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影玉(ID:avimp4),作者:马香玉,题图来自:《父、子、兵》剧照
大家好,我是马香玉。
战争这个话题,对于我们来说陌生却又熟悉。生在和平环境中的我们,大多数都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又能从每日的新闻报道中,清晰感受到地球另一端的动荡不安。
战乱之下,生灵涂炭。
在伊拉克,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只能躺在用粉笔画出的“妈妈”的怀里入睡。
在叙利亚,女性或被迫或自愿地成为了黑市中的商品,最便宜的不过65元。
我们常常关注到战争给平民百姓所带来的伤痛,却对于它给其中另一个重要的群体“军人”造成的影响,知之甚少。
历史课本上,对于战争的叙述无非是关乎输赢;影视作品中,关于军人的描绘更多是骁勇善战的狼性形象,似乎他们天生就是英勇无畏的铮铮铁汉。而他们背后的生活、他们人性中的脆弱却鲜少能够被记录下来。
香玉今天要介绍的这部影片,恰巧呈现了这被大众忽视的一面。两位创作者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记录下了兵役与战争给一位士兵的人生带来的巨变。
《父,子,兵》
Father Soldier Son
这部纪录片于今年7月在网飞上线。因为军事纪录片大多被默认为枯燥乏味、且具有一定的宣传性质,看过它的人并不多。
其实最初拍摄这部影片,的确是某军营在 2010 年的一年期部署项目的一部分。但记者出身的电影制作人卡特琳·艾因霍恩和莱斯尔·戴维斯却认为:
比起政治化的征兵宣传,他们更想以此来探究兵役与战争对个体和家庭所造成的长期影响。
豆瓣上7.8的评分,不难看出观众对作品中透露出的人文关怀的肯定。
镜头对准的主人公叫做布莱恩,是一位有着17年服役年龄的美国士兵。早年和妻子离婚时,两个儿子被法院判给了他。但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阿富汗战场,与塔利班恐怖分子对战,于是只能将孩子交由哥哥代管。他积极履行着作为军人为国效力的职责,却也因此无法兼顾作为父亲应有的担当。
“从军出征,响应国家的号召。可是,我的孩子们为此付出了什么?”
父母皆不在身边。比起其他的同龄孩子,大儿子艾萨克和小儿子乔伊要显得懂事得多。父亲的安全,始终是他们最大的牵挂。他们很少无理取闹或是指责埋怨,只说:
“当我的爸爸在阿富汗,我觉得肩膀上承受着12公斤的分量。我爸爸回来了,我感觉如释重负。”
一年之中,布莱恩难得有一次回家的机会,可以和两个儿子相处半月。在这短短的十多天里,他尽量独自消化战争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在儿子面前,只做一个轻松有趣的爸爸。
他陪着两个孩子一起去钓鱼,在家里玩软气枪、打水仗。即使租房被弄得乱七八糟,拿不回押金也无所谓。他就想和孩子们一起玩,让他们知道父亲有多爱他们。
美好但短暂的相聚时光,让之后的分别变得更加残忍。这次离开,布莱恩又要走大半年。孩子们只能在电话里,用最纯真的心找寻着自己的世界与父亲的丝丝关联。“爸爸,我看见月亮了。就是你九个小时前看到的月亮。”数着日子,他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见。
没想到,这次的重聚却是因为一个残酷的意外才得以实现。布莱恩为了解救一名受伤的阿富汗警察,小腿不幸被击中。作为一个军人,不能跑甚至不能走,他面临的不止是职业生涯的终止风险,更是对其心灵的沉重打击。他努力地做康复,想像以前一样陪着孩子野营、钓鱼、玩闹,却难以再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和活动能力。
三年之后,一瘸一拐的布莱恩最终不得不面对他曾经拒绝过的现实:
截掉疼痛不已的左腿,安上假肢。
手术一折腾,又是九个月。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运动,体重猛增,腿部肌肉退化等问题。他在安上假肢之后仍无法正常行走。
他曾幻想过自己装上假肢之后可以继续服役,为国家效力。强健的体格也一直是他引以为傲的资本。当恢复程度不如想象的那般完美、行动依旧受限后,布莱恩开始觉得自己成了别人的负担。
“以前能做的现在都不能了,我只能说我曾经可以。”
他开始逃避和别人的交流,借助网络游戏来消耗自己的时间与精力。用暴躁来掩饰他心中的自卑,甚至向家人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参军报国的毕生梦想,也因此被寄托在两个儿子的身上。他的父辈两代都是军人。在他看来,子承父业不只是谋生手段,更是他们全家能够为国效力的荣光。他希望儿子能够发扬家族传统,成就一个“四代军人世家”。
