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版商务周报,作者:杨文轩,头图来自:AI生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版商务周报,作者:杨文轩,头图来自:AI生成
“每年的商业环境,就是老天给你发的一张卷子。只是有些年份的卷子,特别难。比如2024年。”这是著名商业顾问刘润在今年年度演讲中的一句话。
这种“难”同样体现在出版行业中。对很多出版企业而言,2024年说的最多的就是市场增长乏力、利润越来越少、行业“内卷”加剧……
究竟哪些原因让2024年的出版业如此艰难?参考美国著名学术出版商乔西-巴斯出版公司的CEO史蒂文·皮尔桑迪总结的美国《出版业的10个可怕真相》,资深出版人杨文轩对“中国出版业的10个真相”做出了以下回答。
真相一:读书人成了“稀有动物”
互联网改变了整个阅读形态,出版业永远处于“狼来了”的困境中,早些年是电子书、有声书对纸书的冲击,是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侵蚀,但是,依然是“书”的形式,只是载体不同,大家还是在“读书”。如今,人们完全转向短视频、直播、图文等富媒体形式,海量和免费的碎片化信息、娱乐化内容、社交化沟通,几乎占据了个人大部分业余时间,人们根本无暇阅读。手机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阅读的两大功能——虚构阅读的娱乐性和非虚构阅读的知识性,正在被替代,文字阅读的抽象思维在视频等形象思维的表达面前不堪一击,真正的“狼来了”!
不读书的人很难转化成阅读者,原来的读书人也不再读书了。需要强调一点,不要简单将阅读和获取知识划等号——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已发生根本转变,更直接、更有效了,而且大多数都是免费的。坦率地说,作为一名出版人,今年我也获取了大量的资讯和知识,但通过读书获取的却微乎其微。
从出版业的角度,除了刚性需求的教材教辅,以及半刚需的童书,成人图书市场早就衰退了。随着出生率继续下降,童书市场也开始下滑,可以预期,下一波学生读物也会不可逆转地下降。
未来肯掏钱买书且读书的人将是“稀有动物”,就像我几年前预言的:出版将回到平装书革命以前的时代,内容经典,包装精致,成为收藏品和奢侈品。
真相二:图书市场完全饱和
市场饱和的情况早已存在,但今年到了顶点。几方面因素造就了今天饱和的局面。
一是产能过剩、供给充分,这和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一样。但是消费品过剩还能逐渐消化,图书属于“物质不灭”的形态,只要不销毁就搭建堆积——品种堆积、数量堆积,堆积在出版商的库房、电商平台的货架上、图书馆的书架上。以童书为例,市场火爆时,中国用短短十年时间,将全世界上百年沉淀下来的优秀作品都引进来,由“短缺时代”跑步进入“饱和时代”,以前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是中国版权经理的主场,现在参加的人寥寥无几。
国内外经典名著、国学经典、教材教辅等类别更是重复出版的“重灾区”,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大家比拼的不是“差异化”,而是“成本领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本来“无人读书”,导致“无书可读”。
饱和的另一个原因是需求不足。一是总人口在锐减;二是阅读人口下降;三是消费降级,这些中国经济普遍性的现象对图书行业影响巨大——图书和衣食住行等刚性需求相比,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最容易被削减的开支。
真相三:新书越来越少
经济下行,市场饱和,该如何面对呢?避险成为主流想法。同行聚在一起交流,聊得比较多的是还要不要做下去。有些人干脆放弃转行,另一些人则保守经营,等待观望。先消化库存,盯一盯持续动销老书,将纸变成钱,保持足够的现金流。至于新书,能不出就不出。市场虽然不景气,但涨上去的成本却下不来,投资新书的风险越来越大,保守经营是明智的选择。
