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览扶桑 (ID:sjcff2016),作者:山田昌弘,图片:库索,题图来源:库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览扶桑 (ID:sjcff2016),作者:山田昌弘,图片:库索,题图来源:库索
《AERA》在2009年5月的合并增刊上推出了总特辑“婚活时代”。这个特辑明显是延续2008年11月24日的“经济衰退引起的‘婚活’超冰河期”的大方向撰写的报道。
特辑的主要报道的题目是“四十几岁VS二十几岁的婚活斗争”,内容是“大学一毕业就结婚的二十几岁女性,多次相亲的四十几岁女性。围绕着少数的高收入男性,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之间的斗争不断升级”。从题目中可以看出,经济危机的半年后,婚活的意义已经不是为了推动婚姻多样性、寻找一个和自己的生活步调合拍的结婚对象的活动,而是女性为了获得“生存婚”的胜利而展开的活动。
一个婚礼现场
“生存婚”一词源自小仓千加子的《结婚的条件》。小仓将女性的婚姻形态分别命名为“生存婚”“依赖婚”“保存婚”,是小仓根据女性的父亲的阶层和女性的学历进行分类而得出的。
选择“生存婚”的多是出生地方、仅有高中文凭的女性。她们很难找到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所以选择一种依靠和男性结婚而生存下去的结婚形式。“依赖婚”则多是父母健在、短大毕业、和公司职员结婚的女性。短大毕业后虽然也参加了工作,但是仍然以中途退职为目标,像母亲一样做专业主妇,相对于工作更加注重兴趣。“保存婚”的大部分则是大学毕业的女性。这是一种希望男性分担家务、保持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结婚形式。
《AERA》特辑中很明显的一点是,婚活中的女性选择结婚的目的在于能否达成“生存婚”。而且,这些女性基本对于《结婚的条件》中列出的“通过如同恋爱般的‘自然的相识’所结婚”都没有特别的要求。虽然这里列举的女性并不是出生地方、仅有高中文凭的女性,但是她们对于自己的职业和未来的单身生活都感觉不到任何希望,还是渴望通过找到“好的结婚对象”来消除她们在生活、工作中的不安。
要结婚,就必须像就活一样进行婚活,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为定式。由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百年不遇的经济衰退已经到来。女性把“为了生活”“为了改变人生”的愿望都赌在了结婚上。
京都街头的“婚活”广告
去年,以普通职员身份进入大型银行工作的KIMI女士,在入职数月后,就与自大学期间开始交往了3年的男友分手了。男友是资格培训学校的讲师,虽然性格温和,但是作为结婚对象,还是让人感到有点不安。
她的理想是过上像大型建设公司的父亲和家庭主妇的母亲那样的生活。如果能在市内建起和自家一样的独栋小房子就最好不过了。
MIKI女士既然在银行工作,照理说可以选择和公司内的人结婚。但是工作的分店里基本都是结了婚的40来岁的男子。能作为结婚对象的25—30岁的年轻人在就职冰河期是极少的。而且银行职员调动多,比较麻烦。去年秋天,MIKI女士登记报名了一家婚姻介绍所。(省略)
“现在很多有名的企业也不太稳定,像父母那样的生活估计是比较困难……所以必须赶紧找到那些占少数的、稳定的、适合结婚的男性”。
在大型房地产公司工作的CHIKA女士(38岁)参加婚活已有6年。工作结束以后就迅速回家,随便对付一下晚饭就开始对着电脑。现在她登记了大约10家婚介所提供的结婚消息服务。每天都和好几位男性发邮件,努力在找条件稍微好一点的男性。她期望的对象是年收入1500万日元以上的公司社长。周末更是连续赶场,周旋于各类约会中。到现在为止已经见了102人。
