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蜂鸟,作者:赫西,编辑:李固,题图来源:AI生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蜂鸟,作者:赫西,编辑:李固,题图来源:AI生成
在2025年考研期间,我们整理了关于雕塑专业就业的故事,他们中无人能继续“艺术家”的梦想,有人甚至做起了码农。
相比于“雕塑专业”的特殊性,我们更希望能通过这些“艺术生”就业的故事,给应届或准备报考的同学们一些参考。
因为每一个怀揣过梦想后的选择,都有一份属于这个时代的无奈与智慧。
“在老师眼里,毕业后去培训机构,就是沦落了”
@林悦溪,河北某美院,培训机构美术老师
我的雕塑启蒙要追溯到小时候。当时有两个中央美院的学生租了我家房子做工作室,还办了个艺术培训班。在那儿,我第一次接触到陶艺。上高中那会,家人觉得应试教育太辛苦,比起成绩,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于是就让我去学艺术,他们觉得会轻松一点。也许是小时候的启蒙,艺考时我选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这些纯艺专业,最后顺利考上美院。
雕塑专业要读五年。第一年没有细分方向,大家都在学画画,因为要想做好3D的东西,首先要修炼平面的功力,打好基础。我从第二年开始接触做雕塑,任何大小、材质的雕塑都学过。做雕塑很辛苦,就算是相对轻松的泥雕,也是一项体力活。你需要找真人模特,帮模特搬转台,一个转台有好几百斤。很多时候你也喊不到人帮忙,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活要做。一个雕塑做出来,通常需要石膏翻模。石膏比一大袋面粉还要重,有时真的搬不动。
我印象最深的课是制作与人等高的雕塑,当时我把1.8米的人体架子搭起来,用一个月时间将架子变成一座雕塑,那瞬间非常震撼。那种感觉很奇妙,好像我是人世间的造物者,万物都可以从我的手里诞生。
雕塑专业的生活挺丰富的。每年9月开学,我们会有一趟采风之旅。老师将全国划分成东北线、西北线、西南线、东南线等,然后我们从学校出发,花一个月时间,开着大巴一路去考察寺庙和古迹建筑,现场写生。
我们始终是小班教学,一个老师带三个学生,很像古时候的师傅带徒弟那样。我的老师专攻传统佛像。也因为跟老师做过佛像,现在我去寺庙瞻仰那些大佛,心里会多一丝敬意。在学校五年,课业压力不算很大,但老师经常对我们说,雕塑的学习非常复杂、漫长,兢兢业业念五年,可能也仅仅接触到皮毛。
说实话,刚上大学时我想过以后要做一名艺术家。学艺术的人谁不憧憬过呢?但真正读一段时间后,我就意识到,艺术家是凤毛麟角的存在。而我沮丧地发现,自己在雕塑上并没有天赋。
大二刚开始有门课,让我们临摹一个大卫的头像。据说大卫拥有世上最完美的脸。教授试图通过这项作业,看看我们的天赋如何。我用尽所有方法完成了雕塑,自我感觉还挺好的。等到评改时教授走过来,拿起一把特别大的雕塑刀,在我的作品上刷刷两下,整件作品的气质立刻变了,特别灵动。教授的年纪很大,早年在日本留学,在他看来,我们班20人,有19人没有天赋。
我不服气,凭什么由你来决定我呢?在艺考时我赢了许多人才坐在这间教室,我理应是优秀的。从教授说完那句话之后,大概连续半年我发奋用功,每天早上5点多到工作室做雕塑,过了晚上12点才回宿舍。我的成绩一直在进步,但无论怎样努力,最多只能挤进前五,永远够不着前三。我非常挫败。
有天赋的同学,就是想藏也藏不住。他做的雕塑,就是有生命力的。而我的东西,充其量是精致的死板。后来那个同学去考西安美院的研究生,是全国第一名。
像我这样平庸的人,很早就放弃了深造的念头。与其他专业不同,大学五年我们没有任何实习经历,光是在工作室埋头学雕塑,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吧。后来临近毕业,我也没有把找工作当回事。
求职季我错过了许多机会。我很自卑,总觉得作品比不上别人。那时学院有一些校企合作的招聘机会,我连简历都没投出去,直到这些招聘结束,我长舒一口气。
考公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我没办法,就把考公当作缓解压力的出口。雕塑专业很受限,只能报那些“三不限”岗位。我准备了一年半,读得很认真,笔试考到第四名,但只有前三名才能进面试。我还硬着头皮考研,报的是一所985的国画专业。他们招六个人,而我是第九名。查成绩那天我和同学在外面吃饭,她抓着我的手,发现我一直在发抖。
