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论文的考评制度,客观上成了助推骗局的土壤。全国政协委员张澍建议废除SCI论文作为临床医生考评的一票否决指标,他说:“百姓最关心谁是优秀的临床医生,而不是看哪个医生发表SCI论文数量多就去找谁看病。”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作者:吴晔婷,头图来自:《心术》剧照截图
两年时间,1000多位医护人员被一伙初、高中毕业生骗了600多万。
江苏泰州41岁的护士王女士是其中之一。2019年,她终于等到了评职称的机会,没想到因为找人代写、代发论文,喜事变悲剧。
评职称需要发论文,但多年未执笔,王女士很苦恼。2019年5月,她在网上搜索“代发论文”,联系上一位商家,对方称不仅可以代发,甚至可以代写,并保证见刊。
谈好价,王女士先付了3000元定金。8月,她收到文章,内容果真与自己说的课题相关,只是并无研究成果,按正常情况很难刊发。可对方却再次保证,只要给发稿费就能上国家级期刊,她便再次转了5500元余款。
△王女士的故事和微信对话截图,源自微信公众号《江苏警方》
此后,王女士就再也没联系上对方,说好2019年底在某期刊刊发的论文也一直没影。今年4月底,她选择报警。
一报警才发现,她不是一个人在受骗。今年5月,泰州姜堰警方跨省抓获12名犯罪嫌疑人。他们诈骗了1000多位医护人员,以代写、代发论文为由,根据发稿期刊级别和发稿字数收取5000至9000元不等的费用,承诺收钱后3个月之内发表。
然而他们不会向指定刊物投稿,如果对方反复催,他们就会将文章发到一些没有期刊号的业余杂志上应付了事,或者直接不予回复。
吊诡的是,真的有医护人员拿着这些假期刊成功评上职称。据财新报道,办案警官孙乔介绍,“一些医院只要看到有这本书,书上有你的文章,文章有你的署名、你的单位,也就不会去核实这本期刊是否真实存在,就给你评职称了。所以这些受害者觉得假不假都无所谓。”
这些犯罪嫌疑人也不是一个团伙在战斗。在裁判文书网可以找到不少类似的案件,其中一个涉及135名被害医护,涉案金额超过173万。
这些案件的背后,隐藏着一套隐秘的产业链。而“唯SCI”“唯论文”的考评制度,则客观上成了助推这些骗局滋生的土壤。
△主犯归案,来源:“江苏警方”微信公众号
上当的医护人员:评职称晋升需要论文
辽宁沈阳的刘医生经历和王女士相似,区别在于碰上的是另一个诈骗团伙,而且是骗子主动找上了他。
2016年3月,刘医生需要晋升职称,正好此时,一个自称某医学杂志编辑的女性给他打电话,说可以帮其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类医学期刊的正刊上发表论文。正有此需求的刘医生开始和对方聊起来,另一位同事李医生听说此事,也委托其帮她发表论文。
经多次联系,刘医生通过微信支付给对方5000元,帮同事转了7000元。对方许诺论文在《世界中医药》杂志上发表。但后来,对方就不联系他了,到约定日期,上述杂志也没有发表两人的论文。
发论文,是很多医生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正是瞄准了这一需求,“论文代写代发行业”细分出了专门针对医护人员的分支领域。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副主任医师李侗曾说:“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代写论文的广告电话,现在医院的科室越分越细,要发现一个学术上的创新点很难,也难有科研成果出来。这些客观原因都催生了论文买卖和论文造假。”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作为一线临床医生,李侗曾每周工作时间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40小时,几乎没有完整的周末休息时间。要想研究课题写论文,他只能在不多的休息时间里再挤一挤。
牢牢把握了目标群体的需求和即使被骗也不敢声张的心理特点,辅以公司化的运作、完整的话术、甚至是虚假的期刊杂志,诈骗成功率得以提高。
和刘医生一同作为受害者出现在判决书中的,共有8人,来自7家医院,分别是位于北京、广州、河北、海南等地,共被骗取6.68万元。从医院的级别来看,从大三甲到二级医院等各个级别医院的医护均存在此类需求。
与上述涉及8名受害者的判例相关的还有多个案件,这几个相关案件有一个共同的老板,名叫刘捷,名下有三家公司代理论文业务。
从刘捷的故事,可以看出一个论文造假公司的运作模式。
“做杂志的朋友”
2012年3月,24岁大专文化的刘捷到了北京,经姐夫李某介绍认识了一些做杂志的朋友,开展起了期刊发表的业务。
姐夫是在QQ群里认识的这些朋友,这些人自称能做北大核心、科技核心医学期刊的增刊或会刊,国家级、省级医学的正刊。
业务发展得很快,同年7月,刘捷在北京注册成立了船山公司,2013年衡阳分公司成立,2016年第三家公司落子在湖南长沙。
刘捷负责公司日常管理并广泛招聘和培训话务员,组织员工制作诈骗话术,要求话务员隐瞒真实身份和办公地址,冒充医学期刊编辑,打电话联系全国各地医护人员,以能帮助医护人员在核心级医学杂志正刊上发表论文,供他们评定职称使用为由,和医护人员达成代写代发论文的合作。
△给医生打电话,是他们获客的直接方式。来源:中新视频截图
