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没有退路
2024-11-29 22:14

阿根廷没有退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 (ID:guru-lama),作者:万连山,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阿根廷经济改革面临阵痛与挑战。

• 🔄 阿根廷实施休克疗法,经济初见成效。

• 📉 改革导致贫困率与失业率上升,引发社会不满。

• 🌐 出口增长助阿根廷扭转逆差,需外部资本支持。

在新闻联播中消失的日子里,阿根廷一直在打钱发育。


据阿根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该国10月单月通胀率为2.7%,其中食品仅上涨1.2%;今年前10个月累计通胀率为107%,过去12个月累计通胀率为193%。


同时,在大幅精简政府部门后,国家开支锐减30%,预算赤字转为盈余。


放弃汇率后,尽管出口价格下跌了4.2%,但数量增长仍使得阿根廷保持连续11个月的贸易顺差,为近30年来最强。


……


“休克疗法”似乎已初见成效,很多人都认为米莱真的创造了奇迹。


不过,当所有数据都在变好的时候,你必须得问一句:代价是什么?




2023年12月,阿根廷的贫困率为41.7%;10个月后,飙升至52.9%。


失业率也开始抬头,上升至7.6%。


大量民众无法忍受生活质量下降,尤其是本来就反对米莱的左派选民,纷纷走上街头聚众示威。


……



看到这些,很多人立刻又对改革进行否定。


不过客观点看,“休克疗法”一定有阵痛期,这些景象,只能说在意料之中吧。


部分人否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俄罗斯曾经的惨痛经历。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休克疗法是一种极其不切实际的改革方案。


尤其是,将中国渐进改革的成功与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失败作对比后,这种观感更加明显。


所以各方媒体,一提起休克疗法,大部分都持悲观态度,嘲讽之词滔滔不绝。


但是,要不是烂透了,谁愿意整自己?


要是有其他退路,谁会选择阵痛?


若不九死一生,那便十死无生。


一、休克疗法


智利与阿根廷,同是前西班牙殖民地,同处美洲最南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


自巴拿马运河通航后,美洲航线的重要性直线下降,这里立刻就成为“世界的尽头”,离世界三大经济中心的航运距离均在1万公里以上……


所以,当地人也往往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


两者有很多相似点。


但有意思的是,过去几十年,这两个国家同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反反复复变来变去、大体上却总是相反的。


智利以矿多而闻名,也因矿多而富有。


但在自由经济模式下,采矿业可以说是最不公平的行业之一。在矿商和外资们越来越富的同时,绝大多数的智利平民过得并不好。


不满越积越深,变化油然而生。


1970年,阿连德以微弱的优势当选智利总统,竞选口号清晰而熟悉:我们最大的产业——铜矿开采,一直被美国人控制,本应是我们的钱都被美帝国主义赚走了。只要你们让我当选,我就把这些矿收归国有,将人民的财产还给人民。


为了兑现承诺,他所用的手段,也并不陌生:


1. 扩张行政规模,提供就业岗位;


2. 银行、矿产、各类工厂,只要具备一定规模,全部国有化;


3.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免费为儿童提供牛奶。


……


用后来人的眼光看,他似乎致力于将智利从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变成符合他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


通过议会支持,他将国内由美国所有的铜矿开采公司,收归国有化;并强行征收大量土地,转化成集体合作社。


同时,把工人工资提高35%~40%;为了防止因此造成物价上涨,又实施价格管制,不允许普通消费品涨价。


如果这一切能完美实现,毫无疑问将打造一个乌托邦般的国家。


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


首先,集体合作社会损害生产积极性。


到1973年,短短三年之内,智利农业生产下降22%,小麦产量下降了40%。


工业方面的情况类似,无脑国有化确实能增加自主性,但也严重破坏了企业的效率。


其次,提高普通人工资、却不允许商品涨价,确实能营造出富裕的假象。


但在货币泛滥、粮食和工业品产量大幅降低的背景中,这无疑是极其不合常理的——赔本的生意谁会去做?