我试过找跟雕塑相关的工作。山西有许多雕塑厂,承接大型景区或者寺庙佛像建筑。他们做的雕塑,最小的也跟人一般高,大多需要2~3年时间才能完成。我去投简历、面试,才发现这些雕塑厂几乎不招女生,因为雕塑厂工作强度很大,有项目的时候没日没夜在赶工,他们觉得女生会吃不消。我当时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与他们的需求不符——他们需要的是熟练的工匠,不需要学校培养的艺术家。
这些失败让我很灰心,一度觉得雕塑专业没有任何出路。那会我已经毕业两年了。虽然家人不曾给我压力,但我很难受,不可能一直在家躺着。走投无路之下,也是年龄到了,我最终说服自己去培训机构当老师。
学雕塑的人,走教培这条路非常顺利,任何一家机构的校长都很欢迎我们,因为我们有非常扎实的造型基础。于是我很轻松地找到了工作,机构就在家附近,每周只用上两天半的课。在教培上班,对我来说有点像降维打击,而且我得到了许多正反馈,我逐渐发现自己变得更自信了。
人最终都要跟自己和解。我有许多同学很排斥当教培老师,因为这个工作带一些销售性质,需要跟家长沟通,吸引学生过来上课。他们有所谓的艺术家人格。
可能因为我父母都是生意人,我并不排斥销售。以前我只是自视清高,不愿意走这条路,但现在我想通了。可能我曾经是艺术家的苗子,但最后没能成为艺术家,这很正常。为了生活,我需要有一份工作。
唯一让我有些伤感的是,我不敢面对我在大学的老师们。他们非常优秀,倾尽全力,按艺术家的标准去培养我们。我们周末都会去老师家吃饭,关系像师徒一样亲近。在他们眼里,学生毕业后去当教培老师,就是沦落了。因此现在我都不太敢跟老师联系,就怕他们问我最近在干嘛。
我不会放弃雕塑,有天还是想回到跟雕塑有关的工作上。我想对老师们有一个交代,让他们看到,当初你在那么多人里选择了我,我没有浪费你的这份心血。
“我还带着一整套工具,有机会要把雕塑捡起来”
@苏诗涵,天津某美院,公司职员
学雕塑的原因很简单。我高中学画画的时候严重偏科,色彩这门课就是学不好。比如同样是一个黄色物体。那些色感比较好、对颜色比较敏锐的人,黄色在他们眼里分为好多层次,可能有白色、蓝色、灰色、紫色,他们能用许多颜色来呈现这个物体。但我可能思维比较简单,对颜色很钝感,往往只能画出一个层次。这种钝感是无法靠努力克服的,这令我很挫败。因此上大学后我就不想画画了。
当时摆在面前的选择,要么是设计专业,要么是雕塑专业。我小时候比较喜欢做手工,于是就去了雕塑班。
给我冲击最大的是石雕制作。课时很短,大概不到四周,却是我上得最痛苦的一门课。我觉得石雕是最贴近古人的一门手艺。学校的条件比较差,我们做石雕跟古人没差别,用的是锤子和楔子。纯手工的制作过程很漫长,你敲了两三小时,可能石头的形状一点变化都没有,你只能坚持下去,不停地敲击。
我的结课作业是用一块红色的石头做儿童的头像。当时因为各种原因耽搁不少时间,最后很匆忙,我记得我跟同学一块赶工。那个教室噪音非常大,有锤打声,也有电动工具开动的声音,我们面对面坐着,交流都要打手语。空气里全是厚厚的粉尘,我的头发都被石头粉末染红了,工作服洗了五遍,洗涤的水还是红色的。
因为亲身体会过做石雕的艰辛,后来我去参观博物馆,或者去看雕塑展,会对那些石雕作品肃然起敬,真的不容易。
我最喜欢陶艺,因为其他材质(像金属、木雕、石雕),都是在原始材料上做减法,一点点去掉,打造出想要的形状,它是不可逆的过程,而泥塑容错度比较高,哪怕做错了一步也能补救。泥塑的成本也比较低,可以做许多写实的东西。
做陶瓷很关键的一环是烧窑。我们学校用的是燃气窑,烧一次不便宜,因此每次都要装满了才开工,不能只烧你的东西,有时挺耽误时间的。而且每个人需要的温度不一样,有人想烧1100多度,有人需要1250度。最麻烦的是,在窑里各种意外都会发生,如果有人的陶瓷在窑里炸了,可能会误伤到你的东西。后来为了做毕业作品,我特意花四千块买了一个烧制泥塑的小窑,大概跟洗衣机差不多大。
我很看重这个毕业作品,非常想把它做好。我先用树脂做了一个原模,只需3D打印出来,然后送到景德镇,想做一套模具,这样就可以注浆,去烧我的陶瓷。没想到在打印环节,我找的厂家就出问题了,每个零件都出现形变。我只好徒手修改。好不容易送到景德镇,又赶上那边的雨季,由于缺少阳光,模具一直晒不干。我没时间等待,跟老师商量之后,只能勉强在那套打印件上注浆、烧制。最后的效果让人很不满意。
