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二湘的十一维空间,作者:云淡风轻,原文标题:《当触目惊心的丑陋与你如此之近时,你可能永远无法超脱|二湘空间》,头图来自:电影《超脱》剧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二湘的十一维空间,作者:云淡风轻,原文标题:《当触目惊心的丑陋与你如此之近时,你可能永远无法超脱|二湘空间》,头图来自:电影《超脱》剧照
这部电影看完好久了,一直不知道怎么表述感想。我觉得自己看的不是电影倒是一本书,而且是像加缪的《局外人》和太宰治的《人间失格》那种类型的书。没错,它就是这么一个极端致郁却又让人思绪万千欲罢不能的东西。
而促使我写下这篇影评的其实是这些日子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悲惨事件,尤其是发生在学校里孩子们身上的悲剧。因为影片说的也是学校里的事情。
电影情节很简单:代课教师亨利•巴赫特来到一所社区学校任课,这所学校汇聚了全社区最垃圾的学生,他们目无尊长、自暴自弃、不学无术、凶残反叛;老师们备受煎熬,学校也因此面临倒闭。亨利的第一堂课就遭遇了顽劣学生的挑衅,但是被他巧妙地化解,他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这些学生的处境让他联想到了曾经的自己:亨利从来没有见过父亲,母亲在他七岁的时候自杀,他只能跟着外公生活,不久后外公又因老年痴呆住进了医院。父亲的缺失、母亲躺在地板上的尸体、脾气怪戾的外公、捉襟见肘的生活,陪伴亨利度过阴郁不幸的童年,他像一株野草那样长大。他觉得自己很能理解这些捣蛋孩子的心态,他开始了对他们的救赎。
他救下在公共汽车上卖淫遭嫖客虐待的小姑娘艾瑞卡,把她带回自己的公寓,给她吃住沐浴穿自己的衣服,还给她服药带她去检查身体。小女孩在对亨利以身相许作为报答被拒绝后竟然在他的公寓里接客继续卖淫,她自己还不过是个孩子!
他的学生胖女孩梅瑞狄斯,因身材肥胖被同学嘲笑,她自己也因此自卑内向,实际上她敏感聪慧,有着很好的艺术天赋,她喜欢摄影,作品都是黑白构图,却非常有内涵。而这特有的艺术爱好,父母完全不理解也不支持。他们对她说的最多的也是:“能不能减减肥,我们都要为生活买单”。她内心压抑没有朋友。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跟老师亨利谈谈心,却因为师生一个拥抱的举动被其他老师误会,亨利因此疏远了她。这对梅瑞狄斯来说不止是伤害,简直就是抽走了她唯一的那根救命稻草,她无法再面对往后的人生,自杀了。
低年级小男孩雷文,毫不迟疑地逮住一只猫咪,把它塞进布袋里,冷酷残暴地用拳头暴击,很多孩子在围观,有的表情兴奋有的表情冷漠,但没有人出手救下这只可怜的小猫。亨利看到这个场景既震惊又愤怒,他问雷文:你喜欢虐待小动物并觉得很有趣是吗?
而雷文回答:觉得自己就像那只猫一样被困住了。那只猫的状况就表明了现在自己的状况,这是个有心理疾病的人:一个人从小就喜欢虐待动物,长大以后就会虐待人。
这个电影就是这样,导演托尼·凯耶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拍摄技巧,用一种极富质感又支离破碎的拼贴方式,展示了一个悲愤、压抑、无处不体现着人内心疾苦和社会现实的荒谬肮脏的世界。亨利试图去救赎这些学生,但却发现,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自救的能力,别人再努力也是徒劳。当“救赎”褪去了高尚的外衣,留下的就是这么残酷的故事。
《超脱》这部影片通过亨利自己以及这几个孩子的经历,揭示了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后期课堂教育的困厄与无力,最终反映出教育的偏颇与缺失如何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更是关于人性、社会和存在的深刻探讨。丑陋的现实,人性的冷漠,教育的缺失,童年的阴影,导致社会的某个部位充满着黑暗,这里的人看不到未来,甚至害怕未来的到来,这让人不能不陷入思考。
影片中有句台词很有震撼力:在试图成为父母之前,人们应该先确定自己到达标准,别在家里做实验。
影片中学校里的学生大都是小时候受到过伤害的人,他们内心是畸形的,对于自己的行为处事感觉不到有问题,虐待,暴力,在他们眼里都是属于正常行为。而让他们形成这样心理状态的正是家庭和父母。影片纪实风格的表述使人感到触目惊心的丑陋与自己的距离是如此之近,对童年心理创伤带来的阴影以及伤害是那般的痛苦和感同身受。
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都在默默地挣扎,在绝望的边缘游弋,却不能向别人求救。教育和生活本质一样,教育者既可以超然物外,也可以放下防备与被教育者心灵交互。讽刺的却是,超脱既可以赢来尊敬,也一样能扼杀心灵。
就像电影中男主的独白:“我们都有需要解决的难题,这些难题,跟着我们晚上回家,跟着我们上上班,那种无助,那种感觉,就像在大海上漂流,没有救生圈,没有救生衣,而你以为,你在向别人扔救生圈……”,这是怎样一种痛彻心扉的绝望和——哲学深度!
