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云算计,作者:曹亚孟,题图来自:AI生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云算计,作者:曹亚孟,题图来自:AI生成
我早就规划这文章很久了,看到马斯克要成立D.O.G.E部,感觉还是很押题,忍不住凑一下热点。
你们看,马斯克都要通过增设部门的方式来降本增效了……
一、增员解决管理规划等问题
公有云在2025年普遍会宣布实现扭亏为盈,但是,现在的盈利只是纠错带来的短期红利。云行业现在“加价超卖”的盈利模式并不可持续,我为此专门写过一篇《五年后云厂商怎么盈利》。
那些经过裁员扭亏为盈的云厂商,还能继续狠砍人力支出,但要继续裁员,就要精准识别员工的能力。云厂商还可以精简掉很多“刷存在感+免责+添堵”的标准和流程,这也能盘活大量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云厂商现在的管理工作有个明显的缺点:无论销售线还是产品线,管理者只关注财务数字(营收和利润),不考核公有云专业性业务指标。本文建议增加的几个岗位,大多都是为了摆脱这种原始状态。
云厂商都有同集团的兄弟业务线,这些业务线无论做好做烂,管理者不仅会关注营收财务数字,也会关注本行业的业务指标。而云厂商不了解该关注哪些业务指标,还总是遭遇数值造假,所以大家就退化成只关注财务数字了。
云厂商缺乏专业指标和数值刻度,只能通过财务数字来管理公司时,这是一种很呆滞、低效、不准确的管理方法。画饼分权阶段很容易变成赌徒比胆量,而验证财务数字需要等几个月甚至几年,产品能否售出和盈利也是个多因多果的混沌问题。
举个离题千里但有借鉴意义的例子,某个主管经济的大领导,最关注的是工业用电量、物流货运量这类不易造假且影响深远的基础指标。公有云也需要找到符合本行业的业务指标。
云厂商不仅要通过裁员等手段,提高执行层员工的能力和效率,更要新增几个“从未有过的”专业岗位。这些岗位并不是新的冗员,而是能逐步让云厂商的管理规划有目标,关键执行有保障。
本文介绍的几个工作都是从零新增的岗位,可能大家已经见过同名甚至同责的岗位,但这些工作确实没有人完成过。
二、打造“领导驾驶舱”
云厂商应该为高管提供数据可视化平台,让高管能看到重要的业务指标数据。
企业里有很多数据可视化平台,其中专供高管看的叫做“领导驾驶舱”。搭建数据可视化平台和对接数据都很简单,但是,因为大家都不了解公有云有哪些重要的业务指标,所以公有云缺乏可用的“领导驾驶舱”。
云厂商需要为“领导驾驶舱”而新增高级顾问岗位,此岗位从业者必须对云产品或云销售有较深的理解能力,不仅能为领导筛选出关键业绩指标,还要对每种业绩指标进行解读,面对异常指标还要给出处理预案。
每个公司内部都有一些全体员工可用的信息化系统,但“领导驾驶舱”和这些系统的工作逻辑完全不同,不要将两者混为一谈。
这是一种很偏门、很看领导个人习惯的工作,很难进行标准化介绍。这个工作在完成数据定义和接入以后,并没有正式完结,顾问还要经常对异常数据进行校验确认。
虽然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我为《数据出错》专门写过文章,我的书稿中也郑重提醒了数据出错的风险。产品线给监控和计费等部门的数据出错后,这只是失误不是故障,犯错方会“知错就改、改了再犯、犯了再改”。
三、为销售戴上CRM紧箍
云厂商最大的管理漏洞,就是对销售体系“等到年底看数字”。这不是以目标为导向,而是撒手糊弄不做管理。云厂商需要给销售带上紧箍咒,将销售的推销过程纳入管理范围内。
销售签单一半看个人努力,一半看外界运气,只看数字不看过程的管理方式,无法识别出优秀销售。后续行业竞争加剧,每个云厂商必须识别和收拢优秀的销售。
销售是其他所有部门的上游需求部门,高管只看数字不看过程,那就是默许销售肆意浪费内部资源,这也是云厂商大量冗员的重要原因。云厂商想要继续降本增效,就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只给优秀销售的明确需求提供资源支持。
销售签单的等待时间太长了,如果只看数字不看过程,云厂商需要等待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作出一些管理判断,这就导致管理决策的低效和呆滞。
前线销售的错误反馈,会极大地误导了云厂商的管理决策,比如,我谈《客户谈降价怎么办》时,就介绍了某些Five只能听懂也只会说出“降价”这个词。让销售把推销全过程录入系统,能够减少丢弃内容和胡编乱造的重要手段。
要管理销售,CRM是个好工具,但是,现阶段CRM根本不是合格的紧箍咒。云厂商需要招聘一些懂销售、懂客户、懂产品的CRM实施顾问,让CRM的内容简化,但格式变严谨,易于统计且和后端支持联系起来。