这些“做杂志的朋友”大多与杂志社有合作,负责杂志增刊、学术论文集或综合刊的组稿、编辑、排版、印刷等工作。但是实际上只有发表在杂志的正刊上的文章才能帮助客户评定职称,发表在正刊以外的增刊、综合版、电子刊、论文集等种类刊物上的文章,对于晋升都是无效的。
这一点,刘捷很清楚,他会教育联络医护人员的话务员在首次业务接洽时模糊表述期刊性质。下一步就是制作假的用稿通知书、用增刊改头换面冒充正刊的手段,以实现揽客时的承诺。
一整套诈骗话术和流程
对于刘捷的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获客。公司设有四个负责联系医护人员的业务组,分别命名为飞鹰组、骄艳组、伶俐组和奋进组,每组有9个业务员,设立了网络销售员和电话销售员岗位。
网络销售员主要的工作,是在网上找期刊论文代理的QQ群,进群后在群内发广告——“某某杂志在收稿中,有需要加QQ联系”。这些代理手头有客户资源,但他们无法完成客户的全部需求,比如向客户出论文题目、找抢手写稿、发表论文,而刘捷的公司可以和他们一起合作来服务客户。
△办公桌上的参考书籍。来源:中新视频截图
直接触达客户也是获客的重要手段,电话销售员做的就是这个事儿。公司要求,每个电话销售员“每天电话量不少于90分钟,不够90分钟的话就会扣钱”。每个新来的电话销售员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公司的电脑上学习一份名为《船山文化话术》的资料,“里面就是类似一些台词样的对话”。然后再跟着老员工学习如何给客户打电话。
要想成功获客,关键在于获取客户的信任。一位被害医生在证言中称,一个自称是医学杂志编辑的陌生女子加其微信之后,因为看她在朋友圈里经常发一些关于医学论文的内容,“就信任她了”。
使用北京的手机号或者北京010开头的固定电话号码、QQ号微信号的归属地都改成北京海淀区、自称是某家医学杂志社的编辑,这些都是让客户不起疑的方式。
到了排版印刷完虚假的杂志,需要寄给客户的时候,会特地先把杂志快递到北京,再从北京寄出给客户。因为“杂志社一般都在北京,从北京寄会让客户认为书是从杂志社直接寄出的”。
△销售办公桌上的励志便签。来源:中新视频截图
为了留住客户,降低被报警的风险,公司在话术中也做了一系列的规定。
对于一些诸如《世界中医药》《环球中医药》等真的在北京的杂志,公司要求业务员此类杂志的论文发表不收北京的客户,“怕客户去杂志社核实杂志的真假”,“怕报警”。
此外,公司要求尽量不收医生自己写的文章,“因为医生如果发现自己写的文章不能发表,很有可能会报警;而如果是代写的文章不能发表,医生担心影响自己的工作,很大可能会选择不报警。”
替医生发表论文的期刊由高级别到低级别分为北大核心、科技源核心、国家级、省级这几类。在北大核心和科技源核心的正刊发表难度太大,公司只能做增刊和综合版。
培训话术中规定与客户开始联系时不能说是增刊或综合版。而如果医护主动追问期刊是不是正刊时,对应的方式是,不正面回答,只告诉对方这是综合刊网上可以查到,可以作为评定职称使用。
整套话术资料中,还包含了与医生沟通的技巧,包括询问医生需要评什么职称,需要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等。对医生提出为什么答应在某种刊物上发表,实际在另一种刊物上发表、发现是增刊不能用、提出与杂志社联系查稿、发现论文迟迟没有发表等现象,如何应对作了一些设定。
虚假的期刊杂志
要完成这个骗局,还有两个重要的实物需要向客户交待。一个是期刊杂志的论文录用通知书,还有一个就是文章真真正正地出现在期刊杂志上。
前者比较容易,刘捷公司的做法是,自己做假的《用稿通知书》发给客户。
公司电脑里大约有十几个模板,一个杂志是一个电子模板,每个模板里有杂志社的名字和电子章。需要发论文录用通知书的时候各组的组长自行制作。通知书上会写明该文章已经通过审核可以在期刊上发表,还会注明该文章的发表费用。
一位被害人的陈述中提到,他发现了收到的用稿通知书与自己投稿的录用通知书不一样,问过船山的编辑,得到的答案是,“他们是通过内部关系操作的,与正常途径不一样,让其不要问这么多。”而他最终一共汇了2万元。
几乎所有的受害者都曾收到了或纸质版或电子版的用稿通知书,但刊登了论文的期刊杂志并不是人人都能收到,大多数被害者在缴了论文代写费、审稿费、运作费、版面费、加急费等一系列名目的汇款后,“没有收到杂志/期刊”。
他们通常是在给杂志社打电话询问论文发表情况,得知根本没有收到自己的论文,询问编辑姓名得知并没有此前联系过的编辑,或者是向杂志社核查文章的录用编号时,才知道自己是被骗了。再与“编辑”联系时,“对方百般推诿和搪塞,后就联系不上了。”
△办公室内挂着一幅反讽的字帖。来源:中新视频截图
也有人的论文真的发表了,但不是在此前承诺的期刊上。一位受害者回忆,自称何编辑的人说可帮其在北大中文核心级别的《中华肿瘤杂志》正刊上发表论文,供评定高级职称用。其汇了13000元,收到了《中华肿瘤杂志》用稿通知书。
经多次催促,其收到一本《中国中药》论文集,不是约定的《中华肿瘤杂志》。“论文集不是正刊,不能供评定高级职称使用。如果知道是论文集或增刊之类的,不可能给她汇钱。”
一位与中国中药杂志社有合作协议,负责《中国中药》杂志临床医学专集的组稿、编辑、排班、印刷工作的熊某称,其与刘捷的姐夫李某有口头协议,对方提供医学方面相关文章,其将文章发表在《中国中药杂志》临床医学专集里面,每篇文章收取对方1500~1800元费用,其承诺在中国知网会议数据库和维普网在线仓储数据里面能检索到文章。