电影的原名《Detachment》在英文里有多层意思:超脱、分离、抽离、割裂。中文译为《超脱》大概是指亨利的特殊气质:他不受世俗情感困扰,不会因为课堂上学生的嘲笑和蛮横而生气,也有着超越框架的教学态度;而学校教育和学生诉求总是分离的,价值观上的错位直接造成了代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走上了不同的平面。
但又不是对立面,是一种纯粹的异面,教育能给予学生的东西越来越少,比如校长刘玉玲在办公室愤怒和歇斯底里的发泄,便是大部分教师在面对棘手的学生时焦躁情绪的放大
电影中有很多亨利面对着镜头的特写,他在幽暗的室内缓缓陈述,但其实并无人聆听。仿佛呓语一般,用内心的声音倾诉的是惨不忍睹的现实。影片的重点并非控诉恶魔般的孩子们如何毁灭世界,而是试图表达当人不是从感情上,而是从意识上不再感到和人产生联系的必要,不再能够从和他人的关系中找到界定自我的方式时产生的问题。
亨利清楚地意识到一切,却无能为力。不仅亨利,片中所有的人物几乎都如深陷泥潭动弹不得,这里没有任何值得期盼的未来,无法割裂的自我与现实世界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在那些想要拯救,想要寻求救赎的瞬间,感觉到无比无力。面对现实的苦痛,面对无尽的压力,我们会怎样?封闭?压抑?放纵?还是淡漠?
或许,影片更愿意表达的是割裂吧。将自我与现实存在割裂,似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心安理得才有希望。然而事实不是如此,自我与现实存在无法割裂,因为我们所谓的自我,与影片中的自我一样,并不是虚无的自我,这样的自我连接着过去未来和周围的一切。
它近在咫尺,却又无比遥远,我们一边身处在无穷无尽的相互联系中,一边笃信每个个体都是完全独立以及自由的。于是我们不断地试图影响别人,同时又不断筑起自我的堤防,保护着一些莫名的东西。
电影中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来讲故事或许就是这个原因,一边教授学生想法,一边又在教授学生要保留自己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悖论。如果我接受了别人教授给我的要保留独立思想的想法,我的独立思想又何在呢?生活在这矛盾之中的人或许正如这位老师,他不断帮助着别人,却又保持一种微妙的距离,他不断对他人造成影响,却始终将他人排斥在自我之外。他表面上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却又试图将世界归于秩序,他是如此矛盾,正如我们所有人。
影片以加缪的话作为开场白,又用第三人称讲一个第一人称的故事,正给人一种我距离自我是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又如此真实的错乱感。
加缪那句话是这样的:灵魂与我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依附于世。
在企图用个人承担起的无意义的世界中,你不在这里,我也不在这里,你看到我的存在,但我只是一具躯壳。而你我究竟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总有一把枷锁禁锢在周围,让人不断想要冲破,却往往终结于徒劳。
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徒劳。
于是,该发生的,不该发生的,总会发生,还会发生。你无能为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二湘的十一维空间,作者:云淡风轻(六零后理工女,现居深圳。退休后闲适散淡。喜爱美食美景兼顾读书与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