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牌猿创,作者:品牌猿,原文标题:《万字透讲:什么是差异化?新规则是什么?如何实现差异化?》,题图来自:AI生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牌猿创,作者:品牌猿,原文标题:《万字透讲:什么是差异化?新规则是什么?如何实现差异化?》,题图来自:AI生成
“差异化,品牌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艺术”,这早已成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共识。
然而,置身于当今这个极度混乱的世界里:当“变化”每时每刻发生,碎片化成为常态,无线媒体重塑了消费者身份和彻底颠覆了信息传递方式时,依靠传统的“差异化”手段,注定将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很多品牌寄希望于在有限的几种优势上付出努力,如追求更高品质、更低价或更快响应;或持续推出新功能和新设计;甚至不断开创新品类、新定位,就获得竞争优势或脱颖而出,这几乎不可能。
此时,不仅要追求差异化,更要努力远离平均水平,达到“与众不同”和“不同凡响”的差异化,带来“十倍好”的体验或价值,才有可能生存和壮大。
今天,品牌
1. 为什么要“差异化”?
2. 重新理解“差异化”:3个新规则
3. “差异化思维”的三个层次:与众不同、不同凡响和独一无二
4. 如何“差异化”?新兴品牌差异化三步走!
5. “差异化”的5个提醒
一、为什么要“差异化”?
“差异化”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虽有各自的表述,但其在品牌创建中的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对战略思维来说,如:“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当所有人朝左,你朝右”;“做难而正确的事情;错位竞争”做难而正确的事情;“错位竞争”;“差异化”能力是战略的基础等。
蓝海战略指出,不仅是脱离激烈竞争的现有市场,而是探索未知的市场空间。其核心是通过差异化产品与服务创造新的价值,从而在市场中抢占先机。
定位策略则强调,无论是品类创新、品牌定位、产品定位或市场定位,最终都是在“相同”中找到“不同”,以占据消费者心智的空白,形成明确的差异化。
在市场细分策略中:关键在于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精准锁定目标市场,并占据有利位置,确保产品或服务与现有竞争者形成显著的“不同”。
从传播学和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独特的销售主张(USP)、差异化形象、超级符号以及视觉锤等,都是快速占领用户心智的核心利器。
颠覆式创新则通过从低端或边缘切入,为主流之外的人群提供更低价格的产品(拼多多);或找到某个边缘需求或亚文化打造10倍优于竞争对手的体验(如抖音和泡泡玛特)。
由此可见,无论哪种理论体系,差异化始终是其核心要素,如何强调这一点都不为过!
时至今日,“差异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产品类别模糊化,相同泛滥成灾,规模效益消失,内卷常态化。
物质饱和,消费过度满足,变化太快,年轻人愈发喜新厌旧。
科技使得抄袭和模仿更为简便迅速,“今日”的不同,“明天”会被轻易复制,甚至更好。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世界里,缺乏“差异化”,品牌将寸步难行。
与此同时,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新一代消费者关注的不再是产品而是意义;消费不仅有价值还有情绪;他们通过购买商品建立身份和关系;他们在社群中消费,这让他们感到安全,并拥有成就感;另外,越来越多品牌不参与传统竞争,而是专注于体验和注重社群......
