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杨植麟的理想型?
2024-12-13 21:18

奥特曼,杨植麟的理想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作者:马舒叶,编辑:赵晋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杨植麟与奥特曼的大模型创业对比

• 🌟 杨植麟专注技术,面临融资挑战

• 🚀 奥特曼引入微软融资,推进商业化

• 🔍 大模型企业需打造杀手级应用

在月之暗面的股份争议频上热搜的12月初,前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张予彤成为风暴中心。在朱啸虎讲述的故事版本中,张予彤违反了公司规定和受托责任,隐瞒其在从循环智能分拆的月之暗面的巨额股份,因而遭到解雇。


随后,月之暗面CEO杨植麟深夜回应外界争议,确认了张予彤作为月之暗面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并强调她在融资、战略、业务方面,是“最合适的人”,做出了“多场融资战役中的重要贡献”,委婉回应朱啸虎提出的为何不愿与张予彤切割的提问。


杨植麟特别提到,“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洋彼岸的团队正在发布新的AI产品。”


所谓“大洋彼岸的团队”,指的是OpenAI。


目前,这家AI大模型明星公司正进行圣诞季发布会。当杨植麟试图化解股权方面的纷扰,并为张予彤辩白时,奥特曼坐在直播间,带领OpenAI发布了ChatGPT Pro、o1模型正式版和Sora公测版等一系列新产品。


相比之下,围绕分拆、股权、张予彤等一系列与技术无关的问题,杨植麟和月之暗面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尤其是张予彤,从朋友圈发言来看,杨植麟颇有力挺这位老朋友,与之继续合作下去的味道。


部分原因或许在于,技术型创始人出身的杨植麟,并不擅长融资与商业化推进。


字母榜获悉,知情人士透露,迈入千万月活的Kimi,如今单日广告投流消耗高达200万元。对于这一数据,字母榜向月之暗面求证,官方未予置评。


过去一年,AI大模型企业的投流成本明显上涨。相关人士提到,在AI垂类用户集中、大模型企业密集投流的B站,单个用户转化成本(CPA)已经从年初的20~30元/人涨到了45~50元/人。


从过往履历来看,杨植麟长于技术和产品,融资和商业化方面则有所欠缺。月之暗面仍处于投入期,找一个像张予彤这样,既了解月之暗面又能拉来投资的人作为搭档,不失为理想选择。


作为对比,OpenAI创始人同样是技术和产品大牛,但也懂得如何与资方——尤其是微软——打交道、怎么推进商业化,还知道如何在互联网上炒作热度,颇有点活成了“杨植麟理想型”的味道。


奥特曼主导下的OpenAI,拿下微软百亿美元关键融资,也持续以ChatGPT o1,Sora等产品更新定义AI技术趋向,升级版的ChatGPT Pro,每月订阅收费飙涨到200美元,堪称史上最贵的付费大模型。


不过,一贯以技术范儿对外示人的杨植麟,也同样收获着相关人设对应的益处。


例如,此前国内多个大模型创业团队陷入人事动荡,月之暗面却保持了团队的稳定性。其他各家联合创始人纷纷被挖,而月之暗面除了主动裁撤出海部门,核心技术人员并未流失。


反观奥特曼,在狂飙商业化的同时,OpenAI创始团队大批出走,从创业初期的11人缩减至仅剩2人。核心技术人员出走之下,预定发布的GPT-5迟迟未见踪影。


从ChatGPT推出至今2年多时间,杨植麟和奥特曼对大模型的不同侧重点,推动月之暗面和OpenAI走向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也从而导致它们遇到了眼下迥异的挑战。



奥特曼和杨植麟都是“学霸”型创业者:前者18岁考上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大二便辍学创业;后者2015年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随后创建了月之暗面。