我觉得我的大学就是这样充满了各种遗憾,最后潦草结束。以后如果有机会,我肯定要把毕业作品重新做一遍。因此我一直随身携带着一整套陶艺工具,包括那个小窑。
我们这一届学生,其实挺惨的,许多专业课都在疫情期间,哪怕后来疫情缓解了,可以回学校上课,但也不允许多人聚集。像雕塑这种需要场地的课,上网课就非常荒谬。
除了上课,我出去做过一阵子兼职,主要是在培训机构当代课老师。这段经历的好处就是,帮助我提早知道我不爱做这种工作。
在机构中,上课是你日常工作中最简单的一小部分,更多时候你需要和学生家长打交道,维护关系,期待他们不停续课。本质上,这就是一个销售岗位。我处理不好这些人际关系。我性格太直了,别人可能话里有话,但我听不出来。我也藏不住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我干得很痛苦。
后来碰上疫情,那家机构效益不好,就开始拖欠我们老师的工资,拖了好几个月,我就跑了。我安慰自己,打工一场,体验成年人的社会。实际上,在学校时我很少考虑就业。
直到毕业前的秋招,我仿佛突然从一场梦里被生生拽出来。我爸妈给了我非常大的压力。他们特别希望我去国企上班,我妈还给我报了一个求职班。我一眼就觉得是骗子,那老师反复强调选择大于努力,说白了就是让我们疯狂投简历,几百几千份地投。我爸妈想得很天真,只要有张大学的学历,总能找到企业,什么都不会也没事,进了公司再学就好。他们的思想停留在他们那个年代。
为了督促我,他们要求我每周必须投五个简历,然后截图发给他们。他们不清楚现在投简历,不是简单发个PDF过去就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网页,有不同的要求,甚至还要填写家庭背景,非常复杂。这些流程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很消耗人。不出意外,最后都石沉大海,没有任何音讯。
求职的时候,我先是发现自己的专业跟市面上的工作不对口,然后意识到自己既没有实习经历,也没有过硬的作品集。在很失落的时候,我去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场校园招聘会,当时没抱任何希望,路过一家动画公司的摊位时,有个小姐姐叫住我,问要不要了解一下。我说我不是学动画的。她知道我是雕塑专业后,给我推荐了他们公司的人形师岗位(简单来说,就是给角色做造型)。她的热情让我不好意思拒绝,便留下了自己的简历和作品集。
大约一周后,我快把这家公司忘记了,有天突然接到他们的电话,是来和我约视频面试的时间。我说今天下午就可以。对方愣了一下,应该是没想到我这么急。面试前我特别紧张,上网查了许多面试教程,正式开始后,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好在面试官很友善,提问也很实在。这次求职顺利得让我有点恍惚,面试当天就让我跟公司人力谈薪资,随后就给我发正式的offer。
这份工作跟雕塑没太相关。我上班就在做人偶的流水线上,它由无数个零件组成,每个同事负责人偶身体的一部分,我主要做武器的涂装,完了就交给下一个人。色彩以前是我的弱项,不过用来做涂装已经绰绰有余。我在工作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现在我也很少内耗,比在学校的时候自信许多。
在学校的时候,我见到一些很有天赋的同学,但我没有天赋,为此很困扰,感觉活得很拧巴。当初选择雕塑专业,是因为我画画不好,学雕塑后发现我做雕塑也很慢、很差。我学什么都很一般,没有当艺术家的潜力。我知道终有一天要面对现实,但我也花了很久很久才能接受这个事实。现在只能说是有个手艺,有个谋生的活,保证自己不会饿死。
我的同学在毕业之后,要么是改行,要么是回家等着继承家产(毫不夸张,他们的家境像小说里写的那种豪门)。有一个人的经历挺曲折的。他一心想要当艺术家,准备去意大利留学,连语言都考完了,正要出发却碰上了疫情,出不了国。他只好在国内一边学语言,一边等着。好不容易熬过疫情,可以出国了,他家破产了。
尽管没去成意大利,他还在坚持做雕塑。前段时间他拿到了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奖项,对学生来说真的很不容易。
“自从做了码农,已经很多年没跟人聊起雕塑”
@顾泽宇,天津某美院,程序员
我现在在日本IT行业做程序员,但时间倒退十几年,我在国内学雕塑,是个实打实的艺术生。这个转变很惊讶吧?