这种背景下,传统“差异化”方法论有效吗?例如,定位策略(心智差异化)、市场细分(寻找空白)、颠覆式创新(低端或边缘)、超级符号(心智形象)等,是否能继续适应新时代新消费的需求?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的结论已显而易见,时代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差异化”的概念、规则和智慧。
二、重新定义“差异化”:3个新规则
差异化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来源于倾听、观察、吸收和尊重的精神状态。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承诺,一种要理解人们,让人们知道“是的,我们懂”的承诺。
——扬米·穆恩《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营销课》
根据扬米·穆恩教授在《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营销课》中的观点,未来品牌将具备三个显著的共同特征:
他们会提供一些很难寻找的东西:不一样的价值。除了产品本身,还可以是体验,归属感或者意义。
他们能够“坚守一个大创意”,也就是说,他们与其他品牌差的不只是一点点,而是差别很多。此时,差异化意味着坚持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意味着抛弃常规。
他们都“非常人性化”。换句话说,它们将是由对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极度敏感的人们创造出来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融入这个世界,融入你的用户,融入他们的生活和场景。
以此为启发,我们重新梳理“差异化”:
从产品差异化(品类创新),到价值差异化
以往,差异化一般通过提供不同产品&服务或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来实现。而所谓的品类创新,实际上也不过是概念的对标、再造与抢占,比如“新一代”、“第一”、“唯一”或“专家”等等。
可以说,过去的“差异化” 更多是基于产品思维和竞争思维。
那个时代,类别繁多、媒体权威、信息不对称、“不满不安不变”问题堆积如山。因此,只需大声宣称:“我是老大”,“我与众不同”,就能轻松建立起品牌认知并获得成功。
然而,正如已呈主流趋势的现象所示:即类别模糊,媒体碎片,信息透明。你所声称的“不同或第一”,很容易被巨量的信息淹没,而你所创造的独特性也很快会被其他什么东西替代。
更为重要的是,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他们的关注点已从单纯“物”的层面转向到“事”的层面:
所谓“物”,是指购买产品本身带来的价值;而“事”,则是想通过产品或服务获得新的体验、情绪,或是能够赋予人生意义的那些事情。
同时,用户和品牌的关系迈向下一个阶段:参与和共创。即新人类不仅拒绝权威,更期待对他们喜爱的品牌拥有一定的控制权;他们不再是被动看着广告消费产品,而是加入进来成为品牌的一部分;他们希望自己有权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也愿意卷起袖子来帮忙。
因此,如果要逃离或远离产品竞争,提供一个“差别很大”、“非常人性”且很难复制的差异化,我们必须转换思维:从产品(物)的差异化,转向体验(事)的差异化,即价值的差异化。
换句话说,即便产品上高度同质化,若能提供不一样的“价值”,如卓越的体验、渴望的情绪、特殊的情感、独特的身份认同或“有意义”,我们就能实现真正的差异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摸索着建立新的“关系”——透过“物”看到用户追求的“事”,预测其行为,并推测他们未来希望获得的体验。同时,帮助那些支持我们成功的用户成长、进步,变得更好。
新规则1:差异化的目标:为用户提供独特“价值”。
从品类创新来看,品类市场呈现出“又高又窄”的趋势。除了那些资本加持肆意扩张的头部品牌,大多数品牌都会陷于难以幸存的“红海”。相对而言,那些聚焦提供特定“价值”,将自己定位为某些特定人群带来“意义”的品牌,反而在市场中焕发出无限生机。
从品牌的视角来看,你无需每天都在想创造什么新功能或新概念,而应琢磨能为你的用户创造什么独特的新体验和新价值。
从“站在用户的角度”出发,关键在于你的产品能不能承载他们的态度表达,或是实现他们的情绪代理,只有源源不断地提供这样的新价值,才有可能让新一代消费者选择你。
另一个重要的视角是,“设计”和“技术”在差异化中常常是主要方法,这两者的共同弱点是“很容易被复制”。面对模仿和复制这个冲击,提供独特的“体验”、“情感”和“意义”则难以被超越。
这也正是“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被“生活可以更美”的美的和“参与感”的小米按在地上反复摩擦的原因。
