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补光灯为何能爆火?
2024-12-05 21:28

小猫补光灯为何能爆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产品黄叔,作者:AI产品黄叔,原文标题:《纳瓦尔的四种杠杆,花生用了两个就爆了:小猫补光灯爆火的底层》,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小猫补光灯爆火因AI编程和媒体杠杆结合。

• 🚀 AI编程降低门槛,非程序员可创新产品。

• 📸 小猫补光灯根据用户需求快速迭代。

• 📢 Build in Public促进产品与用户共创。

小猫补光灯和花生,是最近这段时间火爆全网的现象级产品和个人了吧,如果大家还不了解,欢迎搜索快速了解一下,要注意,花生给自己的标签是:“第一代不会写代码的独立开发者”。 


昨天我约了花生聊了一期播客,话题聚焦在AI编程带来的新范式,代码杠杆+媒体杠杆带来的新机遇两个方面。


本文主要展开下面四个部分: 


  • AI编程的门槛与上限:非程序员也能做“复杂”产品 


  • 产品开发的新范式:快速验证需求,迭代出爆款 


  • Build in Public的重要性:公开开发过程,共创产品价值 


  • 巧妙利用杠杆:代码加媒体,双轮驱动成长 


一、AI编程的门槛与上限


黄叔:非技术人员使用AI编程,上限到底在哪里?无论是产品经理、运营,还是其他非开发岗位的人,都想知道这个答案。 


花生:说实话,我现在还真没看到所谓的上限在哪。因为每个人都能做出不同难度的产品。而且你要知道,我自己是8月29号才开始学的,到现在也就三个月左右,肯定还没碰到自己的天花板。 


当然,做更复杂的项目时会遇到新的难点,比如数据库啊,后端系统啊,这些以前没接触过的概念。但这些其实都是可以学的,AI真的帮了大忙。那些工程师觉得难的东西,现在借助AI,难度能降低很多。 


我觉得真正影响一个人能做出什么项目的,其实就两点: 


一个是有没有真实需求;


另一个是想不想去创造点东西。 


就比如有个中文系出身的朋友,因为公司没钱找外包,他就自己投入时间,每天学16个小时,最后搭了个几万会员都能用的系统,挺厉害的。 


所以啊,至少对我来说,才学了这三个月,离触到上限还远着呢! 


黄叔:对,还有一个特别好的点就是,现在网上有很多现成的教程可以用。我之前要部署一个RSS工具,要在本地和云端都部署一下。我就直接把找到的教程文档丢给Claude,让它手把手教我怎么做。 


其实挺方便的,因为AI能把那些专业的技术文档翻译成我们能听懂的语言。 


花生:对,这个变化真的很明显。我记得去年4、5月的时候,我想做一些插件,里面要用到AI的功能。那时候要自己去读API文档,理解怎么调用AI,真是太难了! 


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你只要把文档链接丢给Cursor,让它看一下上下文,它就能直接帮你把调用代码写出来。特别方便! 


所以现在遇到问题,网上随便找个教程,不管是英文的中文的,直接丢给AI,它都能帮你搞定。这种体验跟以前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黄叔:对,我觉得这个方式其实也解锁了一些上限,是吧? 


花生:是这样的!其实现在AI就像两种状态: 


一种是那些特别基础的、常见的能力,因为都在它训练数据里了,它已经完全掌握了,上来就能帮你做。 


另一种就是比较偏门的,或者是特别新的东西,那就得你自己喂资料给它看。比如说你要用个新框架啊,或者一些比较小众的技术,就需要把相关文档或者教程丢给它,让它先理解一下你想干啥。 


这就有点像是,你在教它认识新东西,让它能懂你的需求。它理解了之后,就能按照你的想法来帮你写代码或者解决问题了。 


黄叔:如果我们不把这个角色局限在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上,假设他就是一个普通人想做这件事,你觉得他需要具备哪些个人素质? 


花生:说到个人素质要求,我觉得还是有一定要求的。 


最近接触的人多了,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首先要说的是,写代码的能力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从我接触到的很多例子来看,你之前是否会写代码,有没有学过编程,这些真的不那么重要。 


更关键的是看你有没有创造的冲动和想法。如果没有这种驱动力,你可能很难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我理解有些人是冲着“新风口”和赚钱的机会进入这个领域,但我想劝退这样的人。虽然AI编程确实有赚钱的可能,而且潜力不小,但这条路并不容易。你需要很强的耐心,即便AI把编程变得简单了很多,但要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仍然很困难。 


你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动力去克服各种障碍。做出产品后,还需要推广营销的能力。找到好的需求、做出对他人有用的东西,这需要用户洞察能力。如果只是为了赚钱,不妨先考虑其他途径。 


我觉得这比较适合两类人: 


一是有创造欲望的人;


二是在当前工作或业务中确实需要编程或产品能力来解决问题、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的人。 


