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信息采集:张家煊、杭明溪、禹琳,可视化:杭明溪、陈奕菲、张家煊、禹琳,文案:禹琳、王睿歆、陈奕菲,美编:陈奕菲,统筹:禹琳,题图来自:AI生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信息采集:张家煊、杭明溪、禹琳,可视化:杭明溪、陈奕菲、张家煊、禹琳,文案:禹琳、王睿歆、陈奕菲,美编:陈奕菲,统筹:禹琳,题图来自:AI生成
近日,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公布票价,决赛日最高票价达1480元,引起一些球迷的争议。但相比于几个月前的WTT中国大满贯和中国网球公开赛,这个票价便相形见绌了——这两项赛事的最高价分别达到1688元和2580元。
成都混团单场次票价可达1480元
当票价升至四位数,对于普通人而言,现场看一场体育比赛,似乎和看演唱会一样,成为了一件有些“奢侈”的事情。
在今年的中国体育市场,千元票价是多数还是特例?体育赛事票价和哪些因素有关?门票价格背后又折射出哪些体育商业化机制?我们梳理了今年国内举办的五项热门运动的赛事各档次票价,尝试从中窥得些许规律。
一、哪些项目更“烧钱”,哪些项目更“划算”?
不同体育项目的票价差异较大。对比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这五项球类运动,国内足球和篮球赛事的票价明显更低,大多数比赛散票价格在200元以下,极少数重大比赛票价会突破千元,如四年一次的世界杯预选赛是今年国内足球赛事的价格巅峰。
这和不同体育项目的市场定位相关。网球在历史上曾被视为贵族运动,相比足球和篮球这类定位街头和“草根”的运动,赛事票价自然也定得更高。同时,足球与篮球在国内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联赛体系。无论是中超还是CBA,联赛举办频率高、范围广,供需关系的相对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票价的出现。
如果是经常看比赛的球迷,还可以选择购买俱乐部年票,价格会更加划算。例如,北京国安2024赛季年票价格从950元至2400元不等,包含所有主场赛事(超过15场)。研究生周曲告诉RUC新闻坊:“看全年三分之一的比赛就可以回本。”
和足球、篮球相似,大部分羽毛球赛事的票价集中于千元以下区域,但其上限也更高。如中国羽毛球公开赛、亚锦赛等含金量更高的比赛,票价可超过1000元,而汤尤杯这类顶级团体赛事最高票价达到2880元。
相较于其他三种运动票价结构的“下沉”状态,乒乓球和网球的票价结构趋于“向上攀升”,表现为千元以下票价档次分布较均衡,千元以上票价占比更大。
今年国内网球票价上升受到巴黎奥运会郑钦文夺冠的影响。网球迷小王就在得知郑钦文打进郑州公开赛半决赛后火速订票,“网球比赛之前的票价还都不是很高,但因为今年有本土球星,就不是很好买,大家会去抢票看她比赛。”
乒乓球的票价上限不及网球,但两者票价结构类似,低价票同样占比较少。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乒乓球迷数量暴增,2021年正式启动的WTT系列赛事加速了乒乓球项目商业化的发展,门票也随着关注度提升而“水涨船高”。
乒乓球迷于琦去年花300元就可以坐在乒乓球全锦赛前排位置,而今年WTT中国大满贯各项决赛最低档票价为888元,加上从扬州到北京的往返车票和食宿等,她看一天比赛的成本达到了3870元。同为乒乓球迷的张钰花费了近2600元购买了男双女双决赛门票,“当然,大满贯级别的赛事贵一些可以理解,但觉得还是太贵了。”
二、票价高低,与哪些因素相关联?
除了项目类型,门票价格的起伏还与许多因素有关。为了更直观明晰地展现相关性,我们借助箱线图来进行分析——箱体中心为数据中位数,箱体长度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长度越长,数据越分散。
由于不同球类运动的级别划分标准有差异,我们主要以商业赛事积分划分小球赛事,以俱乐部联赛级别划分大球赛事。与普遍认知相符,一般比赛级别越高,票价越贵,不过也存在特殊状况。
在网球比赛中,ATP赛事(男子比赛)一般比WTA赛事(女子比赛)票价更贵。“价格受市场驱动,而且花钱的人大多是男性,他们希望看到同性打网球”,温布尔登债券公司的数字营销和传播主管Bertrand解释[1]。
而类似现象也出现在足球和篮球的比赛中,如WCBA赛事票价低于CBA赛事,而女超联赛关注度也相对较低。
而在同级别的比赛中,比赛轮次对票价的影响显著。半决赛和决赛往往比前面轮次的赛事票价更高。但有趣的是,在不同类型的项目中,半决赛和决赛的票价浮动程度并不一致。羽毛球比赛不同轮次的票价浮动均较大,而在乒乓球和网球比赛中,半决赛与决赛的票价浮动程度较小。
这种票价浮动程度差异或与市场热度有关。当半决赛和决赛的热度接近时,二者的票价差距缩小。例如,在今年10月举办的上海劳力士网球大师赛上,由于半决赛阵容更可能包括辛纳、阿尔卡拉斯和德约科维奇等热门球星,销售热度极高,甚至出现了半决赛票价“凌驾”于决赛票价之上的特例。
除了比赛级别和轮次,举办地也成为了衡量票价的重要因素。足球和篮球的票价受城市级别影响较小,在四五线城市也有比赛,且与一二线城市票价差距不大。这或许和其俱乐部联赛在全国范围的普及性高、观众需求相对稳定有关。
而与之相比,羽毛球、网球和乒乓球的赛事明显更集中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承办的赛事规格小,票价自然也更低廉。在这三项运动赛事中,新一线城市成为了体育赛事票价崛起“新贵”地区,票价和一线城市并驾齐驱,甚至常反超一线城市。
新一线城市正在积极地承办国际重量级的体育赛事。“赛事经济”兴起,体育和文旅产业一样,正成为提升经济效益和城市知名度的重要引擎。例如,宁波今年就承办了亚洲羽毛球世锦赛和两次网球公开赛(WTA500)。在国际大赛举行期间,宁波文旅连发数条推文,不仅公布文旅消费地图,还推出凭赛事门票免费游等活动,“以赛促旅”的用意不言而喻。
三、透视票价,商业化密码何在?
