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员工当成年人,而不是小孩子
2024-11-09 14:16

把员工当成年人,而不是小孩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 (ID:runliu-pub),观点:刘润,主笔:木言声,编辑:二蔓,头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管理需匹配员工类型,强调信任和责任。

• 🔄 管理需匹配X或Y型员工

• 🏢 管理者应信任员工,激发积极性

• 💼 X理论重流程,Y理论重自主权

提问: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你会选择严管员工,还是给他们放权?


你听得直皱眉。别提了。别提了。你稍微不盯着一点,员工就在偷懒摸鱼,最后就得自己一个人干完所有的活。


那如果你是一名员工呢?


你会希望你的管理者,是“家长式盯梢”,还是给你“放养式自由”?


哎,你摇摇头。每天上下班打卡,领导就在屁股后面夺命追问:KPI完成了吗?没完成你怎么就回家了?


真累。


累,是因为“错位”了。什么错位了?


管理者和员工“所欲”错位,事情就很难做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位?怎样才是不错位的管理,上上下下力出一孔呢?


先说一个结论:让X流派组织管X型的员工,Y流派组织管Y型的员工。


什么意思?


所谓的错位,是X和Y的分别


过去所有的管理理论,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种:基于X理论的管理方法论,和基于Y理论的管理方法论。


给你举个例子。


百胜中国,或许你没听过,但一定吃过。肯德基、必胜客,都是百胜中国旗下的,它是中国最大的餐饮公司。


但是,如果用腾讯的方法,去管理百胜中国的员工,肯定是不行的。


为什么呢?这就相当于是,在用Y流派,管理X型员工,百胜中国会亏死的。


X和Y,到底是什么意思?


员工,可以分成两种,分别是X型和Y型。


我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有两批人,不是因为道德高低,而是因为所处阶段不同,他们对待工作的积极性是完全不同的。


X型员工的工作状态,属于你不监管他,他就偷懒。你不给他明确的KPI,他就不认真干活。


但还是有一批人,你让他休息他都不乐意。


他一门心思就想好好干,把工作干出色,把事业做强大,不然就觉得对不起自己。


后面这批人,就是Y型员工。



公司,也可以分成两种,X流派和Y流派。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X流派喜欢用流程和系统管人,基层员工工资普遍不高。Y流派则信任员工的自驱力,给员工开出高工资,放权给员工去创新。



腾讯,就是个挺典型的Y流派公司。


个人认为,与其说腾讯是在互联网行业,其实更像是一家科技行业的公司。


什么叫科技?一切能够极大提高效率的方法和工具,都叫科技。


那么,一家科技公司可能会有什么特色?


极高毛利。


科技的进步,让以前一个成本80元的东西,现在降到10元。


过去卖100元,成本是80元,你才有20元毛利。现在你卖70元,虽然卖得更便宜了,但是成本才10元。毛利可以高达60元,是以前的3倍。



腾讯,在互联网加持下,不仅服务某一个地方,而是服务全中国。这就会有难以想象的规模效应。


百胜中国,则是个X流派公司。


以前和大家聊过很多次。餐饮,有什么特点?


分散。


百胜中国,主要靠的是RGM模式。


什么是RGM?餐厅经理(Restaurant General Managers)的开头缩写。


简单来讲,就是“店长驱动”的模式。


全国上万家门店,店长和店员怎么管理?


靠标准。靠制度。然后,不断复制、增长。


再来粗略看看财报,腾讯和百胜中国,各有多少员工,各有多少利润?


腾讯:员工10万,净利润1000多亿。百胜:员工40万,净利润50多亿。


人效差距极大。


这会导致什么?


他们招募的人会非常不一样。人不一样,管理方式也会不一样。


你可能到哪里都可以找一个人,按照流程培养成店长。但你很难随便找一个人,上来就能帮你优化算法。


你还会发现,有了极高毛利,才发得出极高工资。


所以,如果用腾讯的方法,去管理百胜中国,肯定管不好的,得亏死。


腾讯,相当于是用Y流派,在管理Y型员工。而百胜中国,则是用X流派,管理X型员工。


X理论和Y理论。有意思。


你可能会说,腾讯和百胜中国,都发展了很多年,成为了巨无霸企业,很难借鉴。


换到你的公司,到底应该怎么管理呢?


你可能会想,要是员工都是Y型的就好了。对吧?


但是,当公司越做越大,这个愿望就越难实现。


那么,面对几千、几万、几十万的X型员工,怎么管?


