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声OPINION (ID:ifengopinion),作者:朱昌俊,原文标题:《风声丨“妈妈岗”,能给女性打造出一个良好生育环境吗?》,题图来源:《82年生的金智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声OPINION (ID:ifengopinion),作者:朱昌俊,原文标题:《风声丨“妈妈岗”,能给女性打造出一个良好生育环境吗?》,题图来源:《82年生的金智英》
“妈妈岗”一词又火了。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青岛市首批“妈妈岗”用人目录(一),包括190个岗位需求,来自7个用人单位,涉及餐饮、家政、保安服务等领域,多为钟点工和小时工。《通知》提到,“妈妈岗”是指能够吸纳法定劳动年龄内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妇女就业,工作时间、管理模式相对灵活,方便兼顾工作和育儿的就业岗位。
这种针对“宝妈”们设置的“妈妈岗”,在之前广东、河北、山东等一些地方,其实已有探索。它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性强,专门瞄准了“宝妈”们的就业需求,可以更好地帮助这个群体平衡事业和照顾家庭的需要。
现实中,一些“宝妈”为了照顾孩子只能与职场告别,这不仅减少了家庭收入、直接提高了生育成本,更影响到了“宝妈”个人价值的实现,甚至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焦虑。因此,设置专门的“妈妈岗”,不仅意味着给一些“宝妈”拓宽了就业通道,也给这个群体传递了一种社会性关怀和尊重。
二是,代表对灵活用工与弹性上班机制的一种深化探索。
近年来,“灵活就业”的说法已经很普遍,但它基本上是与“自由职业”划等号,与企业招聘如“妈妈岗”这类弹性上班的员工,有着明显区别。比如,此次青岛的《通知》中就提到,用人单位与员工协商弹性工作、不强行安排加班、工作时间因照护儿童需要可以请假等相关事项,协商明确的应列入劳动合同,依照劳动保障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处理。
其核心就是,“妈妈岗”员工可以不用担心被强制加班,不允许请假的情况。而这一点,在今天的职场中,显然并不仅仅是“宝妈”们需要。
客观来说,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诸如居家远程办公这样的弹性上班模式已有所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案例是,携程在2022年就开始推行“3+2”混合办公模式,即员工每周三、周五可以选择在家远程办公,不限岗位,不设门槛。但总体上,这种做法仍只是限于个别企业。
随着代表灵活用工、弹性上班的“妈妈岗”增多,也有望触动更多企业思考:是否可以在用工方式的创新上,有更多灵活性的尝试?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就目前一些地方“妈妈岗”的实践情况来看,也还是有一些现实的问题值得注意。比如,此次青岛发布的岗位主要涉及餐饮、家政、保安服务等领域,多为钟点工和小时工,这就很容易让人将之与“打零工”挂钩:一来,这些岗位可以辐射的范围是相对有限的,像一些“宝妈”可能需要的是更多白领岗位的机会;二来,餐饮、家政等行业,用工方式本身就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因此,它的实际突破性或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且,这些岗位可能原本也较少涉及社保制度的约束。在这个角度说,要让“妈妈岗”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期待得到更大的实现,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
这方面,有些地方已有更明确的引导。如去年广东省人社厅、省妇联发布的《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促进妇女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就提出,鼓励用人单位拿出部分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用于“妈妈岗”设置,鼓励规上限上企业设立“妈妈岗”。这其实就是要鼓励一些白领岗位,在面向“宝妈”群体时也能够有灵活、弹性的对待。
从现实来看,“宝妈”们在职场遭遇歧视,或者说生育后面临更大“再就业”压力的,可能也多指向一些具有高学历的白领岗位从业者。像餐饮、家政等行业,未必是主流。并且,这些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要采取弹性用工方式,还可能面临与既有的社保制度的冲突。因此,在这些领域鼓励设置更多的“妈妈岗”,才更能显示出改革、创新的意义。
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推出“妈妈岗”,有一层共同的现实背景,那就是要创造一个更友好的生育环境,尽量减少就业方面的生育顾虑。
2021年7月,国家层面印发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也明确,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依法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
应该说,这一政策鼓励的方向是有针对性的,也体现了生育成本社会共担的原则。但是,目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细化“鼓励”措施,让企业真正获得有效激励?
要知道,对于企业来讲,设置“妈妈岗”,或者说调整用工方式,都涉及一系列的成本。如果没有具有实质价值的鼓励举措来分担这些成本,企业推行“妈妈岗”的积极性自然不容高估。此外,一些劳动法律法规、社保缴纳政策等,也应该及时与“妈妈岗”的特殊性有适配性的优化。
还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创造更多的“妈妈岗”,不应该只把重心放在灵活用工、弹性上班这一点上。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部分“宝妈”遭遇的就业压力,确切地说是源自不能“就近上班”。
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一些女性生育后,因为无法在本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把孩子放在“老家”,不得不选择异地就业。这不仅放大了一些女性的生育顾虑,也客观上造成了更多的儿童留守现象。
因此,“妈妈岗”的设置,对不同地方来说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中西部一些县城,可能主要得更加重视引入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以扩大本地就业机会,为“宝妈”们的就近上班、更好兼顾事业与家庭,提供更多的选择。
故而,“妈妈岗”实际是一个对生育女性更公正包容、开放的就业环境的象征,但远不只是一份特殊的“岗位”这么简单。要让它的形式变得更“丰富”,去惠及更多的“宝妈”,依然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等有更多协力探索。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