所以说,独特价值才是构建稳固“差异化”的真正目标。
从细分市场(选择赛道)到定义场景化体验
“细分”是针对现有市场一种简单有效的竞争策略。
当面对一个庞大市场时,传统营销的第一步通常是市场细分,然后通过洞察目标人群的需求,找到痛点或潜在需求,进而提供不同的产品和卖点,分而治之,渐次征服。
例如,钟睒睒“不建议长期喝”的绿瓶水。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热衷于谈论“赛道”,仿佛只要找对了赛道,自己就能成为风口上那头“猪”。例如库迪咖啡和幸运咖。
看似都没有错。但在面对一个暂时尚未存在市场和瞬息万变的用户需求,加之移动互联的碎片化特征,这种单一的玩法终究难以持久和可持续。
尤其是在数字时代,消费机制和生活意义都是基于“场景”这一核心规则进行构建。例如:
我们用“季”和“2.0”为计量单位,等待美剧的更新和新产品的发布;用“屏”为阅读单位和信息接触习惯。这些都是“场景”给予我们的全新体验。
我们正在从一个静态的“名词”世界前往一个流动的“动词”世界。所有有形的产品,都会变成无形的“动词”,会变成服务、流程和场景。例如,汽车变成运输服务,鞋子成为塑造双脚的流程。
我们的“连接”通过场景表达。选择何种场景,便决定了什么样的连接方式,构建什么样的社群,最终成就什么独特的亚文化。
我们从追求“物”的差异化,正转向一件件“事”的差异化:体验、情绪、情感、意义等,它们都是在碎片化场景中孕育而生的产物。
同时,场景化的消费体验也并非单一,而是一系列无缝、高度关联的事件和新消费旅程的结合:从接触、场所、购物、购买、服务、支持到点评、分享、互动和社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验生态。
以音乐/电台/播客为例,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场景中总会期待拥有不同视听体验。
试想,当你上下班堵车时,或许会选择蔚来/极氪播客缓解烦躁,或者是得到/混沌APP学点东西打发时间;而在户外自驾游时,喜马拉雅的旅行故事或AI智能对话更能增添旅途的乐趣。
当你登山或骑车时,动感的音乐能够激励你坚持向前,此时网易云音乐或QQ音乐便成为理想的伙伴;在高铁上或飞机上,B站和抖音则能带来更丰富多样的视听娱乐,让行程更加愉悦。
不同的场景激发出各异的需求,促使我们选择最合适的平台来获取最完美的体验。这些“体验”与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地交织在一起,成为每个时刻、每个场景中不可或缺的陪伴。
品牌猿摄于ACT(去过的请击掌!)
这一切对我们品牌人意味着什么?每一个时空都是一个场景,每一次互动都是一个体验,都是产品本身,“营销”从告诉你这一切变成了这件事本身。
更深入地思考,场景的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拥有场景便意味着拥有了消费者时间,也就定义我们的品牌人格,定义了我们的付费规则和生活方式。若没有场景,就没有社交状态更新,没有数字化内容分享,亦无法与用户建立连接,真正“在一起”。
在这样的变革中,细分市场和人群画像是否仍有意义?你为传统“差异化”付出的努力是否依旧有效?
这便引出了差异化的第二个新规则:新时代里,我们必须专注于用户在当前场景下所期望的体验,即“场景化体验”。
新规则2:差异化的入口:场景化体验。
毋庸置疑,新的体验总是伴随着新场景的涌现而诞生,而新的需求则源于对这些新场景的深刻洞察,进而推动新的生活方式和流行趋势的形成。未来,能够创造高毛利的产品,将是在新场景中蓬勃发展的红利期中孕育而出。
因此,以场景化思维定义“场景化体验”,会成为差异化的全新入口,也是新一轮价值探索的关键路径。
从人群分化到聚集同类
在当今“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中,“个性化”和“人性化”已成为愈发迫切的新需求。每一个用户都想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每一个选择,每一件购买的产品,都是他们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时,仅仅知道“用户是谁”远远不够,还需要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
这又是一个很容易形成圈子的时代。我们迫不及待地以“群”“抱团取暖”,也以“群”分化组合新的信任关系;“群”不仅是拥有共同兴趣共同信息的“群落”,更是一起彼此相连有共同理念的“部落”。
这个时候,最好的问题不是“市场有多大”,而是“你和谁并肩战斗”!
因此,差异化策略的核心应当是“倍增”,而不是分化。
新规则3:差异化策略的核心:聚集同类,赢得热爱。
那么,如何做呢?关键不是找到细分的目标人群,而是找到最忠实的拥护者。从这些支持者开始,然后逐步扩大他们的规模。
我们甚至可以说,“差异化”的同义词是聚焦同类。什么是同类?“我的话讲完,谁赞成谁反对?”
