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努力者的悖论
2024-11-24 21:35

过度努力者的悖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糖总总 (ID:clairetangmedia),作者:糖总总,题图来源:AI生成

文章摘要
过度努力者因追求效率而感到挫败。

• ⏳ 时间稀缺感让过度努力者难以满足自身需求

• 🤯 信息大爆炸加剧时间压力,影响生活质量

• 🌊 放下控制欲,追求生活中的不完美主义

01


在有了宝宝之后,面对内心的一个重要冲突就是,觉得每天时间不够用。


一个词形容自己每天的感觉就是:难受。


还没生宝宝前我觉得,生完了就解放了,产假可以是很爽的。


按照我好朋友的话来说,产后照顾孩子如果加上自身对于工作的焦虑,真正的体验是“自己搞了两份全职工作”。


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每一天,实话说对曾经的工作狂来说是痛苦的。很多之前帮助过我的理念,比如把时间是自己的朋友,提高自己对时间的觉知等等,竟然都不那么起作用了。


我儿子图图一哭,无论白天黑夜,当妈的必须停下自己手头原本想干的事情,包括睡眠也得放弃。


每天循环。


因此才有了困在时钟里的人这篇文章,让我来反思自己和时间的关系。关于时间的概念,文章里我受到《四千周》的作者Oliver Burkeman启发很多。他最近做客Chris Williamson的播客,两个人聊过度努力的生产力悖论。我发现,思考还可以更进一步。


这个悖论我理解是,越过分努力越是失败——越是过分想提高生产力,现实中越是处处充满了挫败感。


在时钟的那篇文章里面我想到的是,高成就者(high achievers)可能更容易遇到时间的困境。但他们在播客中提到,其实过度努力者(over achievers)这个群体更适合这个情境。


之前我就觉得,自己说自己成就高感觉不太贴切还有过于自满。但过度努力这个概念确实更符合我的现实,也更清晰,所以更容易说明可能存在的问题。


02


播客里聊到,过度努力者最大的问题就是用力过猛,乃至动作变形,很难去享受生活。


这和我上篇文章里提到的“困在时钟里的感觉”是一个意思——我们知道无数种提高生产力的方法,已经无比珍惜时间,但是每时每刻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永远很难受。


我觉得比较惊讶的地方是两位的自白:


Burkeman自嘲自己为什么会研究时间不够用(our daily struggles with time),就是因为自己是一个过度努力的人,甚至称自己是“典型受害者”。


Williamson说“感觉自己被看穿了(I am totally seen)”,尤其是看到Burkeman的文章里呼吁“成为生活的不完美主义者,因为生活永远没有完美的那一天”。


我其实没想到他们两个也会如此被这个问题困扰。我很感激他们这么直白的告诉大家,他们有时候过的也很难受。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比如,Burkeman说到《四千周》这本书的市场反馈,比自己预期的要好很多,因为有不少重要人物都在社交媒体上赞誉他觉得书很好。


问题是,他说自己开心可能不过一秒,下一秒就发现自己在想,怎么能把这些反馈好好利用下(how can I capitalize),比如放在个人网站上。


当然,他现在对自身的觉知足够自救,自己能把自己很快拉回来。于是他觉得经常自己非常无聊:“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开心一下,不要去想下一步的工作呢”。


Williamson说了类似的瞬间也经常发生在自己身上。


比如,他可能某个下午在花园里看到一篇文章,很喜欢,读的很享受,但是忍不住就开始在大脑里面去背诵主要观点,因为可能哪天主持播客的时候能用上。他意识到自己的忍不住,直呼草泥马(节目里说了好几个WTF)


我之前的文章里,你会看到不少我自己的例子。简单而言,我感觉我的实用主义思维从小已经成为了一种惯性,就是忍不住要想要工作。


曾经还引以为豪。


近几年最夸张的是,我在度蜜月的两周里,几乎每天都有工作电话。好几天他约我傍晚的时候去沙滩挖螃蟹玩,最后都是他自己一个人去的——因为亚洲时间的傍晚是我英国同事上午开会的时间。


