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企没有35岁危机
2024-12-25 12:05

为什么外企没有35岁危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B老人家,作者:王戴明,头图来自:AI生成


我在Oracle 公司呆了很多年,身边不少40 岁以上的同事。


如果不是公司撤离,他们大概率还在 Oracle 做着工程师的工作,压根不会有什么 35 岁危机。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一位 50 多岁的同事,2000 年以前就开始做 ERP 实施,进了 Oracle 以后,就打算在Oracle 退休了。


还有一位同事,当时已经在Oracle 呆了十几年。因为薪酬和福利都还不错,也打算在 Oracle 呆到退休。


这两位同事都是一线工程师,算是Oracle员工当时比较典型的一个状态。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职位都这么“岁月静好”,销售线同事的压力还是很大的,经常被老板“逼单”,但是也不存在什么 35 岁危机。


后来我去了互联网公司,5000 人不到,算是一个中厂。


刚进去的时候,其实还比较顺利,2 年升了 2 级,从管十几人的团队到管三十几人的团队。但是一直危机感很重。


这种危机感一方面来自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年龄。


国内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公司对于年龄卡得很死,我为了招聘一名 40 岁左右的团队 leader,甚至找到了当时的直属领导,集团高级副总裁特批。


因为“不允许招聘 35岁+的员工”实际上已经列入了公司的招聘制度。


这种歧视大龄员工的核心原因在于:国内公司大部分业务其实都缺乏创新,过度依赖抄袭和价格战。


结果就是,大家都卷入了所谓的“效率竞赛”——说得好听点是拼搏奋斗,说难听点就是压榨员工。


在这种背景下,员工比拼的不是创新能力,甚至也不是专业度,而是体力。


但是,很多人一旦接近 35 岁,一方面因为长期加班,身体多少都有点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了孩子,没办法 100% 的投入工作。


于是,公司就会想着法子赶你走,换成更便宜的年轻人。


这种所谓的拼搏精神,有另一个贴切的词汇:狼性文化。


看名词就知道,这真是一种非常兽性的文化。


相对于国内企业,外企(特指欧美外企)则更擅长创新,专注于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更尊重专业和经验。


所以他们其实不太强调拼搏,而是更强调科学管理,强调专业和质量。


有人说,这是因为外企已经完成了技术积累,所以才可以不那么卷。


我觉得这个观点没有看到本质。


实际上,国外很多软件创业公司也是非常强调创新的,虽然他们没有掌握什么先进技术,更没有很高的利润,但都致力于提供差异化、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这和有没有技术积累,其实没啥本质关系。


反观国内很多所谓的大厂,即便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技术积累也很深厚,但照样还在疯狂内卷。


所以真相是:致力于创新才能技术领先,致力于内卷只会越来越卷。


欧美外企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注重员工权益。


举个例子,我刚毕业的时候,进了一家央企的 IT子公司。


第一年公司组织体检,我赫然发现,原来员工和领导的体检套餐是不一样的!


后来我慢慢发现,不仅是体检,员工和领导的各方面福利都有着很大的差距。


几年后我去了外企,这才发现原来在万恶的资本主义,员工和领导的福利是如此接近。


比如,出差的住宿都是五星级酒店,并不会因为你是员工就要降级。


再比如,员工也享受高级别的医疗报销,员工父母的医疗费用也都是全额报销。


再比如,年假标准都是一样的,而且员工休年假并不会被领导刁难。如果员工离职,年假也会全额折算成现金。


后来我才体会到,外企和员工的关系,真的很平等,公司高层也绝对不会变着法子的从员工身上省钱,更不会打 35 岁员工的主意。


所以,Oracle工程师的离职率很低,这倒不是外企员工找不到工作,而是谁都愿意在一家尊重员工的公司工作!


当然了,我们也要看到外企的弊端,那就是:太放松了。


甚至有一种说法:外企是打工人的养老院。


这种“养老状态”,在欧美国家是一种常态,但是我们毕竟是在中国!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位生长在阿富汗的女性,习惯了有学校、有音乐、有社交的生活。


突然,这个环境消失了,她必须重新面对塔利班的社会秩序,上街甚至必须用罩袍笼罩全身!


必然会有很多人不适应。


这就是真正悲哀的地方!


这几年,随着漂亮国强制和我们脱钩,我们不得不加速进行国产化。一方面是外企减少对中国的投资。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国央企也在主动抛弃国外产品,用国产品牌进行替代。


所以用友、金蝶这几年的大项目才这么多。


要知道,国央企特别是超大型央企基本都是外企的核心客户群体,这前后夹击之下,外企加速放弃中国市场,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前段时间思科在中国区的大裁员,不仅仅是全球裁员计划的一部分,也是将中国区的职能彻底转移到了日本和东南亚。


这种转移,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不可逆的。


这也意味着,又有一大批工程师将面临失业,其中不乏 35 岁以上的打工人。


更重要的是,在国内,他们恐怕很难再找到满意的工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B老人家,作者:王戴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