如此,便不会有人去正经经商。


市面上很快陷入商品短缺的窘境,工人们拿着钱却买不到东西。


供不应求,黑市自然形成,人们在这里可以买到咖啡、卫生纸、糖等必需品,但价格远远高于官方规定的价格。


提升后的收入购买力,反而远远不如从前——阿连德政府的应对方式,是继续印钱。


结果显而易见,智利的通货膨胀率从1971年的21%,以夸张的速度飙升至1973年的381%。


更糟的是,黑市是法外之地,黑市遍地就意味着黑帮壮大。


于是,这个国家不仅经济崩溃,而且暴力横行,已经不适合普通人生存。



1973年9月11日,人称“南美朴正熙”的皮诺切特发动政变,阿连德在总统府自尽。


自此,社会主义的试验在这个国家宣告失败,自由经济重新开启。


皮诺切特以武力强行捣毁黑市,允许商品涨价,市场供应量开始回升,但价格依然贵得惊人。


如此烂的摊子,该怎么彻底解决?只能推倒重来。


所以他请来了全世界最了解通货膨胀的人——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费里德曼。


费里德曼有个很著名的比喻:如果你要切掉狗尾巴,比起慢慢磨,一刀切下去会舒服得多。


即后来著名的“休克疗法”。


智利的模式,与后来的玻利维亚、如今的阿根廷很类似:


1. 削减政府部门、福利补助,包括给穷人的福利补贴;


2. 停止印钞,如果政府仍入不敷出,就加税;


3. 关税从100%降到10%,抛弃贸易保护主义,向全世界开放市场;


……


皮诺切特政府几乎私有化了所有的国有企业,包括养老金、工厂和最重要的采矿业。


并鼓励外国投资,逼迫本国企业与外资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


……


在这些政策之下,全国所有阶层无一幸免,全部都得承担休克疗法带来的短期痛苦。


具体的阵痛有哪些?


自由经济改革带来的下岗潮;教育、医疗、养老等产业商业化;私有化过程中的腐败不断;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以至于,当时有一句话非常流行:你必须要像一个冷血的混蛋那样,把政策落实。


当时的智利人,也问出了如今很多人的困惑:这样到底值不值?



若以结果论,当然是值得的。


到80年代,度过阵痛期的智利经济开始稳定,并开启复兴。


1985~1989年,智利人均GDP从1548美元增长至2423美元。


而与此同时,受经济危机冲击,其他拉美国家普遍将80年代称为“失去的十年”。相对比之下,“智利奇迹”的说法因此产生。


不过,与韩国的情况有些相似。智利民众享受到更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对民主的渴望也越来越明确。


1988年,有56%选民拒绝皮诺切特连任。


接任的中左翼民主联盟,不但没有与皮诺切特撇清关系,还延续了其大部分经济政策。


到2000年,在拉美其他国家人均收入下降的同时,智利人均收入则达到美国的44%。


直到本世纪初,智利经济一直在拉美一枝独秀,对比越来越强烈。



二、反反复复


阿根廷的剧本,在同一时间与智利大体上相反。


阿根廷的自然资源,比之智利更为丰富。甚至“阿根廷”这个词,原本就是白银的意思。


早从19世纪开始,他们就举全国之力投入农牧养殖业、被称为“世界粮仓”,人均GDP跃居全球第六。


富饶的土地给了当地人舒适的生活条件,但随之而来的惰性也是进步的最大障碍。


直到巴拿马运河通航后,阿根廷人才发现,自己虽然富得流油,国内产业结构却太过被动。


坐吃山空上百年,迟迟没有完成工业化,大量设备都被外国卡脖子。


再加上,30年代全球大萧条,许多国家进入锁国状态,物料价格暴跌,极度过于依赖农、牧、矿出口的阿根廷,立刻就萎了。



跟智利相似的是,面对经济危机,政府不仅毫无作为、居然还被军队推翻了。


经历十多年混乱后,1946年,贝隆当选阿根廷总统。


竞选口号是:反资本主义、反外国资本,拥抱贫民和工人阶级。


在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为了兑现承诺,贝隆大力推动各种产业国有化和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国外商品进出口,想要实现自循环。


某种程度上,这其实也算是闭关锁国。


无脑国有化的结果,就是企业的运作效率迅速下降、所有人都人浮于事,不仅给产业升级带来了巨大的阻力、竞争力也越来越低。


海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进不来,国内的农牧业产品也出不去,产业升级基本告吹。


更关键的是,在经济形势越来越差劲的同时,阿根廷的社会福利却越来越好。


完善社会福利是好事,但后者一定要以前者为基础,不然只是无根之萍。


仅第一任期内,贝隆就盖了50万套房,送给低收入人群住、图书馆、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大量兴建,同时还大幅度提高劳动者工资。


