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救救孩子?
2020-06-24 14:59

谁来救救孩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杨芮,头图来源:《小欢喜》


最近一个月,对孩子的打骂和体罚多次成为了社会热点。


前段时间,有人拍到一名女子在绿化带旁,故意用自行车多次撞击一名小女孩并掌掴3巴掌。视频刚发布的时候人们以为是小女孩路过捡起了这名女子丢弃的垃圾,所以才被殴打。于是网友非常愤怒地说要人肉这名骑自行车的女性,交给法律严惩。


但警方随后给出的调查结果是,两人是母女关系。而一句“母女关系”,舆论便迅速平息,也没人再提起要追责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4月,监控拍下的一名17岁高中男生冲出家长的车,跳下高架桥当场死亡的过程。在他跳桥之前,他的妈妈在车水马龙的桥上停下车来,拉开后座的门对他训斥。而就在他妈妈训斥完关上车门后,这名男生冲出车,跑向桥边,纵身跳下。


在面对孩子自杀事件时,总会有人评论说,“都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图:《小欢喜》


这是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在社会新闻和社交媒体里看到的消息,无论是面对老师还是家长,孩子们似乎都需要面对不同程度的伤害,而这些伤害往往被冠以“为了孩子好”之名。


当有危及孩子生命的事件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大喊着要保护孩子,可是这个社会真的对孩子是友善、安全的吗?


绝对的权力,必然带来权力的滥用


大家通常相信,除去那些心理扭曲的个别情况,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打骂一定都是事出有因,为了孩子好。


去年,安徽宿州的一个私立高中里就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体罚事件。英语老师给学生设定考试分数目标,差一分就要被用扫帚打十下。班上许多人都被老师打了几十下甚至几百下,造成满身的淤青。


就在前几天,一名网友在深夜十点半拍到了对面一栋楼的邻居“狂吼式”地辅导孩子写作业。拍摄视频的网友说,这顿训斥持续了将近15分钟,并且很经常发生。


而发布视频的新闻平台,则用了轻松欢快的音乐作为背景,传达出了一种“这很好笑”的氛围。而拍摄的网友也说:“我可以理解(家长),但是把门窗关上就更好了”。



在钟美美事件中,也不乏许多认同视频里老师做法的声音,觉得老师以这种态度上课很正常,这样教学生是负责任的表现。也就是传统说法的“严师出高徒”。


根据施暴者的身份的转换,往往也会改变了对孩子是否有错以及是否需要保护的判断。


但为了一个更好的成绩就可以实施身体或者精神的虐待吗?


试想一下,在团队工作中,你发现同事一份报告没有写好,你会因此去殴打你的同事或者把他几年来辛辛苦苦写的小说撕掉吗?


大概率是不会的。


为什么当生气对象是成年人的时候我们会克制?因为恐惧。人们会害怕同样作为成年人的对方会报复自己,对方的越强壮、权力越大,我们就越不敢向对方施暴。


但是对孩子来说,家长和老师却拥有着绝对的优势的地位和权力。这里的权力并不是指某个人拥有的金钱或者资源,而是指A对B在事情结果上的控制能力,且B并没有对A产生类似影响力的能力(Fiske, 1993)。 


在学校里,无论是学生的成绩和评优,还是班上同学如何看待这个学生,老师都有可以左右结果的能力。但是学生能对老师做什么?即使和老师对着干,也很难对老师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相似程度的影响。


在家里,家长更是对孩子掌握着绝对的权力。虽然法律上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但社会文化却默认孩子是100%附属于家长的,所以孩子有什么权力也完全取决于家长是否赋予。无论孩子的意愿,家长都可以极大程度地限制孩子在金钱、时间和行动上的自由,但孩子却几乎没有任何能力和权力去左右家长的生活。


所以,当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实施体罚、侮辱、精神压迫和控制的时候,即使在潜意识里,他们也很清楚孩子是没有还击能力的。不同于殴打和辱骂与自己体格和能力相当的人,对孩子施暴所带来的风险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而绝对的权力,必然带来权力的滥用,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施暴,便是权力滥用最典型,也最残酷的一种体现。


当然,并不是要妖魔化家长和老师,只是希望家长和老师可以意识到,当你们以爱的名义打骂孩子的时候,孩子是处于怎样无助的状态。


假如是你的同事或者伴侣打了你,你至少可以用换工作、不回家,或者离婚的方式来逃离,还可以发微博控诉,甚至可以把对方告上法庭,来抚慰自己的创伤。


但是孩子不可以,他们不仅要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那个伤害过自己的地方,还要面对及接受可能会再次出现的伤害。


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的暴力,都是家长和老师利用权力地位上的优势,强迫孩子屈服于某个目标。可是说到底,这都只是家长和老师自己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来达到目的,是他们的问题,而不只是孩子有问题。


以爱之名?