“专集就是学术论文集,不是正刊也不是增刊,是内部刊物,没有出版许可证和增刊备案号,不能公开发行。”送给杂志社样本的封面明确写明了《中国中药杂志》临床医学专集的字样,而发给客户的专集封面没有注明专集字样,仿照正刊封面增加了国际刊号和国内刊号,看上去就是正刊的封面。这是因为医生发表论文是为了评定职称,得做成正刊的样子。这些仿照正刊的专集“是在河北廊坊的一个印刷厂印的”。
另一位负责《环球中医药》杂志增刊的李某对公安机关证实,十期百余本《环球中医药》杂志中只有三期是其提供的,其余的都是刘捷公司自已弄的假杂志。
这些“做杂志的朋友”并非不知道刘捷他们做假杂志的事儿,他们也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在综合刊上发表论文不能评定职称,必须是正刊上发表论文。征集论文是为了赚钱,用综合刊套用正刊的封面,就是为了误导客户,在封面上注明的‘综合1’、‘综合2’是对自己的保护,以综合刊模糊正刊概念,就是为了让客户相信。”
为了发论文,可能“毁掉”一批年轻人
一位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八点健闻,他经常能收到代写代发论文的广告,而上述中文期刊的主流受众多为二级医院或者二三线城市的医院的医生,三甲医院的医生如果要发论文,首先考虑的还是外文期刊。
近两年,屡次出现国外期刊批量下撤中国作者医学稿件的事件,据该名医生了解,可能是由于一些实验数据代理处理的缘故。
前段时间,中国多家医院的400多篇发表于外文期刊的论文被海外打假团队质疑,是来自”论文工厂“批量生产的产品。
根据财新的报道,2月下旬,以前斯坦福大学研究员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为首的学术打假团队公开列出超过400多篇医学论文并质疑存在图片重复或雷同等问题,这些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国多家医院,大部分发表于2018~2020年之间。
400多篇论文中,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有超过100篇论文上榜,其他有论文上榜的三甲医院还有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临沂市中心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等。由于这批论文在标题、正文和作者身份等方面疑似造假的痕迹雷同,打假人质疑可能存在“论文工厂”批量生产论文。
论文诈骗和论文造假,是源于同一个问题的两种现象。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唯SCI论”“唯论文”考评制度助推的产物。
最近这些年,科研成果在医院的评价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背后的逻辑是,对临床医生的临床水平做出评价是困难的,而科研层面包括发表文章数量、累计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获得的基金层次和额度等是比较容易量化评价的。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医院排名,可量化的科研成果更是成了一个指挥棒。
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张澍认为,之所以医院需要SCI论文,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考评机制。因此需要建立临床医生真正好的考评机制,对医生平时工作进行数据搜集,建立医生临床工作的数据库;建立专门的临床考评系统和专家委员会,对医生的医德、业务水平、临床治愈能力等进行客观考评。
改变的苗头已经有了。去年4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分层分类制定评审标准,提高基层卫生人才评审的专业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优化评审条件,基层卫生专业职称外语成绩可不作为申报条件。关于论文、科研要求,不作硬性规定,可作为评审的参考条件。
也是去年,两会期间,张澍在政协会议上发言说,为了发表SCI论文,可能“毁掉”了一批年轻人。为什么呢?一是他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发表SCI论文上,不好好学临床;二是有些人写假文章或是买文章,一旦被发现后,科研学术生涯就毁了。
所以,张澍建议,废除SCI论文作为临床医生的考评指标,它可以作为加分指标,但是不能作为硬性的一票否决指标。他认为,晋升职称需要有SCI论文的制度必须改革,否则就带来医生培养的问题。百姓最关心谁是合格的临床医生,谁是优秀的临床医生,而不是看哪个医生发表SCI论文数量多就去找谁看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作者:吴晔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