通过严谨的格式,让销售的工作易于统计。销售和客户之间的所有互动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宣讲、测试、签单、投诉、流失,都可以在CRM系统里做成“下拉菜单+勾选框”。这样既可以减少填表难度,更让CRM数据变得有结构、有逻辑,方便统计和触发下一步工作。
让销售需求和后端支持连接起来。销售需要经常找后台同事承接客户需求——包括常规测试实施和提能降价等等硬核挑战。需求起自哪次沟通,需求的具体内容,销售对需求的判断,需要哪位同事工作到什么地步,这些信息也可以总结成“下拉菜单+勾选框”。这样云厂商就可以统计销售花费了多少公司的支持资源,还能监督支持部门是否胜任了工作。
四、名副其实的产品管理
销售和产品经理都是提需求的部门,上一节中对销售脱离管理的乱象描述,都可以复刻到产品经理岗位上。此外,产品经理只对总体销售额承担“陪绑”责任,用业绩管理产品经理是严重的倒果为因。产销日常配合经常脱节,产品和销售相互甩锅时,高管都分不清谁是混蛋。
很多公司都有同名的产品管理部门或者产品技术委员会,我也给他们做过正式培训。但是,这些只是同名岗位,和本文内容无关。真正的产品管理工作,需要以组会考核的形态,完成三类重要工作:
真正需要公司层面做管理的产品经理不会超过20人,因为管理基数小且不同产品的差异大,产品管理不用在IT系统里搞模板,通过开会审查并且长期留证就足以完成管理工作。该工作只需要两三位专职顾问,另外找一些产品、售前、售后当兼职顾问即可。
产品管理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检查产品经理真正的工作业绩。这些工作业绩是,产品设计者提供权威的产品介绍、竞品分析、接入实施、技术服务相关的资料,并且要保证这些资料内容准确、有说服力和竞争力。这些文档必须简单易懂,产品管理团队不用刻意了解产品,在评审会上读不懂这些文档,产品经理的工作就是不合格。
产品管理的第二个重要工作是,检查产品经理真正的技能水平。云产品会有大量的运营数据,整理这些数据的源头和证据、表象和趋势、对内外影响关联、数据调整方法,就是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工作。让产品经理介绍这些数据的来源、真实性和相互逻辑关联,就是在考察他们的技能水平。
产品管理的第三个重要工作是,确认产品在公司的定位是否合理。所谓产品定位,就是这款产品到底是“主力营收型云产品”、“技术支撑性云产品”,还是不重要的云产品。产品定位点低没关系,公司对产品的要求也就低了;产品定位高了,高管就要为产品张罗资源并增大关注度。
五、对售前进行改组换岗
我的很多读者和现实好友,都是解决方案架构师(简称SA)。我的书稿第14章和《减员云售前可以降本增效》中都公开介绍,SA岗位该收缩乃至撤销了。这些SA在读完全文后,并没有恐惧愤怒,而是支持我的主张。
本文从公司管理的角度,再重提一下我对售前部门的改组建议。云厂商应该让大部分SA改回售前的本名,既能节省人力支出,还能让公司管理变简单。
解决方案架构师也是架构师,水平再差也得是个中高端工程师。当年的云厂商因为产品不完善,需要解决方案架构师承担“现场产品经理+现场实施专家”的职责,该岗位需要管理一堆技术工程师,和销售没有隶属关系而是跨部门合作。
云厂商在大肆扩张时,根本找不到足量的SA人才,只能招聘普通售前冒充架构师。这个同名岗位下有两批完全不同的人,带来了严重的管理混乱。云厂商因为给正牌SA很高的待遇,所以给这些普通售前也提供了高薪。因为售前就是依附于销售的,云厂商要求正牌SA也归属销售部门,给普通销售当抹布。
正牌解决方案架构师在销售线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不仅仅是没有工程师干活,根本原因是自己没权限作出产研决策。这些SA人才应该转岗去做产品经理,他们懂技术、懂客户、懂业务,就是做产品经理的最佳人选。
整体销售线,或者一级销售团队,需要留下两三名正牌解决方案架构师。但是,这几个留守SA的定位和用法和普通售前完全不同。
留在销售团队的正牌SA,只为销售大BOSS服务。普通销售就找普通售前做支持,普通售前支持不了的客户项目,就不要再浪费公司资源了。
留在销售团队的正牌SA,主要工作是写文档和做培训,把自己的能力复制下去。SA需要依据产品经理提供的权威资料,提供模板化的客户拜访、产品介绍文档,在培训之后做几次考试,帮公司筛选又聪明又勤奋的销售。
留在销售团队的正牌SA,可以在销售大BOSS的指挥下,跟进最重要的几个客户项目。客户很喜欢这种直通云高管的技术专家,销售也不能垄断重点客户的客情关系了。如果有带客户跳槽到新东家的销售,新东家派个技术专家协助你搞客户关系,这没什么不妥的吧?