举个例子,我社群里有位新加坡营销公司的负责人,他们主要帮客户做营销活动。有了AI编程能力后,他就能很快地帮客户制作活动落地页或官网。这个技能要么能让他在竞争中占优势,要么可以作为额外的收费项目。 


所以我认为,如果你真的想创造一些东西,或者觉得AI编程能够直接帮助到你现在的工作,那么你会比较适合学习AI。但要有心理准备,这个学习过程会有困难。不管是报课程、看视频还是加入社群,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有的教程都只是告诉你做产品的方法,给你一些启发。因为每个人做的产品都不一样,编程语言和框架那么多,你可能需要学习教程里没提到的语言。虽然很多知识是通用的,但这需要你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二、产品开发的新范式


黄叔:我昨天跟少楠聊天,他的一篇访谈被很多人转发。


我们聊到这个话题时,发现可能正在出现一个新的产品经理范式。过去我们说产品经理都只能“打嘴炮”,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你的想法要落地,中间可能就只差一个AI编程工具,对吧?只要你愿意去用,愿意去解决可能出现的困难。当然,过去我们强调的是对产品和用户的洞察力,这一点依然很重要。 


但这种经验的积累,在公司里其实很难持续构建。因为公司的产品版本可能一年就更新12次,就这样子。但如果你自己做产品就不一样了,你可能两个月就能做20个产品。而且这20个产品是你真正用代码实现过的,然后你还要通过媒体去宣发。 


在宣发过程中,你能看到大量用户的反馈。同时你还可以持续地去看小红书、Reddit、YouTube上用户都在想要什么。我觉得这个产品迭代的闭环,现在似乎比以前构建得更快了。 


花生:对,比如说我的小猫补光灯项目,后来又出了一个可以自拍的pro版本。这两个版本加起来,最近一个月我可能更新了二十几个,接近30个版本了。这些更新里面虽然有改bug的,但更多是在根据用户需求做调整,让产品更符合用户的需要。 


黄叔:对了,能不能说一两个具体的功能点?我记得你们Pro版本有个后置摄像头拍摄的功能,当时是没想到用户会有这种使用场景吧?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花生:让我先介绍一下小猫补光灯这个产品背景。 


首先要理解补光色卡这个概念: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下(比如清吧或餐厅),拍照效果通常不太理想。现在很多女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用一部手机显示特定颜色的色卡,把屏幕亮度调到最大,假装玩手机的姿势从侧下方给脸部打光,然后用另一部手机(可能是朋友的手机或自己的第二部手机)来拍照。 


(图from花生小红书) 


补光不仅仅是让脸更亮这么简单。不同的光线可以营造不同的感觉和氛围,所以女生们会喜欢不同类型的色卡,有的营造氛围感,有的让皮肤显白,有的突出少女感。 


在原有的使用场景中,大家都默认需要两部手机:一个用来显示色卡打光,一个用来拍照。因为显而易见,你不可能用同一部手机既显示色卡又自拍,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限制。 


但当产品上线后,在一两千条评论中,有两三个用户问:'这个产品需要两部手机吗?'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这表明: 


1. 提问的用户可能不熟悉传统色卡的使用方式;


2. 他们希望能用同一部手机实现补光自拍。


虽然提出这个需求的人很少,但这个需求非常真实。从产品角度来看,这将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 原来的产品只是把色卡工具化,提升了使用效率;


  • 而加入自拍功能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使用场景,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


  • 更重要的是,这打破了必须和朋友在一起才能使用的限制,一个人也能实现补光自拍,这显著提高了产品的使用频次和留存率。


后来还有一个有趣的功能演进是后置摄像头。当用户提出这个需求时,我最初觉得这完全是个伪需求,因为用后置摄像头时,屏幕光根本打不到脸上,怎么补光?但当我友善地询问用户具体需求时,发现这其实是用于对镜自拍的场景:用户对着镜子自拍时,需要用后置摄像头,而屏幕的光正好可以打在脸上。这是个我完全没想到但确实存在的真实场景。 


这些例子说明,有些功能虽然提出的用户很少,但结合产品认知的分析,可能会发现它们的重要价值。有时候它们甚至能让产品变得完全不一样,开创全新的使用场景。 


黄叔:我觉得你说这两个案例还蛮好玩的,其实特别是第二个案例后置。如果说我们是产品经理的ego特别大,那我们肯定直接就否了。但你其实会去追问她具体的使用场景是什么。 


花生:对,我觉得这个还挺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去挖掘到底用户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用这个功能,不然就直接否了。 


三、Build in Public的重要性


黄叔:这件事除了产品需求实现和开发之外,还有更大的维度。就像你刚才说的,代码的杠杆和自媒体的杠杆放在一起是最好的组合。另外一个重要部分就是“Build in Public”(公开构建)。 


比如说你的小猫补光灯能爆火,也是因为你在小红书上发布了相应的爆款内容。你觉得对于一个新AI时代的产品经理来说,这种“Build in Public”的方式是不是特别重要? 