答。狠狠定KPI。


给他们制定严格的上下班考勤制度,恨不得24小时看着他们干活,最好严格按照流程,干不好就惩罚。


毕竟,你都花了这么多成本,他们产出跟不上,客户每天都在催,公司怎么活?


浪费,到处都是浪费。


是的。你说的有一定道理。


150年前,有一位44岁的外国人,也是这么想的,而且做得非常极致。


他不仅掀起了一场效率革命,还间接影响了二战时期的军事行动计划制定。


如何管好不喜欢工作的人呢?



我们继续说,这位外国人,叫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1900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个郊区展会,不惜排数小时的队,只为看眼泰勒的系统。


有多牛?


比如,切割钢铁。


当时标准是2.7米/分钟,泰勒能做到15米/分钟。


又比如,检修锅炉、制造炮弹、工作用人......


这些到了泰勒手里,检修成本就从62美元降到11美元,制造时间从10个小时变成90分钟,工作用人从2000人减少到1200人......


天啊,这太震撼了。他是怎么做到的?他会魔法吗?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如果没有泰勒的创新,美国无法击败纳粹德国。


泰勒创新了什么?


比起技术,泰勒拿出了更有颠覆性的东西:流程优化。精准执行。


流程优化。优化到什么程度?


泰勒辗转过好几个工厂,很快成为车间负责人,不断观察其他工人的工作。


他发现工人都十分依赖个人的“经验”,也各有自己的休息和工作规律,效率有高有低。


但泰勒觉得,一定有一种“最好的办法”,比其他的都有效率。


每天,泰勒就拿着秒表,在工人堆里溜达着寻找。


寻找什么?


他在找,每一个可能影响“工序时间长短”的变量。


他不断记录每个环节用时,然后调整工人们的动作,再计时。直到找到执行每个步骤最快的方法。


精准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


每次优化迭代,泰勒会设计出许多“指导卡片”,给工人们下达非常精准的指令。


卡片上会写下每一个精准的动作是什么,旁边还会标注预计完成的时间。


《赋能》书里这样描述泰勒的极致追求:


一次次测试后,泰勒找到了切割钢铁的最佳温度、机器工具的最佳距离、用水冷却机床的最佳方式,以及传送带运送的最佳速度——


没有一秒钟被浪费,没有一点点材料会放错地方,工人的劳动力也没有浪费。


在泰勒的启发下,一战的军事领导者,开始追捧“时刻表战争”。


比如,寻找时间精准的铁路运输线。比如,每个小时每支部队应该前进多少英寸。


上层给下层传达命令的时候,就像是泰勒指导卡片那样,都有明确的动作和该动作预计花费的时间。


泰勒带来的世界,仿佛一个“发条宇宙”。


可是这样的管理,也迎来过反噬。


什么反噬呢?


工人们开始罢工,对泰勒“羞辱性”的要求激烈地抵制,甚至砸坏机器表达愤怒。


但是泰勒这人,预判了工人的预判。


他把工作拆得太细太具体。


你们罢工抗议,没问题,去抗议吧。我再招募新的工人来,立马上手。只不过到时候,你们就可以走人了。


冷漠而高傲。


但不论如何,你也无法否认泰勒不断追求“最佳方式”带来的效率提升。泰勒这套科学管理所带来的制度,干净又整洁,穿越百年的时间,一直影响到了现在。


这种从管理层制定战略,然后下一级拆分目标,一步步往下拆解成任务的模式,已经变成了如今大部分公司通用的组织架构。



60年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针对泰勒的理论提出质疑。


你请来的是一个人,却只用上了一双手。这难道不是极大的浪费吗?


真有意思。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起一个“人”最大的积极性呢?


工作的动机,不仅仅是为了钱


要解决人为什么不喜欢工作这个问题,就需要想明白:人工作的动力,到底从哪里来?


你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那还用问,当然是钱啊。


这没毛病。


毕竟,人要买房子还房贷,要吃喝拉撒睡。


每分每秒还在为饭钱发愁,如何要求人为了梦想而工作呢?


但是,人们拼命工作,仅仅是为了赚更多钱吗?


自然不是。至少,不仅仅是。


举个例子。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他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后,在干什么?


做慈善。


普通的做慈善,可能捐捐钱就结束了。


比尔·盖茨却觉得,光给钱是远远不够的。


他专门成立了慈善基金会,聘请来最聪明的一群人,每天都在努力去想,怎么让穷人靠着自己温饱。


比如,他给非洲捐小鸡,培训当地人养鸡,一举解决了无数非洲家庭的生存困境。


想想看。不为了钱,他为的是什么呢?他不仅解决问题,还会进一步找到更好的方案,动力又来自于哪里呢?