不仅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整新书出版规模,“看得见的手”为了杜绝重复低端出版,也在控制供给。
内容产业是新品驱动型的,图书、电影等都一样,人们去书店不会重复买一本书,去电影院也是因为有新片出来。一旦没有新品,没有畅销品,就很难拉动市场。看看电商平台的排行榜,霸榜的大部分都是老品,甚至是三五年前的老品,新品上榜的越来越少。市场不景气,导致新品下降,新品下降导致读者“无书可读”,于是形成恶性循环,产业链甚至产生“雪崩效应”。最近两个月,有两家合作过的印刷厂关停了。
真相四:新书越来越难卖
新书少了,竞争小了,是不是新书更好卖了?恰恰相反,新书越来越难卖了。现有的市场格局,一些新品连货都铺不出去。不仅出版机构保守经营,渠道也在保守经营,即便是经销包退制,书店、电商平台、达人主播也不愿意压库囤货,毕竟能畅销的几率越来越小。对于渠道而言,考核品效和坪效,新书没有经过市场检验,库存周转风险很大。电商平台的首布量由原来的三五百册,变成了现在的三五十册。
“短直图”平台达人直播品种本身就有限,现在卖书的达人越来越少了,一年几十万种书,能够被选中的微乎其微。达人直播和社群团购都不愿意推新书,都在“割韭菜”,谈来谈去就一句话:畅销品破价——畅销品被市场检验过,不需要教育读者,谁都不愿意种树,都愿意摘果子。现在流量成本也太高了,树真的很难种。
一本新书原来基础印量5000册(套),现在很多都降到3000册(套),首次布货量有的只有几百册,如果没有被大的直播达人选中,都将变成库存。
数据统计,图书零售市场总码洋的下降还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实际上是定价提高拉起来的。虽然有些出版机构出现超常规增长,但仅仅是市场份额的转移——图书市场的“大饼”越来越小,也发生重新切割——部分公司的增长,意味着其他公司的减少甚至死亡。产业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市场环境好的时候,生态会很丰富,有大树、有灌木、有小草;一旦市场进入寒冬,大树还撑得住,小草被冻死了。
真相五:传统书店快“灭绝”了
传统书店倒闭话题说了十几年了,从书店和书店之间的价格战,到书店和电商平台之间的价格战,人员和房租成本的高涨,种种因素都在影响书店的生存。以前大家各显神通,探索各种商业模式,现在也很少有人再讨论了。以前最大的影响是行业竞争,现在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了——整个图书行业的需求严重不足。
种种因素聚合到今天,都加速了书店的死亡速度。虽然我是单向空间的创始人之一,但我一直对书店不抱期望,单向空间是不可复制的,中国只有一个许知远。
整体经济环境不好,图书产业不好,线下门店都不好,你觉得书店会好吗?原来各种转型,多种模式经营,不过是读书人的臆想而已。
真相六:电商平台卖书不灵了
电商平台的价格战曾经是线下书店最大的“杀手”,一波又一波价格战,图书被当成电商平台的流量产品,培养出一个个商业巨无霸。出版人递出一把把“价格”剪刀,“帮助”这些电商平台,“杀死”了书店,期望能带来“长尾效应”,等来的却是无休止的压价和返点。
五年前,电商平台几乎垄断了图书销售,大约占大众阅读80%的市场份额,那些紧跟电商平台成长的公司,风光无限,创造了许多销售奇迹。
当我们以为格局已定,无法撼动时,峰回路转,这些电商平台突然逆转而下,风光不再了。平台主站流量下滑,迫不得已转战到“短直图”平台,到新媒体去找流量,丧失了渠道能力的电商平台,变成了供应链公司——依靠原来的惯性,集中采购,给快团团直播做分销,其价值大打折扣。
为了生存,为了跑量,出版人又一次将“价格”剪刀递给了“短直图”平台,“杀死”了我们供养起来的电商平台——我们又成为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的流量“帮手”,图书又一次被牺牲。
真相七:“短直图”平台也卖不动书了
三年前,短视频和直播平台高速增长。开卷数据显示,2023年短视频电商同比增长70.1%,这种增速也是销售渠道的份额在发生转移——伴随短视频电商增长的,是其他传统渠道份额的减少。今年上半年短视频电商渠道的码洋同比增长回落到了18.34%。今年前9个月短视频电商渠道同比增长虽又有所回升(30.16%),但开卷报告也指出,主要来自教辅教材图书的带动。才短短三年,“短直图”平台也卖不动书了!
