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评论分析,还能不能做出好产品?
2024-11-15 17:21

靠评论分析,还能不能做出好产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跨境电商长期主义,作者:拓跋勇,原文标题:《聊聊开发:靠评论分析还能不能做出好产品?》,头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评论分析仍有助于开发成功产品。

• 🔍 用户需求、市场、团队能力需综合考虑

• 🎯 小米模式:从整合到创新,降低运营难度

• 🚀 感知创新更重要,迎合市场比自嗨式创新有效

看到HK大佬的一篇文章提到:当工厂都懂得从差评中找机会的时候,产品开发人员还有机会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有,不仅有,而且机会还很大。


作为一个贸易团队的负责人,我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个问题:我们已经调研了绝大多数的用户评论并且做了详细的拆解,但有的行业共性问题,别说是我们了,就连工厂都未必搞得定,因此,某种程度上说,很多时候,我们跟工厂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工厂入场,未必有多大的先机。


事实上,现在的产品开发早已今时不同往日了,我们需要解决的绝不仅仅只是产品的问题,而是要考虑到用户需求,市场情况,团队能力以及销售出路等复杂问题的叠加。很多跨境公司习惯把人员分工搞得非常明确,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避免个人恃宠而骄,掌握所有流程直接跑路另立山头,坏处则是各自为战容易出现信息断层,开发搞出来的产品,运营卖不掉,两头埋怨,相互推诿。


我们开发一款产品,往往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产品改进上,在开发阶段就会弄清楚这类产品应该如何获客,我们自己的小伙伴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甚至我们会提前规划好路径,避免等到产品上线了才开始考虑出路的问题。


作为一个跨境老油条,我已经不止一次看到有的同行朋友前期信心满满,在产品改良上搞的热火朝天,结果产品上线后直接原地懵掉:缺少搜索需求,搜索需求不明确,广告竞价成本过高,内容素材制作难度和成本巨大。这些困难原本可以在开发阶段就能够通过“情报收集”和“战术分析”直接避免掉,可就是因为团队内部分化太严重,最终导致谁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潜在的风险。


好的产品开发一定不是一款一款地搞产品,而是站在更高的维度综合考虑未来的路线,考虑团队的实际能力,考虑经营的成本,考虑如何布局产品线才能让运营的工作难度尽可能降低,在这方面,我非常欣赏小米的模式。


开始拿一个开发难度较低的room来验证自己的商业模式,团队能力,先做整合,再讲创新,后来小米造车,SU7刚出来的时候骂声一片,动不动就米时捷的言论不绝于耳,但试想,如果人人都像老贾一样上来就讲绝对原创,讲颠覆行业的创新,搞不好现在小米的汽车都还没造出来呢,更别提现在经常能看到SU7在街面上跑了。


成熟的产品,成熟的行业,想要搞出颠覆式创新难如登天。我们这样,工厂也这样,所以压根就不存在工厂掌握了做VOC分析的方法后,我们这种“业余产品经理”就直接丢掉了饭碗的可能。一款产品搞出来是一回事儿,卖得出去是另外一回事儿,商业化本身就是一个极强的技能。


苹果并不是图形显示的鼻祖,但是乔布斯把这样的模式给推广开来并且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大疆也不是无人机的鼻祖,但是它创造出了民用无人机的概念并且将它打造成一个巨大的产业,因此,搞定产品当然重要,做一个优秀的市场洞察者同样非常重要。


严格意义上说,我其实是对“创新”有一丢丢抵触心理的人,因为我看到太多过分强调创新,结果忽略市场的人,最终的结局是:没有搞出好产品,更没有卖出好销量。作为一个直面市场的人,我更喜欢的是可以看到的,可以感知的“创新”,而不是自嗨式的创新。可以被感知的创新,有可能就是换了个颜色,换了个外观,甚至仅仅就是换了个包装,添加了一些更加实用的小功能,小配件,这样的产品恰恰正在越来越多的抢占用户的“选票”。


我们今年开发了一些产品,有的只是换了颜色,有的只是换了包装,有的仅仅只是在决定做之前调研了不同价位的产品的功能,外观,表达方式以及流量的获取方式的差异,找到了适合我们去打的赛道,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还不错,甚至对于有些现阶段无法被解决的行业通病,我们只是换了话术做表达,亦或是绕开Bug讲用户更在意的点,在我看来,这也称得上是合格的产品经理应该做的事儿。


最近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案例就是小米最新发布的空调解决方案,作为一个宝爸,我已经有无数次半夜爬起来调整空调出风口的经历,我相信,小米绝不是第一个意识到出风口放在上边朝上吹更好,因为中央空调不就是这个原理,可是小米做出来了,不仅做出来了,还依靠自己的品牌,渠道,用户的强大势能,把这玩意儿给卖了出去,这才是“我们”这些产品经理,真正应该干的事儿。


10月份的时候,我见了一位小伙伴,他跟他团队负责产品开发的同事给我看了几个方案,坦白讲,至少没有打动我,个别的产品创新过于牵强附会,并且创新的点都是“我觉得”,“我认为”这样的词汇,缺乏对市场的深度调研,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感知,更没有考虑未来如果把产品交给运营的小伙伴,他们如何才能卖得动,所以我打回了他们的方案,建议他们多做些深度调研,多站在销售的角度琢磨琢磨产品开发应该怎么走。


对于没有形成完整运营体系,销售体系,市场思维的人来说,哪怕他拿的是个金箍棒,也会把它当成是烧火棍,所以,take easy,没什么好担心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跨境电商长期主义,作者:拓跋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