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A股3000点还是4000点,不是问题关键
2024-12-23 18:41

吴晓求:A股3000点还是4000点,不是问题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思享汇,嘉宾: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作者:刘亚杰,编辑:管东生,原文标题:《吴晓求深度解读:A股3000点还是4000点不是问题关键》,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吴晓求详解A股市场及资本市场发展。

• 🔍 法治完善提升市场信心与效能

• 💡 并购重组为市场成长关键机制

• 📈 理性看待A股点位,改革为重

2024年步入尾声。受到外部经济环境起伏,内部运行规则调整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中国的资本市场走过不平凡的一年。“并购重组”“借贷便利”“刺激消费”“科技创新”“修订规则”……众多关键词踊跃而出。如何在错综纷乱中重新认识资本市场?如何在人云亦云中锚定方向?“财经思享汇”特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就近期热点话题进行了解读。


财经思享汇:回顾2024年,用一个关键词总结是什么?


吴晓求:我认为是“忧虑”。


客观而言,当前外部环境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给中国经济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不过我们还是要先做对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事。因为中国经济的内生性比较强,因此我们有很多方式有效对冲外部压力,不必过分忧虑。


目前,我们仍在承受很大的压力,最重要的问题是信心不足,众多人预期相对悲观。我们有很多目标:稳楼市、稳股市、稳就业、稳增长、稳物价、稳信心、稳预期……全都需要“稳”,证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什么是做对的事情与做好的事情?(做对的事情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完善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规则,(做好的事情是)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所有的投资者、企业家、消费者、普通居民都有信心,这样才能更轻松地解决问题。


法治完善才会有信心,信心来自法治,不能只是喊口号。政策需要在法治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有了相应的制度,政策执行才能事半功倍。


在奔向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如何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路线,这很重要。在我的认知里面,正确的发展路线就是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完善的法治。


财经思享汇:面对“忧虑”一些人选择躺平,如何评价这样的态度?


吴晓求:很多人害怕(不确定因素),不做正确的事情,可是躺平是不可能创造财富的。


我们应该关注到,躺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有些人对未来的恐惧,他们本来希望有所作为,可是一旦做事就会出现问题,躺平反而会避免问题;另一方面有些人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没有任何确定性。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们知道未来中国是什么样,眼前一片光明,信心满满。虽然当时比较贫穷,可是我们坚信中国沿着正确的路前进一定会发展起来。


因此面对一些人的躺平,需要通过具有激励功能的制度设计进行约束,这又回到了之前的话题,需要不断完善法治和稳定的制度。


我经常讲,制度的作用比政策更重要,就是这个意思。


目前,经济社会的法治建设越来越好,不过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一些波折。结合财政部发布数据,2024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税收收入161922亿元,同比增长3.9%;非税收入37088亿元,同比增长17%。每个月非税收入大幅度增长,其中罚没收入额度很高。


我无意为某些个人的违法违规行为辩解,可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维护各方信心,尤其是维护企业家的信心相当重要。我们必须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宽松的营商环境,让资本有安全感,能留下来。


财经思享汇:未来中国A股市场走势如何?


吴晓求:针对A股市场走势,有些人表示市场停留在3000点就可以了,也有些人表示要突破4000点。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望文生义。其实只要做到法治、公平,一切水到渠成。


中国资本市场从来没有指数的目标,只有改革的目标。空谈3000点还是4000点,就是“只说目标,没有路径”。


有些观点认为,不少企业仍在排队IPO,因此需要更高的市场点位,这样理解也不对。目前A股上市公司已经超过5400家,除极少数特殊价值的企业,没有必要继续大规模IPO。


中国资本市场IPO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天使化过于靠前,要么ICU化过于靠后,二者都有问题。前者为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后者让资本市场变得一地鸡毛,解决问题必须慢慢来。


过往推动大量企业上市的结果是什么?更多是让大股东获得了超额财富,正面意义并不大。


我们要明确:目前,推动企业并购重组是加速市场成长的重要机制,不是IPO。


传统意义上的IPO是存量资产的价格增值,并购重组是市场深度发展的重要机制。用城市建设做个比喻,前者就像以中心城区为原点不断向外辐射——“摊大饼”,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后者则是城市建设的立体化,走空间集约路线。


财经思享汇:我们对资本市场的理解有哪些欠缺?