这正是乔布斯和苹果一直秉持的理念:要么支持我们,要么反对我们。
我们要学着用不同的方式思考,给那些从一开始就支持我们产品的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因为经常有人说他们是疯子,但是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
——乔布斯
三、“差异化思维”的三个层次:与众不同、不同凡响和独一无二
A和A+即使存在差异,在顾客眼中依然是同一个A。只有不断打破“前定和谐”,拥有把A改头换面成B或者C的决心,才能让顾客保持新鲜感。
——铃木敏文
传统的差异化策略和方法,如功能、外观、设计、细分、分化、品类、定位等,正走向螺旋式死亡。死亡螺旋的根本原因是这三个因素叠加:①物质充分满足;②人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③品类模糊化。
好消息是,一旦我们将创造不同“价值”为目标,以“场景化体验”为入口,并围绕“聚集同类”这一核心,差异化的力量将引领我们重新踏上品牌建设的快速通道。
新“差异化思维”有三个层次,这将成为我们成功的关键指南。
层次1:“与众不同”,我们会期望与之建立联系
有熟悉感,就会有变化;有相似,就会有不同;有稳定,就会有变革;有一致,就会有相反。更进一步说,“没有印象”就等于知觉缺失,“熟悉感”就不会有太多乐趣,“相同”就是不用做任何思考,“一致”则是“刻板”或“不用心”的同义词。
换句话说,“与众不同”象征着变化,代表着吸引力、引发关注和能够激发渴望。
首先,无论“差异化”如何“演变”,必然始于“颜值”。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独特且统一的视觉(色彩/风格/IP)是实现与众不同的基石。这一点可以从《视觉锤》和《超级符号就是超级识别》上学到。
其次,重新理解产品的“不同”。正如前文反复强调,这里“不同”并非仅限于功能、颜色、外观或概念、品类、定位的差异,而是提供情感情绪的“不同”,比如喜悦、惊喜、归属、自信、松弛、参与感等等,这些才是打动用户的真正关键。
此外,“不同”还需要系统性和互动性。唯有系统化和持续的用户互动,品牌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依赖一个口号、一则广告、一套VI或统一终端妄图抢占用户心智的时代早已过去。
以蜜雪冰城为例,它的“出圈”源于与用户之间频繁而深入的互动,而非单纯的性价比和终端视觉。
最后,“与众不同”需要大胆、创新、惊喜和清晰。通过替换测试来确保“清晰和独特”是实现真正差异化的关键。
在这个“与众不同”的旅程中,用户会期望与品牌建立进一步的联系。
层次2:“不同凡响”,我们就会喜欢它
深度差异化,需要我们像乔布斯那样进行思考:不再是盲目地满足用户需求,而是将科技与人文融合,超越用户期望,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不同”。
“不同凡响”的根源是“人文和科学”上的观念高地——逻辑推理和灵感闪现的强大结合——新美学在每一个细节中总是令人愉悦!
当然,要让“不同凡响”产生巨大的魅力,还必须与“不同的用户”建立态度和价值观的共鸣或共振。
必须强调的是,这种“不同凡响”,还需要借助于内容刷新机制和深度的用户关系(社群)加持。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昙花一现的命运,让品牌始终保持生命力。
在“不同凡响”的体验中,我们就会慢慢地喜欢上它。
层次3:“独一无二”,唯有如此,我们才会爱上它
“独一无二”已经跳出了差异化的范畴,它关注的是品牌唯一性,涉及灵魂和战略。
苹果所有的战略都可以概括为我们的使命,为用户提供举足轻重,有信服力的,且只有苹果才能提供的价值。
——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时PPT的第一句话
我们必须发现微软的灵魂,及我们独一无二的核心,我们必须拥抱只有微软才能带给这个世界的不同。
——2004年纳德拉成为微软第三任CEO后第一次演讲
聚焦和孤独是“独一无二”的真正考验。
其一,在这里,“独一无二”可以体现在初心、梦想、理念和文化上,也可以是产品、空间、服务、体验、服务等任何东西。关键在于将这种唯一性做到极致,让用户不仅注意它选择它,更愿意分享它传播它。
其二,危险往往不在于过度聚焦,而在于聚焦不足。一个没有聚焦的品牌包括太广,以至于它不代表任何东西。相比之下,“独一无二”的品牌确切地知道自己是什么,想要什么,为什么“独一无二”,以及人们为什么想要它。
其三,“独一无二”还是一个苛刻的“情人”,它要求忠诚、勇气和决心。
比如Patagonia巴塔哥尼亚、无印良品、茑屋书店、露露乐檬(早期)和胖东来这些品牌。
在营销领域,“差异化”意味着一切。然而,过去十年间,差异化被诸如定位理论、超级符号、风口和赛道这些营销和资本所包围。尽管个别成功案例令人瞩目,但也使我们在追求差异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以至于我们都忘了什么是真正的“差异”。
肯定是这样的。否则为何仍有人认为更多的广告等于更强的品牌力?为什么有部分企业执着于追求更高、更好或更便宜?又为什么还有人把击败竞争对手视为成功的标志?特别是,为什么我们天天喊打喊杀地“内卷”呢?
