盖一个男性称谓的叫法,这意味着你足够霸气,有足够实力与这个男性主导的世界相抗衡。例如范爷,这个称呼与她那句“我不嫁豪门,我自己就是豪门”的名言最适合搭配使用。


恐怕很难找到一个比“周公子”更适合周迅的称呼了。这个词很妙,让人想到那句“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不仅对个人气质有遗世独立的要求,还得兼具君子式的美好品德,比“爷”的层次要高。


“瑜老板”,是这几年活跃于荧幕、致力于推广京剧的京剧演员王珮瑜的别称。“老板”是梨园行业对“角儿”的尊称,取名字中的“瑜”而不用“王”姓,中和了女性的婉约和“老板”一词的刚毅,既霸气又潇洒,十分圈粉。



毋庸置疑,对女性的称呼取决于女性的地位。为如今这些霸气称呼提供支撑的,显然是这些年女性地位的崛起——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她们不想再唱“我是女生,爱哭的女生”,不想做必须有王子相伴才能幸福生活的公主,即使做妹妹也是那种“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妹妹。


“总攻人设”就是那几年兴起的,刘涛是其中的代表,她成功从“贤妻”转型为《欢乐颂》里的职场精英,可谓顺势而为的典范。


当然,社会对一众算不上“公子”“老板”“霸道女总裁”这类高阶称呼的普通“独立女性”,也赐予了一个专属名词:女汉子。看小品《女神和女汉子》里的贾玲,真美。



03.


“姐姐”必须压轴。


所有姐姐们脸上都写着四个字:我不好惹。这个称呼已经渐渐与亲属关系和长幼之序的范畴分离,成为建立在经济基础、社会资源、阅历、自信、个性、美貌等种种美好事物之上的女性象征。



与姐姐相关的称呼还有不少:小姐姐,姐,大姐,小姐。


姐姐前缀一个“小”字,削弱了攻击性,增加了亲和度,扩大了使用范围,适合多种场合,成为当前最流行的称呼语,大有替代“亲爱的”“亲”等前浪之势。


但叫“小姐姐”也是有风险的,一位网友戳破了真相,请大家根据自身条件做决定:



“姓+姐”的叫法则流行于职场,是对比自己年长或者经验丰富女性的尊称,流露出的亲昵感也有助于拉近双方的距离。


但在娱乐圈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犹记得当年两位冰冰隐藏在“姐妹”称呼之下的暗潮涌动,让围观群众吃瓜吃到饱。从港台到内地,各家影视公司、电视台的“一姐之争”一度热闹非凡。可见在名利场中,“姐”是一个有咖位、身份等级象征的称呼,使用须谨慎。


“大姐”这个词几乎等同于“中年妇女”,也不太受年轻女性欢迎;“女士”的叫法给人一种端庄之感,但多用于正式场合以及服务行业,例如银行、机场一般都称女顾客为“女士”。


最可惜的是“小姐”。


在被赋予某种不可言说的含义之前,“小姐”这个词一度非常流行,取自英文中的Miss,特指年轻时髦的姑娘,“姓+小姐”或者“Miss+姓”的叫法算得上对一位女性的赞美。


改革开放之后,大陆第一部反映市场经济成果、聚焦职业女性的电视剧即以“小姐”命名。这部剧由广东电视台制作,一群身着光鲜职业套装、头顶大波浪卷发的摩登女郎,出入高级饭店,让观众大开眼界,同时带火了公关这个刚刚兴起的行业。这部剧就是《公关小姐》。



值得一提的是,与《公关小姐》同时期的另一部剧《外来妹》也诞生于广东,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南下打工大潮,被网友称为“二十年前的深圳女子图鉴”。


那时候流行的称呼,外来妹、打工妹、发廊妹......“妹”与“姐”之间,是天差地别。



80年代,王朔出版了中篇处女作《空中小姐》,讲一个水兵和空姐的恋爱故事——那个年代跟空姐谈恋爱,是件倍儿有面子的事。


时至今日,空中小姐依然是一个象征小资生活方式的职业。此外,香港小姐、世界小姐......那个年代众多美好的职业都以“小姐”命名。现在,如果你在公众场合称呼一位陌生女性“小姐”,很有可能被打,不信的话去搜搜社会新闻吧。


当然,全国各地对小姐这个称呼的接受程度不尽相同。


一份2003年的调查问卷显示,上海、南京、长沙、福州、香港等地对于“ 小姐”称呼语使用于各种场合的接受度都较高,而银川、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地接受度较低。 [3]


相比内地,香港人对于女性的称呼更加丰富多彩。已婚的家庭妇女叫“师奶”,爱笑的女人称“大笑姑婆”——比如我们熟悉的杨千嬅,没有正当职业、在社会上混的女流氓是“飞女”,无固定职业到处赚钱的则是“捞女 ”。[4]但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上纲上线的网友认定为“歧视女性”。


最后,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叫什么,就听李诞的吧。他在《十三邀》里告诫许知远,千万别用“女人”这个词。“我都是用女孩,女人这个词,男的使用起来会油腻——尤其是您这个年纪的人。”



参考资料:

[1].《陌生女性称呼语选择的顺应性探析》  作者:文会平,肖建安

[2].《网络称谓“小姐姐”探究》  作者:闫盼盼

[3].《“ 小姐”称呼语的语用特征 、地理分布及其走向》 作者:樊小玲 胡范铸 林界军 马小玲

[4].《穂港的女性称呼语》 作者:陈慧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作者:彭梁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