吴晓求: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深刻理解资本市场的意义,对其成长逻辑和机制没有深刻的理解,总认为IPO更重要,其实并购同样重要,还有市值管理的技术手段也很重要,比如回购注销。


在美国资本市场,回购注销是重要的成长机制。当前的股价没有正确反映企业的价值,可以通过回购注销,带动指数成长,激发投资者热情。为何道琼斯指数涨势明显?回购注销是重要的技术手段。一定要明确,回购的目的是注销,执行股权激励可以通过增发实现。


还有分红。理论上,分红不会影响市场价格。


国有资本对外投资需要进行年终核算,需要通过分红获得收益,股价上涨并不获得收益。因此在我们的市场上,分红的意义有其特殊意义,但对于个人投资者,不必过分强调分红。


很多时候,不分红更有利于企业成长,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它们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推动创新。


有些人认为不分红的企业就不是好企业,我会提醒他们,只要能够创造利润,获得真实收益的企业,就是好企业,不一定非要分红。何况一旦分红还需要纳税,可是资产增值溢价不用交税。


还有减持,同样十分重要,这里有很多的故事。目前,创投私募环节并不存在太多的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A股市场。假设中国资本市场问题总量是100,减持环节的问题约有30,无边界的IPO有20,缺少法治造成问题约为30~40。


对大股东减持的约束不够,过去只有“锁定三年”的一个约定,实际上远远不够。有些企业上市之后没有盈利过,很可能只是利用IPO的融资进行理财后有一点利润,三年后就开始减持,马上就发财了,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财富增长会带来激励效应,尤其针对拥有创新能力和技术的企业,更应该受到激励,可是一切的前提是,企业必须能够创造新的财富,且融资额度必须与为社会创造财富相关联,这也带有一定共同富裕的特征。


所以一定要调整。减持价格不能低于IPO价格与净资产,是对高发行价的约束,同时股东在企业市值低于净资产时不能减持。此外,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有财务造假行为,也不能减持,这些都十分重要。


要知道,有些人不是企业家,而是投机商,他们不看重企业的控制权,只看重钱。当减持收益远大于若干年经营所得时,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减持。


最后是退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进入与退出不均衡。


股东退出主要分为财务和交易两大类,问题主要是执行不严格。为了避免退市,一些地方政府会以各种理由给予一定阻力,或者寻找企业并购,不会严格遵守退市规则,这些问题都要解决。


还有一类情况,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存在严重占用、挪用,甚至攫取上市公司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影响上市公司正常运行,需要进行处罚。此时,应该处罚上市公司还是控股股东?


目前,我们以“退市”形式处罚上市公司,可是被处罚对象除了控股股东,还有大量中小股东,于是造成控股股东行为失范,却要求中小股东承担连带责任,逻辑上相当混乱。


处罚可以要求企业退市,不过前提是完善法律体系,建立中小投资者利益赔偿机制。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必须通过法律方式追回控股股东资产;将相应资产建立一个资金池,当企业无法继续经营时,经过诉讼程序处罚责任人后,中小投资者可以从资金池获得合理赔偿。


中小投资者受到虚假信息蒙骗选择投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受损失,相应损失应该由违法者承担,也就是说要有“避雷”机制。


财经思享汇:如此设置的好处是什么?


吴晓求:当前,投资者尤其是大资金,最害怕的事情是“踩雷”。可是观察美国资本市场,当地的投资人并不害怕“踩雷”,因为他们在“踩雷”之后有集体诉讼制度维护他们的正当权利。只要踩到了雷,就要尽快赔偿;如果踩到了雷却没有赔偿,那大家就不敢投资了。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虚假信息披露,处理办法同样是建立中小股东利益赔偿机制,并推行相适应的集体诉讼机制。


这样看来,3000点还是4000点很重要吗?将背后的逻辑梳理清晰才重要。有些观点认为要“让中小投资者赚钱”,我认为这个命题有问题,在资本市场,赚钱是被允许的,但一定要建立在法治、公平的基础上。


财经思享汇:针对优质央国企估值有何建议?


吴晓求:目前,央国企估值普遍偏低,后来有了“中特估”的概念。于是不少人产生疑问:为何这些企业利润那么高,估值却那么低?目前,市值低于净资产的央国企有一定数量。


这就要求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目前市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因为低估现象的存在,有观点认为是非理性的。


目前,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市场是理性的,可是我们也不能认为市场是非理性的。唯一能明确的是,央国企还有巨大的潜力,强大的资源储备,完善的组织体系,都是其提升价值的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看出,创新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新生竞争对手的压力,一方面来自激励机制。必须找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施加压力,同时制定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发其真正活力。


财经思享汇:您对未来有怎样的展望?


吴晓求:我从来不认为外部的变化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14亿的人口,聪明才智者不计其数,外人能奈我何?外部关系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解决问题不能总是归因于外部,还是要做好做对自己的事情。


最重要的还是法治制度、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安全感、预期和信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思享汇,嘉宾: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作者:刘亚杰,编辑:管东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