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作者:LQY,责编:卢思伶,编辑:甄卓,头图来自:AI生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作者:LQY,责编:卢思伶,编辑:甄卓,头图来自:AI生成
近期,《再见爱人4》是广大网友们茶余饭后热衷谈论的节目,其中麦琳和李行亮的“牺牲式婚姻”更是关注的焦点。麦琳提到年轻时她为了李行亮做出了很多牺牲,其中就有为了家庭放弃工作。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与工作的冲突成为许多伴侣之间的难题。尤其是当需要为了家庭而放弃工作时,男女的考量和感受往往大不相同。做出选择不仅仅涉及济利益,也涉及心理权衡。
那么,女性和男性在牺牲观念上的差异来自哪里?这种差异对人们产生了什么影响?《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的一项研究探讨了这一问题(Villanueva-Moya & Expósito, 2023),有助于我们了解男女在牺牲中的不同视角。
什么是牺牲?
牺牲是指为了伴侣或关系的利益,放弃个人利益(Righetti et al., 2022)。小到放弃与朋友聚会,大到为了伴侣搬迁或放弃工作等(Visserman et al., 2022)。牺牲涉及动机、感知成本与收益等复杂的心理因素,在两性之间的表现和感受上存在显著差异(Righetti et al., 2020)。
牺牲中的性别角色: 女性更倾向于为家庭牺牲
根据性别角色理论(Eagly & Wood, 2016),女性通常被期望以家庭为优先,而男性则倾向于追求职业发展。尽管社会在进步,但性别角色的影响依旧深刻。当人们的行为符合性别角色时,通常会受到社会认可;而当偏离时,往往会面临负面评价。尤其是女性在偏离传统家庭角色时,会遭遇更大的社会压力(Sutherland, et al., 2015)。
研究发现,当家庭和工作产生冲突时,女性更多地选择放弃工作以履行照顾责任,而男性则倾向于继续工作。这一模式让家庭责任常常集中在女性身上,形成一种“隐性”社会期望(Xue et al., 2020)。Villanueva-Moya and Expósito (2023)发现为家庭牺牲工作时,女性和男性对于牺牲收益和成本的感受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男女的心理效应差异:谁的牺牲感更强烈?
1. 感知收益:谁牺牲受益更多?
如图所示,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均认为自己在工作上做出牺牲比伴侣做出牺牲更有收益:M男性(自己做出牺牲) = 5.85, SD = 1.15; M男性(伴侣做出牺牲) = 4.41, SD =1.81, M女性(自己做出牺牲) = 5.04, SD =1.65; M女性(伴侣做出牺牲) = 4.28, SD =1.64。并且男性在自我和伴侣做出牺牲的感知收益之间差异更大。这一结果可能标志着性别平等取得了一些进展,似乎标志着男性开始更多地参与家庭责任。
2. 感知成本:谁牺牲承担更多?
如图所示,在感知牺牲成本上,女性倾向于认为伴侣牺牲工作比自己牺牲工作更有代价:M女性(伴侣做出牺牲) = 4.16, SD =1.96,M女性(自己做出牺牲) = 3.71, SD =1.84; 而男性感知到自己和伴侣做出牺牲的成本无显著差异。M男性(自己做出牺牲) = 3.87, SD =1.79,M男性(伴侣做出牺牲) = 3.66, SD =1.94,但仍有趋势显示男性认为自己为家庭牺牲工作成本更高。这反映出女性在“被照顾者”和“照顾者”角色之间的微妙心理权衡,即当伴侣放弃工作时,她们可能会感受到更多的负担和责任感。
3. 真实性与满足感:谁觉得更“真实”和“满意”?
后续研究结果还表明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1) 女性认为为了家庭而牺牲工作更有好处,并且更愿意为家庭牺牲工作;而这在男性身上却没有发生。
(2) 女性和男性都认为,如果女性在工作上做出牺牲,她们会感到更符合真实的自己以及性别角色。
(3) 女性若在高承诺度和高满意度的伴侣关系中选择为家庭牺牲工作,她们会觉得这是为了家庭做出的“正确选择”,从而对生活更满意。而男性在做出同样牺牲时,未能表现出相同的效应。
综合来看,虽然男性和女性都认为牺牲工作对双方都有利,但当为了家庭而放弃工作时,女性更被期望和倾向于去做出牺牲(Xue et al., 2020)。这些结果表明女性仍然被认为是负责照顾他人的人,遵循她们作为照顾者的角色。这显示了在角色的期望下,女性更容易获得“牺牲的满足感”。
性别社会化依然根深蒂固,不仅他们的伴侣认为她们应该对这些任务负责,而且女性自己也相信这一点(此研究的结果基于西班牙人群得出,还有待在其他人群进一步检验)。
4. 面对工作-家庭冲突可以做些什么?
虽然男女在牺牲中的体验差异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调和。关键在于家庭内部的沟通和支持,确保在牺牲时双方都能被理解和认可。
共同讨论与决策
夫妻双方可以在决定牺牲前,讨论各自的想法、担忧和期望,确保理解彼此的牺牲感。开诚布公的沟通能够减少误解,增进关系中的信任和支持。
营造积极反馈的家庭氛围
对于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的一方,另一方可以通过正向反馈,例如表达感激、分担家务,来支持彼此的牺牲。这种积极反馈不仅是对付出的认可,更能让承担牺牲的一方感到自我价值。
探索灵活的职业和家庭角色
双方可以探索兼职、远程工作等灵活模式,找到事业和家庭的平衡点。适当分担家庭责任,也能让彼此拥有更多机会重返职场,实现自我价值。
写在最后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放弃工作为家庭付出时都需要对彼此的牺牲感有更深的理解。家庭的和谐不仅在于彼此在经济上的支持,更在于情感的共鸣。若男女双方能从“牺牲”中看到彼此的付出,共同努力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平衡,这种牺牲将不再是关系中的负担,而是通向更美好关系的桥梁。
参考文献
Righetti, F., Sakaluk, J. K., Faure, R., & Impett, E. A. (2020). The link between sacrifice and relational and personal well-being: A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6(10), 900–921. https://doi.org/10.1037/bul0000297
Righetti, F., Visserman, M. L., & Impett, E. A. (2022). Sacrifices: Costly prosocial behavior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44, 74–79. https://doi.org/10.1016/j.copsyc.2021.08.031
Villanueva-Moya, L., & Expósito, F. (2023). How Do Women and Men Perceive the Sacrifice of Leaving Work for Their Families? A Cost–Benefit 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01461672231195331.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231195331
Visserman, M. L., Muise, A., Righetti, F., Horne, R. M., Le, B. M., Côté, S., & Impett, E. A. (2022). Lightening the load: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fosters more positive appraisals of relational sacrifi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3(4), 788–810.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384
Eagly, A. H., & Wood, W. (2016). Social role theory of sex differences. In N. Naples, R. C. Hoogland, M. Wickramasinghe, & W. C. A. Wong (Eds.), The Wiley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gender and sexuality studies. Wiley-Blackwell. https://doi. org/10.1002/9781118663219.wbegss183
Sutherland, C. A., Young, A. W., Mootz, C. A., & Oldmeadow, J. A. (2015). Face gender and stereotypicality influence facial trait evaluation: Counter-stereotypical female faces are negatively evaluated.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6(2), 186–208. https://doi.org/10.1111/bjop.12085
Xue, B., Fleischmann, M., Head, J., McMunn, A., & Stafford, M. (2020).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work exit in later career stage.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75(3), 716–727. https://doi.org/10.1093/geronb/gby14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作者:LQY,责编:卢思伶,编辑:甄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