相比起19岁就辍学创业的奥特曼,杨植麟在创业之前,在学业和研究上投入了更多时间。


2015年,24岁的杨植麟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是清华教授唐杰的得意门生,随后远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语言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他是中国35岁以下NLP(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引用量最高的研究者,也是transformer-XL和XLNet两篇重要论文的第一作者。


年初,在Kimi大批量在抖音投流时,大众对杨植麟的初印象是“天才少年”“清华学霸”。月之暗面员工们表示,他喜欢穿简洁的工装T恤,搭配特色的黑色半框眼镜,不爱说话、甚至有些腼腆。


某月之暗面的内部人员告诉字母榜,相比起和投资人讲故事,杨植麟更喜欢一头扎进技术和数学公式里。


杨植麟在博士期间联合创办循环智能,并先后与华为等公司研发了一系列大模型。但AI大模型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比拼,也需要源源不断的风投资金的注入,以及具备盈利前景的商业化模型。而这似乎是杨植麟的能力盲区。


技术派出身的杨植麟迫切需要一位既懂技术、又懂融资的联合创始人,补上他在融资上的短板。曾经主导金沙江对循环智能的投资的张予彤,是理想人选之一。杨植麟甚至在朋友圈公开表示,张予彤已经是最合适的选择。


相比之下,奥特曼早在2015年就开始涉足风险投资。


出售一手创办的初创公司Loopt后,奥特曼创立了风投基金Hydrazine Capital。30岁时,奥特曼已经在知名孵化器YC当了两年的总裁,并与特斯拉、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共同创立了OpenAI。


截至2019年3月奥特曼宣布卸任,YC总市值达到1500亿美元,短短几年实现了数倍的上涨。可以说,奥特曼作为投资人的履历十分亮眼。


奥特曼在投资领域的最重要手笔,当属为OpenAI拉来了微软的投资。


成立之初以非营利为目的的OpenAI,曾经希望对抗大公司的AI霸权,奥特曼却引入了微软的巨额投资。自成立以来,OpenAI总融资额达到187亿美元。


为了拿到融资,OpenAI承诺两年之内完成重组,这意味着,在奥特曼的主导下,OpenAI将成为一家真正的营利性企业。


奥特曼的一系列举措面临其他创始成员的激烈反对,11人的创始团队中有9人出走。一度被罢免出局的奥特曼,在回到公司、掌控大权后,仍在继续推动OpenAI商业化。


ChatGPT问世后,从去年2月推出的每月20美元起的付费版,到如今升级版的ChatGPT Pro,每月订阅收费涨到200美元。根据公开数据,奥特曼透露,去年只有2800万美元进账的OpenAI,现在每月营收已经超过1亿美元。



不同的商业策略,引发了两人在实现AGI道路上的迥异挑战。


对于擅长“搞钱搞事情”的奥特曼来说,2024年底最重要的,莫过于OpenAI在圣诞节前夕为期12天的产品发布会。


经历核心技术人员大出走的OpenAI,尽管完成最新一轮66亿美元的高额融资,却面临着外界对其能否保持技术先进性的质疑。


对于投资人而言,押注估值达到1570亿美元的OpenAI,无疑是一场豪赌。只有OpenAI仍是最好的大模型企业,才有押注投资的价值。而面对谷歌等巨头的步步逼近,奥特曼需要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批核心技术高层离开后,OpenAI是否还能在行业中保持绝对的技术领先?


为期12天的产品发布会,成了奥特曼证明OpenAI技术领先性的新舞台。


图注:奥特曼在X宣布OpenAI的技术直播

图源:字母榜截图


但对于闷头直追的国内大模型厂商来说,这次亮相的OpenAI新产品和新功能,似乎不那么遥不可及了。


以年初掀起AI视频生成热的Sora为例,近日Sora正式发布后,无论是生成效果,还是宣称的提供各种清晰度和画幅比例、加入大量和视频剪辑相关的功能,都并不惊艳。


大模型创业者林峰(化名)告诉字母榜,Sora不少功能国内的视频大模型早已推出,如果论作为APP工具的完成度,豆包、海螺都要更加完善,而论生成效果,luma、pika、可灵也相差无几。