我某一天意识到自己有点过了,直呼天啊。


03


这里要区分一下过度努力和努力这两个概念。


努力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更何况,很多很努力的同学都是因为生活让我们不得不努力。


有时候根本没得选。


努力的同时,我们提高一下做事方法论更是没有问题。要知道,Burkeman和Williamson两个人都是生产力和时间管理大师发烧友级别的。他们提到,自己早年的文章和内容基本都是研究这些。


只是他们后来都发现,这样很容易让自己成为过度努力者,于是陷入一个难以停下且事倍功半的悖论。


我理解的是,这个悖论其实有好几层,层层关联,每一层都可能出现过度努力的症状。


第一层,我们都认为人生有限,所以很珍惜时间,这样往往就会忍不住在有限时间里多做事。


第二层,现代社会里可以做的事情实在太多,特别是信息大爆炸之后我们接受到更多所谓“应该做的事情”,可是一天的24小时并没有增加。


肉身有限,可大脑的想法和欲望是无限的,这就让无法填补的冲突不断加大。


第三层,我们都对自己特别在乎的事情过于完美主义,于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某一件事本身可能更会用力过猛。


有可能是用力过猛去做,也有可能用力过猛准备去做。实际上,往往我们准备了太久又害怕结果做不到自己想要的标准,让最重要的很多事情都难以开始。


第四层,待办清单越来越长之后,我们只能匆匆完成一件事又去赶下一件,于是乎越来越没有耐心,无法给每一件事好好花时间去思考。


因为工作量太大,完成待办清单的过程,清掉所有工作任务的过程,往往也很辛苦。


第五层,我们总认为好日子还没有开始。只要熬完了这阵子,幸福就来了。或者大家脑子里都有这个句式“只要XXXX”,生活就圆满了。


事实上明天并不会更好。停下来想一下就知道,今天的我们已经在期待明天,但是今天就是昨天的自己所期待的明天。


这一层层套下来,结果就是很严重的稀缺感——做什么都不够(Not enough)


内心总是觉得不够,真的是不快乐的根源。


这几层思维悖论其实多多少少会发生在很多人的身上,因为按照Burkeman的话来说,很多人是为了未来在生活的,从来看不到当下。


他说其实很多很有成就的人身上,都能看到过分努力者的影子。


过分努力者关键的症状是很难停下来,一直都有工作的理由。而且工作的很难受,因为永远在为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做准备,从没觉得满足过,即使已经做的很多了。


按照Williamson的话来说,自己很擅长提高生产力,很擅长努力工作不断绩效,就是努力的程真太TM难受了,从没感觉好过。


关键的是,人生其实很多美好的东西都不实用。一味追求效率,会主动放弃很多其实对自己很重要的人和事。


对于过分努力者来说,连自己的生活质量都可以放弃,其实很容易落到这个坑里去——逐渐忽视很多很多。


鸡自己,鸡娃,鸡团队,案例其实数不胜数。


一辈子如果都这样过,把美好都丢弃了,难道不是真正的失败么?


04


五层思维悖论中,我对信息大爆炸这点感触最深。毕竟跟我自己的媒体专业相关,看到的更多一点。


我们曾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一直都在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大幅促进人类知识的传播。从500多年前15世纪印刷机的发明开始,到小孔成像实验和电影的出现,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和内容本身一直在不断革新和多样化。


到了今天,电子屏幕的普及让每个人无孔不入地不断在接受信息,这个背后叠加了几个世纪的科技buff在获取我们的注意力。


但是人类除了寿命有延长,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停留在原来的状态,所以不仅跟不上,而且是完全跟不上信息爆炸的速度。