而正因为孩子没有选择、无处可逃的境地,告诉孩子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反而更加残忍,因为这是让孩子必须在受到伤害的同时,还要认同伤害自己的人。


这在任何一种成年人关系里都会被认为是扭曲的心理,却是许多家长和老师不断对孩子做的事情。


以用自行车撞女孩的事件为例,当对孩子施暴的是陌生人时,网友们觉得是这个陌生人丧心病狂,无论怎样也不应该这样殴打孩子。作为路人,我们需要保护孩子。


可一旦知道了施暴者是家长,网友们便顺理成章地接受了一定是孩子有错在先,所以家长才会打骂。既然孩子不是无辜的,那么也就不需要别人的保护了。


是不是细思恐极?对孩子来说,同样都是被打,但施暴者越是和孩子亲近,就越是不会有人伸出援手,换句话来说,孩子的处境也就越孤立。和陌生人相比,与孩子亲近的人也有更多的机会和动机施暴(Yampolskaya, Greenbaum & Berson, 2009)


而几乎任何一个被爆出的对孩子施暴事件中,家长都会说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例如《少年说》里有一期,一名初一女生说爸爸把自己几年来一笔一划写的总共30多万字的56本小说全部撕掉。同时,还把她的所有课外书,全部用胶带封了起来。而她的爸爸很淡定地说“对于撕去你这些书,我有点愧疚,但我的初衷…是为了你好”。


《少年说》


中国法律也许无法把这个爸爸的行为定义为虐待,但是在被殴打和多年心血被毁之间,还真是很难说哪一个对孩子的伤害更大。而这个爸爸只是“有点”愧疚,同时振振有词地大声说出了自己认为伟光正的目标——都是为了你好嘛!


试问这样的行为,我们有可能要求任何成年人接受吗?就算告诉你是为了你的身体好,而把你亲手做的一桌饭菜给掀了,你能接受吗?


什么样的“好”值得这样的痛苦?而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但为什么孩子会一直受到伤害?


这个父亲大概从未怀疑自己对于什么叫对孩子好的认知和要求是有问题的,也没想过有另外一千种方法让孩子提高成绩,但他偏偏用了最省事、最彰显自己权威和控制力,但也同时是最伤害孩子的方法。


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家长用强迫和暴力的方式希望让孩子变得更自律、更勤奋、学习更好。可这样的手段对家长来说却恰恰是最懒、最不自律、最省事的方法,因为这不需要他们自省,也不需要有效的沟通,更不需要照顾到孩子的感情,只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情绪想干嘛干就是了。


另外需要警惕的是,人们并不需要一个外在的目标才去滥用权力——彰显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本身就可以是滥用权力的目的。那个听起来美好的目标,很多时候也只是贴个牌而已。


在后来的《少年说》里,撕毁孩子作品集的爸爸坦白,他撕毁孩子创作了一年的作品只是想让她好好学习,但这个愿望是来自于自己在学历上远落后于其他兄弟的压力。他对孩子胡乱使用权力,正是来自于自己在生活中岌岌可危的权力感。 


很多家长会以“养宠物影响学习”的名号,把家里宠物送走。图:《狗十三》


很多家长和老师自己都意识不到,他们在通过控制和伤害孩子的方式,来弥补和发泄自己生活中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对孩子施暴也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为了他们自己。


谁来保护孩子?


