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竟然也有了古典和先锋
2024-12-19 09:21

公关竟然也有了古典和先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口老炮,作者:炮哥被人注册了,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蓝标南迁引发公关行业思考:古典与先锋。

• 💼 古典公关依赖传统关系,新闻思维主导

• 🚀 先锋公关重视流量思维,灵活调整策略

• 📉 大厂规模陷阱导致利润低,垫款风险大

蓝标把大部队从北京搬去上海,震动了整个广告和公关行业,真正让整个行业开始系统性反思了。 


搬迁只是一个结果,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我觉得要看三组数字,蓝标现在70%的营收和客户在南方;2023年,净利润1.166亿,退回10年前的水平,今年前三季度,营收454.2亿,净利润只有1.231亿,同比下滑57.23%;最近三年,应收款分别为68.30亿、73.17亿、103.8亿。


我是今年4月份决定从北京搬到杭州的,6月份就动身了,目前运行了半年时间,进展顺利,结果超出预期,当然我们是没有办法跟蓝标这种行业巨头去对比的,搬迁的原因也完全不一样,但是里面有几点细节,我觉得是值得拿出来讨论一下的。


因为我从北京的传媒圈离开后,融入到了南方的圈子后,发现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结论在文章的一开始就说了,分别对应上述三组数据。


某上地大厂公关一号位,在我的社群里说过一句话,今天很多公关还沉浸在过往的传统式打法里,不能自拔,但事实上,这一套早就过时了。我搬到杭州之后,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发现了很多新锐企业,早已经形成了一套新式玩法。


我们姑且叫传统打法为古典式公关,内核是人情江湖关系型体系。


我简单描述一下,就是两套班子逻辑,一种指导思想,一个一号位身后有一套干活班子和一套媒体班子,完全用新闻思维来指导工作。


你会发现古典公共的代表人物们,只要换工作,永远都会有一帮嫡系部队跟着移动,现在很多大厂的HR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严格控制山头文化的形成。


然后就是媒体关系的固化,我们会发现无论哪里都有一群固定的媒体,和古典式公关长期存在一种依附关系。


主导思想就是新闻思维,因为两套班子的人,基本都是新闻机构出来的,大家做内容的底色高度统一。


这两套逻辑和一种思想,都是从上一个公关周期(1985年~2013年)里延续下来的,在自媒体没有出现之前,这套体系运行的非常完美,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喝酒、吃饭、送礼、旅游、交朋友这些思路通通有用。


我来了南方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多企业悄咪咪的发大财时,公关传播思路也发生了质变,我姑且称这些打法为先锋公关,其特点是,定价体系和流量思维。


广州好几家公司的公关老大私下跟我说,最怕去北京,为啥?无效社交实在太多,酒没完没了地喝,牛逼漫无目的地吹,听各种大哥回忆当年如何雄起,带着任务去了一趟北京,醉醺醺的回来后,发现事情还没办。


在2013年之后崛起的大部分公司里,新一代的公关人,并没有历史包袱。自媒体时代,大部分媒体都是商业机构,彼此之间就是在“约稿”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甲乙方身份发生了变化,所以经常有人会说,一些公司的公关傲慢和盛气凌人,这完全可以理解,总不能让人跪着给你送钱吧?


他们后面采用一套定价体系来进行公关动作,甚至有一些公司开发出了管理系统,类似于广告系统。每个媒体按照属性、前台流量、细分圈内触达率、内容评估、成交价等多个维度来确定权重,摆脱掉了传统靠媒介的喜好来选择媒体的方法,完全让影响力来决定,然后媒介再进行修正。


这就解决掉了古典公关媒体系统固化老化无用化的问题,很多古典公关会说,这么做,就会造成一个得罪人的局面,毕竟很多时候,正面的事情不见得能做成,但是写负面,却是个个在行。


信息茧房,是被我们忽略掉的一个大问题,媒体是一个又一个圈子的,大家仿佛是一组又一组在高尔夫球场打球的人,基本上只会看同组另外三个人的球在哪里,谁会关心别的组的人球在哪里?毕竟人都看不到。大家都是同类型的媒体互相监督广告投放,张三看李四,李四一定也只看张三,每天早晨打开对方的公众号看一眼。