可是我们的大脑会认为接收到的很多想法都是这辈子应该完成的。


不仅仅是工作任务多——可以读的书太多了,可以看的群消息也太满了,旅行必去的清单地点花上一辈子也去不完。


连娱乐都变成了完不成的任务——短视频推荐流永远不会停,影视剧无限期无限量供应,打开Tinder上面可以见的对象也不会断。


Peter Thiel说,互联网经济是过去几十年唯一一个在蓬勃发展的领域,于是让人有了信息技术就代表技术的错觉。所有的人才也都往互联网一拥而上,造成更多泡沫。


这就造成了这几个世纪的技术buff后面越来越多最聪明的人在比赛着研发互联网产品,抢夺我们本身就已经很稀缺的注意力。


越来越感觉稀缺的时间,和越来越多需要完成的任务,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鸿沟,让现代生活越来越难受。


过分努力者则更容易想要去填补这个鸿沟,第一个带头往里跳。


我相信五百多年前,媒介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也一定有工作狂。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工作狂估计比现在的工作狂要轻松一些,因为大家认为要做的事情并没有现代这么多。


人工智能的革命又开始带来一轮信息的爆发,因为从现在开始内容都不需要人来生产了,人可以指令机器去学习并且大批量生产内容。


会有更多好的内容,也会有更多垃圾出现。


所以,事情永远是做不完的,信息永远是接收不完的。


我们必须得自己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努力停下来。


退一万步,即使我们自己停不下来,生命也终将会有停下的那天


就像Williamson说的,“天啊,我死了之后,我的电子邮箱还没死,还在不停接收各种邮件”。


05


Burkeman和Williamson并没有花太多播客的篇幅去聊应该怎么办。其实有点好笑的,对于过分努力者来说,给任何具体的方法论都可能变成一个新的时间化的任务,因此陷入新的过分努力循环,又变得事倍功半。


过分努力地去度假,去各种地方打卡拍照分享,反而让度假本身变成了一项工作。


过分努力地去冥想,一定要做到多长时间,反而让大脑没有办法放松。


过分努力地去入睡,一定要在什么时间点睡着,反而更睡不好。


Williamson提到自己在旅途中遇到过一对老夫妇,说他们每天早上都会去海里游泳,对他们来说一直是很好地放松方式。


Williamson脑海里第一个问题就是把它时间化,问他们,“啊你们会游多久呢?”


老夫妇很诧异,想游多久游多久啊。


想做的事情都可以自由去做,不想去做的时候可以自由地停下来。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06


对于自救,Burkeman说当然也是有一些指南的。有意思的是。这些指南都是过分努力者一看到都觉得尴尬的老生常谈。


因为这个人群基本是人狠话不多埋头干的类型,一般会受不了软糯糯的心灵鸡汤。


比如,对自己好一点。


比如,要有耐心。


比如,慢慢来比较快。


其实鸡汤也有鸡汤的营养在。


我自己的体会是,大幅减少信息量,是一个对我很有帮助的方法。我曾经在这是一个不搞明白就吃亏一辈子的问题里提过GIGO的观点。


Garbage in Garbage out,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就是垃圾,而很多垃圾并不需要我们去理会。


大部分的事情都不重要,很多人都不值得去理会,很多书不值得去看,很多时候不值得我们去操心。


家里三年没碰过的东西都可以扔掉,手机里的app同理。


传媒理论里有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我们需要给自己和家人把好信息的关口,避免注意力受到污染——大爆炸的背景下,这已经成为高质量生存的必须。


我们只需要接触优质的信息即可,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注意力。


突然就会发现,世界清净很多,我们也没有那么多任务需要完成。


同时,Burkeman的思考让我意识到,我自己也没有那么重要


很多时候忍不住去做很多事情,忍不住去管很多人,是一种控制欲的表现——把自己看的太重了,别人想的都不对,“必须听我的”。


他甚至提出“宇宙渺小疗法(Cosmic Insignificance Therapy)”。简单而言,是把自己放到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


时间和历史的流淌并不会因为我而出现重大的转折。我的认知是局限的,我身边的人和事也都有自己的规律,我尽力就好,少一些我的干预可能发展的更好


明天并不会更好,当下也并没有很糟。


“成为生活的不完美主义者,因为生活永远没有完美的那一天”。


我错过了跟老公去沙滩,不能再错过跟图图去挖螃蟹。


不过分,反而更有效果。


让我们用悖论的方式,来反向作用过度努力的悖论。


共勉。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