(花生小红书置顶的两条笔记) 


花生:对,如果是做自己的产品,Build in Public真的太重要了。而且我在小猫补光灯这个项目之后,对Build in Public有了新的理解。 


传统的Build in Public更多是说,你在做产品的每一步都在社交媒体上同步和宣传,通过这种方式去积累潜在用户和早期种子用户。但在传统概念里,这个过程中和用户的互动其实并不那么频繁。 


而小猫补光灯的例子就很不一样了。它在Build in Public的过程中,小猫补光灯pro版本其实就是用户们逼出来的。产品是完全和用户共建的,所有功能都是和用户一起打造的。这种方式让产品走向了一个很不一样的方向。 


有意思的是,在产品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早期的种子用户都能很包容产品的bug和不足。他们会觉得自己像是在和这个产品一起成长,看到产品变得越来越好,他们也会感到很开心。 


所以这是一种新的Build in Public范式,和传统的方式很不一样。 


黄叔:其实我也看到有人评价说,你在小红书上面的回复其实很积极的。 


花生:对,我非常积极。 


黄叔:所以包括我记得之前赵纯想他发这个胃之书的时候,也非常的积极维系这些评论。所以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让用户有参与感,被重视,然后让他们一起来养成产品的这种感觉。 


花生:对,完全是这样。第一波支持你的用户真的特别难得。当你的产品还不够完善的时候,他们愿意来支持你,这说明他们很可能就是你产品的核心目标用户。即使产品有很多bug,他们也能接受。因为他们这么早就接触到了你的产品,所以他们和产品之间的情感连接可能会更深厚一些。所以真的需要特别重视这部分用户的感受和体验。 


后来我在iOS版本发布的时候,我会特意去找到之前给我提建议、提功能需求的用户,把他们的ID @出来。我是真的很感谢他们能给我提出这些意见。而且我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看到,这个产品不是我一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我们一起共建的成果。我是真心想做一个你们需要的产品,就是想传达这样的理念。 


四、代码杠杆+媒体杠杆


黄叔:在你的Build in Public内容里提到想用Cursor或者AI来做一些代码工作和产品开发。这让我想到了纳瓦尔(Naval)讲过的几种杠杆理论。 


花生:我们来聊聊纳瓦尔提到的四种杠杆。 


首先是金钱杠杆,就是通过投资这样的方式来获得被动收入。然后是人力杠杆,比如说你开一家公司,雇人为你工作。还有就是媒体和代码这两种杠杆。 


跟前面两种比起来,媒体和代码杠杆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不太需要前期积累,也不需要别人的授权,你可以相对自由地去使用。你创造一个产品或者写点东西,即使你在睡觉,别人也能看到、用到,帮你获得被动收入和财富。 


说到代码杠杆,虽然理论上它不需要授权,但以前确实被程序员这个群体给“垄断”了。普通人要用这个杠杆,需要投入特别多的时间,一般人真的用不上。不过我觉得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普通人也可以用上代码杠杆了。 


代码杠杆说白了就是用代码创造一个能解决别人需求的产品。这个产品做出来后,你不需要每时每刻都投入额外的人力。不管是一个人用还是十万个人用,你投入的工作量差别不大。就拿我做的小猫补光灯来说,从没人用到现在十几万人在用,我需要投入的工作量其实没什么变化。这就是杠杆的威力,它能让你的创造性工作触达更多人,帮你解决更多人的问题。 


但是呢,你通常不可能只用一种杠杆。现在比较理想的是把代码杠杆和媒体杠杆结合起来用。因为你做了一个再好的产品,想着不用宣传别人就会帮你传播,这种事情基本不可能发生。你得有能力把事情说清楚,让人知道这个东西是给谁用的,能解决什么问题。两种杠杆结合使用,才能帮你实现更大的能量。 


以前可能你只能通过不断产出内容来使用媒体杠杆,但说实话,媒体杠杆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做自媒体、写文章、做视频的人都知道,你必须得一直坚持做下去。现在各个平台的流量算法机制决定了,内容的生命周期和流量周期都不会太长,所以你得不停地创造。相比之下,产品的时间效度可能会更长一些。而且如果你已经把自媒体做得不错了,产品完全可以帮你放大自媒体带来的能量。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只靠自媒体导流,你的流量价值要和别人分成,因为最终的服务是品牌方提供的,大头利润都给了投放广告的品牌。但当你有了自己的产品,你就可以推自己的东西。这样就能把用户和解决方案直接连接起来,让你在中间获得更大的收益。你把从获客到提供工具解决问题这整个链条都打通了。虽然可能比不上大厂的规模,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模式,能形成闭环,既能帮用户创造更多价值,也能让你自己获得更多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产品黄叔,作者:AI产品黄叔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