而父亲受伤这件事却影响了两个孩子对于未来的选择。大儿子艾萨克原先想成为一名军人,在这件事之后就改变了想法。父亲受伤对他的伤害,远比表面看起来要深。他难以想象:“一个真实的人,用一把真枪,射出一颗真的子弹,把父亲打伤。”
而如果这一枪不是打到腿上,那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他更想要考上大学,当一名警察。因为他想要离家人近一点,想要让自己将来的孩子有父亲的陪伴。他不想让他们,经历与自己一样担惊受怕的童年。
单纯的小儿子乔伊却反而因此坚定了参军的梦想。起初是出于想为父亲报仇的愤怒。长大后则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对参军报国这一伟大的事业有了向往。
如果是这样的安排,那这一切则刚刚好。可意外却永远来得猝不及防。
小儿子乔伊遭遇车祸去世。这对于布莱恩,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甚至让他动了轻生的念头。
“我现在什么都不在乎了,因为如果出了什么事,我会更快地和他重聚。”
或许是为了完成弟弟生前的志愿,又或许是为了让陷入绝望的父亲获得一丝慰藉。大儿子艾萨克放弃了考大学当警察的梦想,走入了陆军新兵的训练基地。他牺牲了自己期望的未来,肩负起了家人的期望。
可进入军队却并不意味着任务圆满完成。艾萨克也迎来了新的困境。相比于父亲的赫赫战功,他尚且是个初出茅庐的新兵。能不能上战场?会不会有成就?
一切不得而知。
与此同时,他还忍受着抑郁症的折磨。至于抑郁症因何而来,艾萨克已经分辨不出了。可能是儿时缺少父母的陪伴,可能是父亲的残疾、弟弟乔伊的意外身亡的沉重打击。也可能是这几者,都有。这一切,都需要他在孤独寂寞的军营里独自消化。
这仿佛是某种难以言说的宿命。战争仍在继续,父子两代人几经波折也仍旧最终走上了同一条路。布莱恩看到新闻中,他曾经巡逻的地方被敌人占领,深受打击。这场持续了十几年的战争,这场让他付出了一条腿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而艾萨克对于阿富汗战争,更是一知半解。他不知道战争是为何爆发,更不知道杀戮的意义。他只知道,他爱自己的国家,也想让父亲为他骄傲。
这样的真相不禁令人唏嘘。
抛开政治立场,抛开个人的爱国情感,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和他的家人在面对战争所带来的伤害时,被动应对的无力。他们为弥补创伤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和牺牲,都不能让各自疮痍的内心得到真正的治愈。
战争或许会分输赢,但对于战争之下的渺小个体来说,没有得到、只有失去。
今年的2月29日,美国与塔利班在卡塔尔多哈签署了和平协议。长达18年之久的阿富汗战争宣告结束。自美国2001年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已有超过2400名美军士兵在阿阵亡。
大量美国士兵选择自杀的现象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美国专家称,现役部队的自杀率从2013年至2018年从每100,000名服务人员中的18.5人增加到24.8人。2019年后,美军已停止对外公布真实数据。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在阿富汗进行了6年以上战斗、刚搬到华盛顿特区在五角大楼工作的美军士兵马克萨诺在妻子面前自杀身亡。
除了对于战场上受伤、死亡等残酷场面所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打到最后发现这场让自己为了信仰不惜牺牲生命战争,竟是一场没有意义、甚至是非正义的战争。这让许多人感到虚无甚至是愧疚。
一部分人因此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只能选择用死亡来结束这一切。而还有更多的人,则是像布莱恩一样,他们或许仍未放弃身为军人的情怀与信仰,“Army Strong”或许也依旧永远保持。但作为个体的他们,却在战争所带来的伤害与残酷现实的裹挟之下,再也无法找回当初的自己。如布莱恩所说:
“你只有活下去,这是你唯一能做的。让每天多些快乐,少些悲伤。”
他们余下的人生,仅此而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影玉(ID:avimp4),作者:马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