……


贝隆到底是拯救穷人的英雄,还是拖垮国家的罪人,至今在阿根廷都赞否两论。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施政方式,一定很受选民欢迎。


后来的左派政府,同样沿用这套玩法,为了填平巨额财政赤字,只有不断对外举债、对内超发货币。


搞得经济崩溃后,国民再选个支持自由主义的总统上去。


新总统为了发展经济只能削减福利开支,立刻又引发民怨。


贝隆主义马上再度复活,保护主义把自由主义赶下台。


如此循环往复……


以至于近半个多世纪,阿根廷政府更迭多达29次,甚至还出现过一个月连换5任总统的夸张剧情。



不断左右横跳,阿根廷经济偶尔回光返照,但衰退的趋势却没啥变化。


政府支出长期超过收入,外债无限增加、货币无限超发,通胀不断上升,汇率一贬再贬。


正如米莱所说的,通货膨胀税给民众带来极大的痛苦,给市场造成极大的困扰。


到2022年,也就是他上台之前,阿根廷的贫困人口超过1400万,贫困率超过37%,游街活动频发,整个社会也开始急转向右。


一个资源如此丰富的国家,却出现这种情况,几乎就是70年代智利的翻版。


面对这种烂摊子,能怎么办?


可能有别的方法,但效仿智利已经成功的例子,可行度更高:一砍政府机构,二砍民众福利,三砍本国货币。


当然,也有区别。


米莱信奉奥地利学派,这一派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


现在,阿根廷完全放开汇率和物价管制,让本币自由贬值、物价全面上涨,涨了以后就会有商家觉得有利可图,会加大生产力度,商品就会丰富起来。


这个逻辑成立的前提是:社会本来就有大量过剩产能。


而阿根廷的现状是:资源都掌握在外资和国内寡头手中,供给严重不足。


这种情况下全面放开之后,必然会使得社会资源更快向大资本集中。


普通人不仅要面临失业,手里的货币也化水,再加上政府福利取消,生活水平一定会下降。


这就是休克疗法的“阵痛”。



阵痛是肯定会有的,但就像曾经的俄罗斯,阵痛是阵痛了,但后续若无法持续、休克疗法在外人看来就是自杀。


所以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在于:阵痛之后,能否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体系,并保证资金的流动性。


怎么建立?


首先要扩大出口,补充外汇。


阿根廷不缺资源,小麦、大豆、牛肉乃至各种矿产都享誉世界,问题是怎么卖出去?


货币贬值,这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本币越便宜,等于阿根廷的货物越便宜,外国人就越爱买。



这一点,米莱无疑是比较成功的。过去一年,彻底扭转了逆差的困境。


我们如今能吃上30元一斤的牛腱肉,就是最好的见证。


但仅仅这样,也是不够的。


三、尾声


所谓“休克疗法”,本是个医用名词。


比如,战场上,一个士兵小腿中枪,伤口即将感染。


此时,医生给出两种治疗方案:


1. 保守疗法。循规蹈矩,消毒、包扎、吃药、休养,让伤口缓慢痊愈。这个过程不仅漫长,操作上也需非常小心。稍有不慎,伤口还是会感染。


2. 休克疗法。简单粗暴,直接把小腿锯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此法快是快了,但患者极可能受不了疼痛,晕死过去,甚至失血过多而亡。


所以,休克疗法的可行性,真正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是一定要有外部输血。


就像士兵疗伤一样,你休克了,必须有医生在你晕倒的时候,实施抢救,不然一定会失血过多而亡。


同样实施休克疗法,为什么智利、玻利维亚成功了,而俄罗斯失败了?


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最大的区别。


所以,对阿根廷而言,除了出口,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外来资本投资。


换句话说,要靠欧美或东大输血,是化缘。


但是,给阿根廷注资,虽然能得到实体资源等好处,但凡事都讲究个时机?


现在是不是抄底阿根廷的最佳时机呢?那可不是阿根廷人说了算。


即便米莱跟特朗普对脾气,但后者是商人,一定会将利益最大化。


阿根廷人等得起吗?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