留在销售团队的正牌SA,可以代表整个销售部门对产品线提出改进需求。这是一个大销售团队的需求,产品经理必须郑重处理认真回应,否则不是高层投诉就是全员拒卖。
六、重申技术服务工作
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么重视“售后客服工作”?但这真不是客服,甚至都不是我发明的新工作。我呼吁新增这个岗位,就是云厂商对如何服务好客户缺乏概念。
首先从公司管理的角度分析,云厂商在面向大客户时,客户的技术团队和产研故障,处于管理失控状态。
云厂商和客户之间仅凭销售建立单线联系,而且销售很容易拦截下所有的客户信息,让公司和客户彻底隔离。这样的害处有很多,我就举个《客户要砍价怎么办》的例子,请大家仔细想想,是客户真的只看价格,还是销售只听得懂价格?
云厂商现在只在维护和客户采购部门的关系,并没有维护和客户技术团队的关系。云销售并不是客户技术团队的朋友,云销售找客户技术就是去套情报了,客户技术找云销售不是投诉就是索赔,售前售后也要配合销售的沟通节奏。
随着公有云进入存量竞争的时代,云厂商需要竭力避免客户流失。但是,因产品质量差和故障导致的客户流失,在云厂商内部处于听天由命状态。云厂商需要新增技术服务角色,该角色最大的价值,就是扛下客户流失的责任。
大客户的流失就是三类原因,第一商务问题,第二客户业务萎缩,这俩都算销售的锅;第三,因为自家产品技术差或故障,导致客户流失,这个锅现在扔到了销售头上,但销售有能力推进改善吗?平台故障或者技术差,就是研发水平不行,产品经理都惹不起研发,领导也不知道具体是哪一位研发能力差,让销售硬扛这类客户流失,就是管理失职。
云厂商需要借鉴传统IT企业(SaaS企业除外)的经验,新增一个能和客户技术部门交朋友的技术服务专家岗位。这个岗位懂技术,能够推动改善产品质量,也能够和客户技术部门交朋友,只要此岗位能够对研发自然人进行追责,就能够承担“因产品质量导致的存量大客户流失”的责任。
除了挽回客户流失之外,技术服务专家还能做很多工作。比如,当客户同时使用多云时,把优质负载留给本云,把垃圾负载留给友商;再比如,向产品经理提供详细的需求和环境信息,帮助改善产品。但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介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的书籍第17章和《技术服务工作的呼吁推演》一文。
结语:事在人为的新起点
我之前写了很多呼吁裁撤冗员、降本增效的文章,但本文是在呼吁增员增效,两者并不冲突。
云行业要走向高效正规化,不仅仅要裁撤冗员,更要从基层执行力到高层管理规划,都引入称职的新鲜血液。执行层增员要靠《从甲方挖掘高手》,而管理概念的革新,需要在持续迷茫后痛定思痛,然后看看我这篇文章。
本文呼吁的增员,如果运作不当,确实会成为新的冗员,而且这种冗员会感染管理层,对公司的伤害会更大。但是,这是运作不当的执行问题,并非本文呼吁的方向有误。成年人要有复杂信息的逻辑判断能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云算计,作者:曹亚孟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