在此,我们不妨向华为和任正非的“创新”、小米和雷军的“参与感”、阿那亚和马寅的“社群”、胖东来和于东来的“真诚”致敬。他们为真正的差异化思维争取到了应有的地位和认可。
到了这一步,“差异化”不再是营销手段、情怀和口号,不是价值观和意义,而是你的核心能力,甚至是商业的根基所在。
让我们再次回顾乔布斯那段著名的演讲:对我而言,市场营销的核心是输出品牌价值观。
最伟大的营销案例是——耐克。请记住,耐克卖的是商品,是鞋。然而,当你想起耐克,你会觉得它与其它公司有所不同。那么,耐克究竟在宣传什么?是尊重伟大的运动员和体育精神,这就是耐克,它所代表的,也是他存在的基石。
我们同样如此,我的用户想知道:“苹果是什么?立场如何?”所以,苹果要做的不只是帮助人类完成工作的机器——尽管已尽善尽美——但远不止这点,核心在于——相信富有激情的人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希望找到一种沟通方式,表达为苹果拥有的一切而感动,尊敬那些改变世界的人,这就是苹果要做的事。
——乔布斯
四、如何差异化?新兴品牌差异化三步走
扬米·穆恩教授在《哈佛最受欢迎营销课:如何打造脱颖而出的品牌》中给出了3种差异化战略。
“逆向差异化”战略:通过减少服务项目、专属服务,做到极致不同。如Google极简页面;宜家用户自己组装产品;Costco只为会员服务。
“超越行业差异化”战略:彻底忽视既有的类别定义,把用户从习惯性的消费节奏中拉出来。特斯拉消灭4S店,三顿半和永璞以冻干和浓缩液跳出了速溶。
“敌对差异化”战略:摒弃传统的定位和卖点营销,专注于热爱你的用户。苹果挑战传统;Patagonia坚守环保;无印良品忠诚简约。
另外,铃木敏文的“在便利和优质之间寻找空白”:将某个维度做到极致,再加入另一个元素,创造出新的组合,产生全新价值。如奥乐齐和盒马鲜生。
事实上,差异化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认真想想,逆向、反叛和价值创新的途径有多少,差异化的方法就有多种。
那么,对于新兴品牌和创业者而言,是否存在一种低成本启动的差异化策略呢?
今天,品牌猿提供一个简洁的三步走方法:
第一步“起点”:你拥有什么样的“唯一”?
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唯一”,也就是独一无二的“东西”?
请完成以下句子:我们的品牌是“唯一” 的▁▁▁▁,提供(▁▁▁▁)。
第一个空白处写上“专属人群和品类名”,第二个空白处描述提供的“独特体验”。
以咖啡为例:
我的品牌是唯一大学连锁咖啡,提供(安静的学习氛围)。
我的品牌是唯一对青海湖有益的咖啡,提供(助力保护青海湖的行动)。
我的品牌是唯一对妈妈友好的咖啡,提供(妈妈的社群)。
我的品牌是唯一的用柚子皮做的咖啡,提供(有益健康)。
如果描述不能简短清晰,并用上“唯一”这个词,那么就说明你尚未找到真正独特的东西。那么,请回去重新开始吧。
第二步“重新定义”:为用户提供或创造了什么“独特价值”?
第一步的“唯一”,仍然停留在“产品思维”或“竞争思维”层面。
第二步则需要转变为“站在用户立场上思考”的用户思维,即你创造的体验为用户带来什么样的“独特价值”:如惊喜和松弛感、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参与感、成长和进步等等。
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独特”方法——“重新定义”!