为什么?因为流量成本太贵了——“短直图”平台进入流量收割期,没有投放就没有流量,达人也一样,每场投放几十万、上百万。三年前达人蜂拥而至,涌入卖书赛道,除了王芳,现在坚持的还有几人?书卖不动,卖了也不赚钱,都不如农副产品。现在“东方甄选”和“与辉同行”都在减少卖书的频次。
这三年,很多出版机构都招兵买马做自播和点播,结果几乎颗粒无收。自播同样需要投放,ROI越来越低,都是赔钱赚吆喝。去年大家还在坚持投放,“短直图”平台亏点,打出爆款来,依靠其他渠道来承接外溢流量赚钱。去年还有“漫画鬼谷子”系列之类的爆款,今年出大爆款的概率越来越低,以前用数量搏概率,以超低价、多品种、大投放来打爆款,算总账还能赚到钱。现在账算不过来了,投放逻辑也跑不通了。大家干脆都不玩了。
书店没了,电商平台歇菜了,“短直图”平台也凉凉了……
真相八:折扣越来越低,毛利越来越薄
终端价格超低,供货折扣超低,早已成为行业的痼疾。十几年来,电商平台将图书当流量产品,恶性竞争,零售价格一降再降,再通过压价和返点,来挤压出版商的利润。看起来是在为消费者提供福利,实际上破坏了整个产业价值链生态,导致没有创新能力。
如果说前几年还有一点利润空间,现在已贴近成本线了。9.9元包邮,还有钱赚吗?即便有微利,也需要有爆款支撑,现在爆款少了、没了,还玩得下去吗?书店和电商平台时代,分布式的渠道结构,东边不亮西边亮,货还能铺下去,现在渠道都没有了,只好忙着清理库存了。
除了长期以来的图书渠道竞争,也与消费降级有关——压缩需求时,原本就不强烈的需求首先会被砍掉,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
真相九:图书越来越依靠作者营销和出版机构的社群
今年热销的书大都与作者的粉丝有关。一本新书能卖几万册到十几万册,很多都是通过粉丝卖起来的。一些大的出版机构就专门找这类作者合作。那些没有自媒体、粉丝量不够的作者作品,内容再好,也很难起量。短视频挂车、直播带货成为主流,读者不仅“吃鸡蛋”,还要看下蛋的“母鸡”,很多读者买书不是为了读,而是为了收藏,属于一种感性消费。
另一种渠道就是出版机构的社群,那些建立了自媒体矩阵的出版机构,有着几百上千万粉丝,通过首发、促销、签售等活动,做第一波营销,形成“马太效应”,也打造许多畅销书。
自媒体时代也是自渠道时代,有粉丝基础、善于营销的作者,就能从中获利,出版机构也是如此。今年有一个现象,就是出版小众学术思想类图书的机构,依靠作者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通过自己的自媒体号,与一些高端品质的自媒体账号合作,日子也过得不错。
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机构,都要有自己的自媒体,将自媒体转化成自渠道,做小众市场,也许是“活下来”的一种策略。
真相十:图书的价值在发生变化
出于文字崇拜的心理,在人普遍认知中出书是“高大上”的行为,出书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知识的主要方式,只有专职作家能出书,只有成功人士才出书。但是今天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表达,短视频、直播,表达方式和传递思想、知识的方式更丰富了。出书的作用也将发生变化,图书变成了IP打造的手段,成为企业家整合营销的工具,成为知识博主的课程配套产品,成为“银发一族”记录人生的一种载体。
种种迹象表明,出版业正面临以前所没有的巨大挑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许到了真正反思的时候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版商务周报,作者:杨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