先锋公关的内容思路是流量思维,并不是新闻思维,他们并不觉得营销号很low,也不会觉得娱乐号无用。所以他们在新闻类媒体的监控中,就处于一个长期不投放的状态,你无法看到他们的预算花到了哪里去。


我曾经私下看过一家杭州快消品公司的媒体名单,几百个人当中,我几乎只认识一两个人。


但是,我并不认为先锋公关可以碾压古典公关,在这中间有一个度,中间态,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因为老一批的媒体还没消失。这一块是干货了,我就不详细写了,欢迎我的客户们,私下交流。


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二个结论,大厂陷阱。


我为什么从北京搬到杭州来?因为我在北京的业务,已经停滞增长了,北京遍地都是大厂,遍地都是大型乙方。我的确是个小而美,抢也抢不过,肉总是别人吃,我喝口汤,北京天气又冷,经常是冷汤。


最后,我面临的局面是什么?大厂用规模无情的压价,公关行业大家都知道,低于30%毛利的单子,在抛掉人力和隐性成本后,基本就是不赚钱的状态。我从前年到今年,每年都呼吁同行,不要打价格战,但是然并卵,愈演愈烈。今年已经有人丧心病狂到亏钱做生意了,就为了拿两个大厂的单子背书,出去忽悠中小企业。


我玩不起了,躲得起吧?于是,我搬到中小型企业更多的长三角,我去伺候规模更小的企业。肉小嘛,没那么多人跟我抢,这些客户毕竟也更难触达,大家都不大,互相尊重,互相成长。而且我也有机会更近距离跟这些企业的创始人交流,成为朋友,我获取的甲方需求,也不再是二手信息。


最重要的是,中小型企业会更依赖和信任我们,需要我们的大脑。而不像大厂只需要我们的肉体,我们真正从执行回到了策划,利润率也更高。


大厂的竞标,我已经两年不参与了,在我看来,那不再是一个名利场,而是一个绞肉机。


第三个结论,其实是第二结论的衍伸,垫款是一个巨大的风险点,奉劝各位别再拿这个能力做核心竞争力了。


从比亚迪事件到乐视,OFO到威马再到哪吒和极越,这些年,多少乙方因为垫款,欲哭无泪?


但是,这两年,行业里的很多大哥们,不仅不吸取教训,甚至倾家荡产去银行抵押贷款来给大厂们垫款,我实在搞不懂这种逻辑。于是,我跟很多企业合作的时候,会选择跟他们的乙方合作,我会说,大哥,我给你10%的利润,你给我预付款,这样大家都爽,好不好?


是谁规定,乙方一定要给甲方垫款超过一个季度的?这一点,我觉得互联网企业特别好,基本上一个月就回款,这才叫合作伙伴。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了车圈的一些媒体前段时间的吐槽,现在车企连媒体的车马费都开始后置了,发布会不给,开完发布会后,拖很久再给,互联网企业就很规矩,到了现场签到后,立刻给到。


这一切都是规模惹的祸,太多的生意人,陷入了规模陷阱,而忽略掉了一个企业最重要的现金流。100亿规模长期一年100万利润,这种生意,有啥意思呢?这一点,我很佩服理想的李厂长,这是车圈真正的明白人。


了解华为的人都知道,华为总是在提,不要让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吃亏,要让大家赚到钱。


超长周期的垫款,绝对是行业的一种陋习,大家应该一起拒绝,让一些甲方没有乙方去服务,这才能净化行业,让大家不冒着倒闭的风险服务。


以上,是蓝标搬离之后,我的一些思考。


2025年,毫无疑问,对于传播行业来说,是十字路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会发现,碎片化,在这个行业,也开始通行起来。大型广告公司和公关公司,会逐渐成为历史。甲方都很强,而且越来越强,最强的人也去了甲方,他们不再需要全案,只需要模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口老炮,作者:炮哥被人注册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