这或许,能用经典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解释。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有五层需求。


我在《5分钟商学院》里,也和你分享过:


第一,是生理需求:人首先得活着;


第二,安全需求:解决生存问题后,不能担惊受怕;


第三,社会需求:安全之后,融入集体,求归属感;


第四,尊重需求:不仅接受我,还希望能尊重我;


第五,自我实现需求:让我的潜能完全释放。



每一层需求满足了,就会继续追寻更高层次的需求。


了解了这个,对管理有什么帮助呢?


有吃饭钱,是满足了生理需求。公司给配置健康险,能请病假,是安全需求。


在公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大家互相认识,提升感情,是社会需求。


总是能被人记住名字,工作内容被老板夸赞,这是尊重需求。


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需求:“别卖糖水了,和我一起去改变世界吧。”


到了自我实现需求,可能不给钱也干活,为了愿景、梦想、使命......


泰勒派的X理论,相当于是假设了工作对于人们而言,只会在第一层生理需求里徘徊:只求活着。


所以,薪酬、奖励、惩罚、威胁等“大棒”轮番上阵,试图控制人们机械而高效地工作。


但是,到了现在,人们用很少的成本就能生活得不错,社会安宁和谐,甚至不去公司上班都能拥有集体生活。


“大棒”,就远远没有以前管用了。


你说好好干多给你加钱,员工说老板我想陪家人。你说不好好干我就扣你的钱,员工说那你爱扣就扣吧,一边打开了招聘网站。


每当一项需求被满足了,这一层的动机就会消减。


所以你很困惑:“为什么我给了他们不错的薪酬、舒服的环境、商业保险,还经常团建,他们怎么就不能多付出一点努力了?”


员工也在抱怨,仍然觉得你在剥削他们。


旧时代的游戏规则,已经不太能适用于新世界的游戏了。


比如,最高那一层的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不是可以作为无限追求的事情呢?


员工偷懒,是管理者的问题


你觉得,员工为什么会在工作中偷懒?


有的人,天生可能就倾向于更轻松的活法。


也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和同事领导不合,消极怠工。


麦格雷戈就觉得,公司里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管理的责任,而不是员工的问题。


为什么呢?


小时候被老师追着喊交作业,长大了被领导追着问KPI有没有做完。


从上到下都在传递一种浓浓的信号。这个信号的名字叫做:不信任。


不被人信任是什么感觉呢?会逐渐演变成,“我才不想管你想要什么,我只想我想要什么”。


小时候写作业,不是因为我喜欢你这个老师,而是为了我写完好可以去玩。


长大了,工作不是因为很有意义感,也不是公司荣誉感,而是一种为了生活必须付出的代价。


没有自由。也没有尊重。自然,也没有积极性。


没有“上下同欲”。


麦格雷戈提出Y理论,认为人本性不是消极懒惰,而是积极主动的。


而管理者要做的,是把员工当做大人而不是小孩。


什么是把员工当成大人?提供合适的资源和机会,给员工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


让他们,在工作中,可以追寻自己的自我价值实现。


举个典型的例子,奈飞。


奈飞(Netflix,也有译作“网飞”),是美国的一家流媒体巨头。你如果爱看美剧,应该听说过它。


奈飞几乎从创立开始,就一直在转型。


最开始做租赁DVD,再到做视频网站,再到自己制作内容,21年又开始进军游戏行业。


它转型做得怎样呢?至少从股价来看,还挺成功的。


数据来源:Choice金融终端,时间区间2003年2月28日-2024年11月6日


奈飞业务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企业文化:自由和责任。


上下班不打卡,如果你能完成工作,你甚至可以大半年都在外面度假。唯一就是,你需要对公司的事情负责任。


《奈飞文化手册》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不要让员工在不得不离开时才获得应得的薪水。”


在奈飞,从面试的时候开始,就只讨论薪酬理念,不讨论具体数字,根据员工提供的价值定薪。


不过来面试的人都很清楚,进奈飞工作,几乎就等同于,你能拿到比市场标准更有竞争力的薪资。


让不合适的员工在公司,那也不是员工的错,是你管理者没有尽到开除的义务。


自由和责任,是管理者要思考的事情。


说个故事。


有一次,奈飞的一位经理为了维持恋爱关系,和上司申请,能不能每周五到周一都在女友城市远程工作。


如果你是他的上司,你会怎么回答?