2010年我通过艺考上大学,第一年还没分专业,各种方向的课都会接触。选择雕塑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在那么多门课里,雕塑对绘画水平的要求是最高的。换句话说,能学雕塑的人,默认都是画画最好的,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那时我年纪尚小,就很在乎这种虚名,根本没考虑过未来的职业规划。
我们那会在学校里什么都学,泥塑、木雕、石雕、陶瓷,这些课程让我对雕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真的不热爱雕塑,甚至有时觉得它不适合我。我是个很有主见的人,我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有自己的标准,一样东西只要我自己喜欢,其他人说什么都无所谓。事实上,艺术作品的好坏很难界定,更多依赖于个人的感受。但这种想法,也导致我有些不求上进,在大学时花了很多时间在玩游戏上。
快毕业时,老师就暗示我们雕塑工作不好找,当时也看到一些苗头,比如对口的工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那几年社会风气是创业,好像所有人都创业去了。不过我有种盲目自信,以为有一本学历在手上,怎么着都会有班上,因此我没太正经求职,想着先折腾两年再说。
我很喜欢摄影,跑去石家庄的一家影楼打工,但很快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容易,当爱好变成工作,好像就不可避免地变味了,我甚至开始厌恶拍照,感觉自己跟在工厂里打螺丝没区别。于是我就辞职了。我去河南开了家烧烤店,至今还记得河南的夏天,外面天气特别热,但店里厨房还要更热,我经常跟旁边的人说,你帮我看着点,我出去凉快凉快。开店很辛苦,但生意不好,因为当地人没有吃烧烤的习惯。
就这样,晃晃荡荡,我都毕业好几年了,每一次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但都离我的期望有些距离。你问我为什么没考虑做雕塑,很简单,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天赋不够,当不了艺术家。去雕塑厂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我这种从学校出来的“学院派”,卷不过那些浸泡在厂里多年的工匠。
后来我意识到,一直浑浑噩噩下去不行,如果想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做出一些重大的改变。
于是我决定出国,在一个新的国家重启我的人生。之所以选日本,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不太远,生活习惯比较接近,而且我相信那里有更多的机会等待着我。我先去日本的语言学校读了一段时间,在学日语的过程中,我对日本社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认知,就是在那儿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并不难,我感觉只要有手有脚就行,即使是在便利店打工,也能养活自己。
有一天,可能是太无聊了,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淘宝上发现了一门编程课,只要53块钱。我心想这不贵啊,买来看看。没想到这门课程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门线上课程,它总共有300G,大概学了100多G之后,我就基本弄清楚了写代码是怎么一回事,算是掌握了基础的技能。在当年日本IT业,这些知识技能已经足够让我找到一份写代码的工作。面试了几家公司后,我更加坚定地认为,IT行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它更像是一个流水线作业,不需要有多么高深、复杂的功底。
也可能是我幸运地赶上了日本就业相对宽松的大环境,许多公司招聘程序员设置的门槛并不高,夸张地说,只要28岁以下,身体健康的,会写代码,就行了。我那会27岁,但很胖,出国前我的体重差不多有250斤。在日本上班一年,我减掉了100斤左右。听起来难以置信,我发现只要生活作息规律,饮食健康,没有太大压力,减肥效果就会好。那一年我每天骑自行车去上班,10多公里,一趟要骑40多分钟,就这样把体重控制下来了。
做码农让我生平第一次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生活也逐渐走上正轨。在日本公司写代码,工作环境相对轻松,没有太多的竞争压力。说实话,我每天真正投入工作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在这段时间内我集中注意力,通常就能有效率地完成当天的任务。在周末和假期,我跟朋友们聚餐,参加兴趣小组,和日本人或外国人聊聊天,一天就过去了。这些活动让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更加了解这个国家。
这几年在公司,我会碰到比较卷的同事,可能主动接手许多项目,不停地加班加点干活。但卷与不卷,取决于你自己的内心。我不喜欢跟人卷,也不喜欢那种激烈的竞争氛围,所以我很少加班。不过有时事情忙完了,看到其他人还没下班,我也会选择留在办公室摸鱼,毕竟这也是人情世故嘛。
要是你没来找我,我已经很多年没跟人聊起雕塑了。回过头想,学雕塑给我留下了什么,从功利的视角去看,它可能没留下什么,甚至找工作时也派不上用场;但我也从雕塑专业获得了很多人没有体验过的快乐。
这种快乐很难具体描述。就好比是学过书法的人,能比普通人更清楚怎样欣赏王羲之,并且知道王羲之写的帖子到底好在哪里,然后享受这种天才之作带来的满足感。现在我如果看到一座雕塑,它真漂亮,让我特别舒服、心满意足,我就不后悔自己当初选了雕塑专业。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