因为事物的定义并不是固定的,也未必只有一个,而是可以无数次重新解读和定义。
乔布斯是“重新定义”的大师:他将手机重新定义为“装进口袋里随身携带的电脑”;将MP3重新定义为“随时随地下载喜欢的音乐的设备”。
柳井正通过“重新定义”缔造了优衣库。他将传统的、充满推销氛围的服装店,重新定义为“让顾客通过自助式服务像买周刊杂志一样轻松购买低价休闲服装”。
铃木敏文的“重新定义”同样令人惊叹!他通过重新定义“便利”持续创造新价值:24小时便利→贴近生活便利→生活据点和支援基地→生活解决方案;通过把性价比的Seven Cafe重新定义为“想把享受咖啡的日常时光变得更有质量”,让其成为年销售10亿杯,日本最大的连锁咖啡。
假如你能够站在用户立场,赋予事物“重新定义”:重新定义用途,重新思考前途,重新审视存在的理由,重新定义意义等等,就能够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新价值,从不同凡响到独一无二,这才算真正找到“差异化”。
第三步:创造“极致满足感”
找到了“唯一”,重新定义出“独特价值”,接下来就是实现“极致满足感”。
所谓“极致满足感”,就是以独特体验让“一部分人”获得“极致满足”。
简单来说就是,与其让100 个人觉得“可买可不买”,不如让 10 个人感到“非它不可,没有就不行”,让他们体验到那种深深的满足。
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创造“极致满足感”:
方法1:从“体验的个性化”到“个性化地提供体验”。这需要遵循五个原则:真诚同理、连续性、一致性、标签化、一对一。例如:露露乐檬的瑜伽裤、瑜伽社群和super girls。
方法2:有参与感和共创感的超级用户。不仅是让用户做与此前不同的事情,而是邀请他们成为不同的人,帮助他们成为想要成为的人。例如:爱彼迎的“体验达人”项目。
方法3:部落化社群,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在每一次使用中,感受到独特的关怀和认同。例如:小米米粉群和阿那亚的社群。
以上这些方法都能使你通过聚焦和控制一个小众市场,并随着时间推移使之发展壮大,或与它一起发展,进而从小变大,倍增拓展,渐次征服。
五、“差异化”的5个提醒
在人人都知道、都喊着要“差异化”的背景下,奇怪的是,产品、服务和体验之间的“差异化”却越来越少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这就是本文最后一部分:“差异化”的5个提醒。
提醒1:对你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东西,对其他人未必如此
因为你是紧密关注你的产品,定义你的品牌,而其他人是从遥远的周围看它。
提醒2:不能用现有的标准去“捏造”差异化
有一部分品牌仅仅通过对标竞争对手来制定差异化策略,还有一些品牌会依据市场调研来实现所谓的差异化。这些都是不动脑子或者不负责任的差异化。
你很难想象,市场调研能预测人们会爱上某款饮料;也很难想象,你和对手反着说就能赢得不喜欢对手的用户认同。
我们所说的差异,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标准——我们坚信和创造的标准。
提醒3:为“差异化”而差异化
确定差异化的最好方法是去寻找它。很难预先将差异化概念化,但辨识差别却很简单。如果某个事物在本质上与众不同,自然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提醒4:参与竞争和研究对手,为了区分和启发
此外,“独一无二”的品牌也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但这通常是战术性的,借着“比较”实现“区分”。比如小米手机早期追着苹果手机,瑞幸咖啡起步时对标星巴克。
还有贝佐斯那句话,“亚马逊的活力来自打动用户的渴望,而非击败对手的狂热。 我们也会关注对手,只是从他们身上受到启发。”
提醒5:你要平庸到什么程度才能让所有人喜欢你
最后,品牌猿希望你将以上关于“差异化”的认知、思维和方法视为一种观念启发,而非必须遵循的规则。
聚焦和孤独的“独一无二”,真正的“差异化”,你准备好了吗?
六、复盘和小结
1. 为什么时至今日,“差异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产品类别模糊化,相同泛滥成灾,规模效益消失,内卷常态化。
物质饱和,消费过度满足,变化太快,年轻人愈发喜新厌旧。
科技使得抄袭和模仿更为简便迅速,“今日”的不同,“明天”会被轻易复制,甚至更好。
2. “差异化”的3个新规则:
新规则1,差异化的目标:为用户提供独特“价值”。
新规则2,差异化的入口:场景化体验。
新规则3,差异化策略的核心:聚集同类,赢得热爱。
3. “差异化思维”的三个层次:
层次1,“与众不同”的感官——我们会期望与之建立联系!
层次2,“不同凡响”的超越期望——我们就会喜欢它!
层次3,“独一无二”的灵魂——唯有如此,我们才会爱上它!
4. 如何差异化?新兴品牌差异化三步走:
第一步,起点:你拥有什么样的“唯一”?
第二步,重新定义:为用户提供或创造了什么“独特价值”?
第三步,创造“极致满足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牌猿创,作者:品牌猿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