上司说:无所谓。


但上司也提醒了这位经理,他有部分工作可是需要和团队一起协作的。这位经理就需要想清楚,飞去陪女朋友了,会不会影响自己和团队的工作?


后来,这位经理想了想,评估完发现,自己这样做确实会影响团队工作。


最后,经理还是选择了留在办公室。


很可惜,过了一段时间,经理就和女友分手了。但是经理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


这也是经理自己的选择。


把员工当成成年人,传递的是另一个信号。这个信号的名字叫做:信任。


许多公司不信任员工,是害怕被员工伤害。于是他们做了各种防范动作,像管教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样,先预设了他们会造反,所以必须按照流程规章办事。


但同时,这也会让一些有判断力且积极的员工,严重受到束缚。


Y理论的核心,认为人本性是积极的,而管理者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激发这样的积极性。


从“控制管理”,到“目标管理”。


自由和责任,也不仅仅属于管理者。


就像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的那样:“激发员工的善意。”接收到你的善意后,你的员工更有可能自发地去改善工作,并不需要你手把手地去教。


哪怕是奈飞的前台,也是如此。


前台职责其实只有一句话:展现公司最好的一面。


除此之外,完全自由。


前台自己会去思考。比如在办公桌前吃饭,就很影响公司形象,不能做。但是穿着得体,给公司购置爆米花机,对公司有帮助,那就去做。


结果,奈飞拥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前台。


Y理论,就是给员工“胡萝卜”,不断激励他们,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


好了。X理论和Y理论,我们说完了。


那么,哪一个更好呢?


X好还是Y好?


X有X的好,Y有Y的好。


应用的时候,自然是用哪种公司有好处,就会用哪种。


这不是废话吗?


别急。和你说个实验。


在X理论和Y理论的基础上,又延伸出了一个“超Y理论”。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莫尔斯和洛希,分别对一家工厂和一家研究所做了实验。


实验结果怎样呢?


他们发现,对工厂来说,X理论效率最高。对研究所而言,是Y理论最高。


组织做的事情不一样,适用的管理理论也就不一样。


另外,随着组织越长越大,随着员工职级变化,组织和员工,都会在X和Y中间切换。


最好,X流派的组织,雇佣的是X型员工。而Y型员工,能够去到Y流派的组织,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脱离了背景谈选择,是有失偏颇的。


比如腾讯,为什么是Y流派的组织,又为什么雇佣Y型的员工?


因为腾讯倡导建立“生态”。


什么是生态?


生态里面,是没有领导者的。


谁也不知道谁能活的好,怎么办?


后备计划。


什么意思?


定好高压线,也就是不能踩的红线。然后,你们随便干。


大家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但如果你能有自己的闲暇时间,能又干出什么事,你来跟公司说。


如果你做的这个东西放到市场中测试,效果还不错,那太好了,我们就给你成立一个团队,让你做一个组织的设计者。


就这样,许多业务就从团队里分离出来,生长出来。


这些事情,你发现了吗?都不是员工单位时间生产的“件数”越多,就能做好的。


背后,都需要创新,需要算法,需要技术。


所以,高人效,强创新,是腾讯在做的事情。


那么,它就是个Y流派的公司,应该找来Y型员工,给他们高薪,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性,让他们去生长。


百胜中国也很厉害。员工收入没有那么高,但依然能激发员工高效地做好工作。


食品制作和供应链的高度标准化,新店快速复制,店长批量培养......


你去到任何一家肯德基,点一份香辣鸡翅,口味都是差不太多的。


这就是基于X理论的高度流程化、精准执行,在起作用。


所以,你无法说X理论就绝对好了,Y理论就绝对好了。


关键,还是要把组织和员工,真正地匹配起来。


上下同欲。


最后的话


如果你想要Y型员工,那么:第一,给钱多。第二,招聘的时候就筛选好人。


如果你想管好X型员工,那么:你就需要多花精力,去简化流程,精确执行。


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好的管理者,反思自己。


好的公司,从来不会脱离背景来思考问题。


最后,对的员工,和对的公司匹配,才能迸发出最佳的效率。


祝你,去到对的公司。


祝你,招到对的员工。


共勉。


参考资料

1、《赋能: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坦吐姆·科林斯/戴维·西尔弗曼/克里斯·富塞尔

2、《企业的人性面》,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3、《复盘网飞》,马克·伦道夫

4、《奈飞文化手册》,帕蒂·麦考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 (ID:runliu-pub),观点:刘润,主笔:木言声,编辑:二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