赛事票价与体育商业化进程息息相关。而粉丝经济在其中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粉丝经济的确是体育赛事商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推动力。体育赛事收入主要由版权出售、广告赞助、门票和周边产品售卖等部分构成。球迷粉丝的观赛热情不但直接带动门票收入增长,也同时增强了赛事的影响力,进而拉动广告赞助收入,从方方面面助推赛事商业化进程。
国际乒联集团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丹顿就曾在采访中表示,WTT对饭圈是包容的,粉丝们在社交媒体上对球星的激烈讨论带高了WTT的热度,这对WTT的推广作用不容置疑[2]。
而粉丝经济也正是国内体育商业化的一大特点。
从事体育运营工作的Ross对RUC新闻坊说:“国外更注重俱乐部自身品牌影响力的塑造,有很多成熟的体育经纪公司会对旗下运动员/队伍的形象进行商业运作。国内广告行业占据了体育行业的大半壁江山,会为了商业目的无底线造星,当一个运动员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的时候,就给他们冠以各种各样的title(头衔)造势,目的仅仅是让他们更快进入市场。”
粉丝带来的巨大流量也使得供需关系急剧变化,热门赛事票价水涨船高。主办方和票务平台可能会采取加价策略,以获取更多的利益。Ross提到,“主办方借助流量营销将比赛热度炒高,刨除分给赞助商的赠票之后,抬高剩余座位的价格,并且进行‘饥饿营销’。”
以WTT系列赛事为例,WTT中国大满贯的最低价和最高价均高于国民日均收入,与同级别赛事相比,定价也较高。
一级票务市场中的票价虽然也有高有低,但由于受到有关部门监管,总体处于可控范围[3]。而足球、篮球等项目中,主场赛事票价一般是统一制定的,不因出场运动员和比赛热门程度而改变。
但二级票务市场为动态定价,更直接地受到供求关系影响。各种“黄牛”和二级票务平台本着“你不买有的是人买”的态度,将热门赛事票价炒到夸张天价。
根据社媒发布的票价截图,WTT中国大满贯单打决赛门票曾售出10600元的高价,混双决赛场次甚至曾一度飙升至近1.6万元。而在官方定价中,这两场赛事的最高价均为1688元。
某平台上WTT中国大满贯单打、混双决赛票价
图源 @ 吃面包吗、奇妙耶耶
天价票、粉丝经济等背后,是国内体育商业化略显粗放的高歌猛进。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体育赛事市场仍与欧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2023年,北美和北欧体育赛事一次以上购票者占总人口比例居于世界前列,而我国为4.71%,约是卢森堡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我国的体育赛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达到了427亿元,年增长率超过了10%,紧跟亚洲乃至世界体育市场发展的步伐。
在如火如荼的中国体育产业中,流量是商业化的“助燃剂”,但却不是长久之计。票价一路飚高,无疑会让部分球迷和普通观众望而却步。
如果不能让更多观众坐在赛场上,亲身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体育商业化的健康长远发展又从何谈起呢。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参考文献:
[1]TheArticle.Should men and women tennis players get equal prize money?https://www.thearticle.com/should-men-and-women-tennis-players-get-equal-prize-money
[2]财新.WTT中国大满贯:6000万票房的乒乓球比赛的火热与争议https://photos.caixin.com/m/2024-10-09/102243417.html
[3]盐财经.不断惹众怒,这个公司仍每月收割1个亿https://mp.weixin.qq.com/s/3PlRt5-yYlNth54RYjYjyw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信息采集:张家煊、杭明溪、禹琳,可视化:杭明溪、陈奕菲、张家煊、禹琳,文案:禹琳、王睿歆、陈奕菲,美编:陈奕菲,统筹: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