而与已经解决了输血问题、需要向外界证明其技术先进性的奥特曼不同,正忙于投流扩展Kimi用户量的杨植麟来说,融资的重要性要高得多。


根据AppGrowning数据,今年3月开始,Kimi单月广告投放都达上千万元。在第四季度,10月Kimi广告投放达2.2亿元,11月达2亿元。


相关人士向字母榜表示,日投流费用200万,已经成了月之暗面们保持高日活数据的标配,而做数据的背后,正是为了融资。


在不止一家大模型头部企业放弃第三方预训练之下,月之暗面想和字节、百度等一起坐在AGI竞速的牌桌上,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确保自己还能有更多的融资进账。


根据桔子IT数据,1月1日到8月27日,国内AI领域共有317起融资,总金额超333亿元,月均融资金额42亿元,不到去年的两成。面对估值越来越高的大模型头部厂商,高位接盘的担忧也开始萦绕在投资人头顶。


“现在投资人钱包也紧了,项目要么投不起,要么要保证回报率”,某美元基金合伙人告诉字母榜,仍在烧钱、看不到明确盈利路径的大模型,对于投资人来说,早已不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代表,年前还拼命试图抢大模型六小龙参投机会的投资机构们,也悄悄没了声音。



不过,当大模型的风吹过两年,杨植麟和奥特曼也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即打造基于大模型的杀手级应用。


“接下来5到10年,肯定会有大规模市场应用的机会。”杨植麟认为,以已经拥有5亿用户的ChatGPT为例,AI产品拥有更高的上限,能够在一个产品内集合多种功能,扮演超级AI助理的角色。


如同抖音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内容创作、直播电商、美食团购,甚至酒旅等多种场景的入口,奥特曼也在公开采访中预言,大模型会在几千天内造出超级AI智能。当前AI应用的竞争,更像是争夺成为AI大模型时代的杀手级应用。


在为期12天的OpenAI直播发布会内,林峰也注意到,Sora发布了一个单独的产品,并不是在GPT体系下的多模态模型。


“这么产品化,真的很不OpenAI”,林峰表示,Sora内加入了大量视频剪辑和处理功能,并不是OpenAI的一贯风格,反而更接近字节在推出的海外版剪映CapCut。


显然,无论是月之暗面,还是OpenAI,都在等待一个真正破圈的机会。


尽管Kimi和ChatGPT,一个千万月活,一个亿级订阅,但用户量级相比起国外的谷歌、X、国内的抖音,仍然不算理想。


此前采访中,杨植麟提到,“聚焦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始终保持大模型公司里人最少的,卡和人的比例最高的。把一个产品做好,做到极致,是最重要的。”


为此,在今年三四月份,月之暗面主动选择了做业务上的减法,不仅明确表示不会进行视频大模型的开发,也随后解散了出海业务线。


同时,超级应用需要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和场景。但即便是亿级订阅的ChatGPT,也不过是探索将月订阅费用从20美元起,推出更昂贵的200美元版本。


奥特曼向员工透露,今年OpenAI营收达13亿美元,但未披露盈利数据,是否盈利尚属谜题。此外,与微软合作、在Azure全球版内调用OpenAI模型的收入,其收入比例也尚未可知。


月之暗面从未披露过收入数据。效仿ChatGPT推出的付费打赏,并不能估算其实际的收入情况。


在采访中,杨植麟曾经引用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话:“很多时候你愿意去做一个你不知道的东西,其实你不知道有很多东西不知道,所以你才有这样的勇气去做。当你做了,你会发现有很多新的问题,也许这个东西就是创新的意义。”


押注超级应用,是杨植麟和奥特曼的共同选择,也是他们共同的奋力一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作者:马舒叶,编辑:赵晋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