我们当然愿意相信绝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是非常爱孩子的,也不会故意伤害孩子。但是一项综合了47个中国样本研究的分析得出(Ji & Finkelhor, 2015)约有36.6%的儿童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肢体暴力,其中严重的肢体暴力是26.6%,非常严重的为7.8%


关于中国孩子受到的精神暴力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就算是在被国内家长奉为教养典范的欧美国家,孩子自己报告受到精神暴力或虐待的比例也可高达23%(加拿大)~34%(澳大利亚)


施暴的最严重后果是致死———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每年有15.5万名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死于虐待,而其中,只有不到1/3的案例会被视为是他杀。


一项基于广州的高中生研究发现(Wong et al., 2009 ),在受过严重暴力的学生中,35.5%都有自杀的想法。


从发达国家的众多研究来看(Gilbert, Widom & Browne et al., 2009),受到过包括身体和精神暴力的孩子,在青少年和成年都更容易得抑郁症、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厌食症以及身体有长期的疼痛。同时,他们还更有可能酗酒、吸毒以及犯罪。


另外,和国内很多家长的期待相反的是,肢体和精神的暴力管教并不能使孩子学习更好,反而会使他们更难从高中毕业和进入大学。


而如此普遍却又有着严重后果的对孩子的暴力,被揭露的却极少。就算在欧美这样有着要求强制举报疑似虐待孩子行为的社会,实际被揭发的暴行也只是真实案件数量的冰山一角(Gilbert, Kemp &  Thoburn et al., 2009)


而国内呢,恐怕不到家长把孩子打死,都不会有人报警,家长也不会承担法律后果。而学校和教育部门对各种事件的瞒报,更是直接纵容了老师对学生的权力滥用。


我们既没有可以接受举报的保护儿童的机构,也没有保护儿童不受虐待的社会文化。


孩子在学校被打骂,还可以寄希望于家长帮孩子去讨个说法。可是如果施暴的是家长,谁来帮助孩子呢?


报警吗?从拿自行车撞小孩的例子来看,警察说如果惩罚母亲,会对孩子的家庭造成负担,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更不可预知的负面影响,所以也只是对这位母亲进行了教育。


这真的是太讽刺了,家长的身份不仅合理化他们在生活中对孩子施暴,还成为了他们免于受到法律制裁的保护伞。


而每次这种新闻出来之后,网友们都会说“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当一方对另一方拥有绝对的权力优势,且这个权力又不受到任何系统的监督和制约的时候,我们应该只寄希望于强势的那方对我们格外开恩吗?


所以,我们需要的绝不仅仅是成年人的温柔和善良,还需要做出一些根本的改变。


从政策法律上来说,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可以监管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权力滥用的机制,同时有一个让受到严重暴力的孩子可以逃离的机构。


例如在美国就有由政府成立的保护儿童机构,当人们怀疑有未成年人被虐待的话,就可以直接向机构举报。同时法律规定,常常与孩子接触的人群,如老师、心理咨询师等,一旦怀疑有虐待发生,就必须报警或者举报。而被认定是对孩子有精神或身体的暴力(包括性暴力)的话,家长可能会失去监护权,甚至要坐牢。


从社会文化层面上,需要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以任何理由对孩子进行身体和精神的暴力都是不可容忍的。没有这个意识,人们甚至不会在街上阻止那些对孩子大打出手的家长,更不要说帮助那些在家里被虐待的孩子了。


在个人层面,家长和老师需要更多的意识到,世界上有千千万万条道路可以让孩子走向更好的生活,但是暴力一定不是其中的一条路。


在做到这些之前,我们这个社会对孩子来说还并不安全。


参考资料:

1.Yampolskaya, S., Greenbaum, P. E., & Berson, I. R. (2009). Profiles of child maltreatment perpetrators and risk for fatal assault: A latent class analysis.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4(5), 337-348.

2.Fiske, S. T. (1993). Controlling other people: The impact of power on stereotyp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6), 621.

3.Ji, K., & Finkelhor, D. (2015). A meta-analysis of child physical abuse prevalence in China. Child abuse & neglect, 43, 61-72.

4.Wong, W. C., Leung, P. W., Tang, C. S., Chen, W. Q., Lee, A., & Ling, D. C. (2009). To unfold a hidden epidemic: Prevalence of child maltreatment and its health implication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zhou, China. Child Abuse & Neglect, 33(7), 441-450.

5.Gilbert, R., Widom, C. S., Browne, K., Fergusson, D., Webb, E., & Janson, S. (2009). Burden and consequences of child maltreatment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The lancet, 373(9657), 68-81.

6.Gilbert, R., Kemp, A., Thoburn, J., Sidebotham, P., Radford, L., Glaser, D., & MacMillan, H. L. (2009). Recognising and responding to child maltreatment. The lancet, 373(9658), 167-18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杨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