“最近的竞争对手都是20来岁的女孩子,所以感到很着急。婚活很挑战个人的体力与精神的极限。简直就是死斗”。
花火大会上的年轻男女们
同年龄段的婚活同伴里,据说还有人吃不下饭、靠打点滴继续进行婚活。
CHIKA女士的公司虽然也是大型公司,但由于经济衰退,年度奖金削减了1成。虽然很想结婚,但是正因为如此不安,所以不能降低条件。
以上两个例子,一个是20来岁女性的婚活,一个是40岁左右女性的婚活。两个例子都表明,“被男性爱慕并结婚才是女性的幸福”。换言之,即使不是“通过如同恋爱般的‘自然的相识‘而结婚”,也没有“女性的尊严不允许”这种想法。她们只凭着条件选择结婚对象,何止不见犹豫,完全觉得理所当然。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衰退造成的对未来的不安中,原本是为了保证“爱”与“生活”这一命运共同体的婚姻,俨然已经演变成单纯对“生活”的保证。可以说,这些女性所追求的不过是结婚可以保障自己的生活这一幻想而已。确实女性从认为“恋爱和结婚不是一回事”的时候开始,“爱”就已经从结婚条件中慢慢消失了。在以上列举的婚活之中,浪漫爱情主义已经彻底地崩坏了。
对出现在这里的女性们来说,随着浪漫爱情主义的崩坏,维持“被爱的女性”的尊严的压力也已经消散。“被男性爱慕并结婚才是女性的幸福”这种想法之所以成为女性们的尊严,是因为这不单单意味着“被爱的女性”具有价值,而且还关系到女性的人格问题,即是否并非只是看中男性的财产和地位的“心机女”,是不是在被人爱慕同时也拥有爱他人的能力的心灵美的女性。
浪漫爱情主义除了具有将女性的价值局限与结婚的一面,同时也具有保证女性心灵的无垢和性方面的纯洁的作用。但是保持性方面的纯洁已经随着性解放不再是女性的价值之一。同样,随着经济衰退,生存问题成为处于竞争社会中的人们的首要问题,对为了生存只能结婚的女性们来说,心灵的纯洁和性方面的纯洁一样,已经不能再保证女性的价值。在这样的风潮中,婚活的意义不断向着“女性为了追求高收入、稳定的男性而进行的活动”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婚活热潮的性质是不同的。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第一波浪的主角是明白“大部分人在进入适龄期后总能自然而然地结婚的时代已经结束,想要结婚必须自己努力”的婚活的意义的人群——为子女结不了婚而焦虑的父母们、虽然仔细考虑过结婚但结不了婚的人们。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二波浪则是女性争夺“经济衰退中的高收入男性”的活动。在经济不断衰退的现在,第二波浪虽然势头正盛,但是第一波浪也并未完全消退。
第一波浪和第二波浪的异同有哪些?首先共同点是,女性都希望通过结婚这种“新生”,实现“幸福婚姻生活”的理想。不同点是,第一波浪追求“如同恋爱般的婚姻”,第二波浪则对“如同恋爱般的婚姻”没有要求。第二波浪特有的是“仅仅女性采取能够找到合适结婚对象的方式进行婚活”。总结可知,无论是第一波浪还是第二波浪,“结婚给女性带来的新生”是焦点。
第二波浪中的女性们虽然已经放弃了对“如同恋爱般的婚姻”的幻想,一副十足现实主义者的表情;但是她们像抽奖一样一味地执着追求“好的结婚对象”,这一点也是很不现实的。她们与其说是顾虑男性们的立场,不如说只是将自己不切实际的愿望完全寄托在结婚对象的身上。所以,她们才会完全无法想象考虑双方心情的“如同恋爱般的婚姻”。也就是说,第二波浪中的女性不是不追求“如同恋爱般的结婚”,而是直接失去了追求“如同恋爱般的婚姻”的资格。在第二波浪中,结婚这个本应是男女双方的问题已经直接变成了女性单方面的问题。
寺院里常见的“良缘恋爱结婚成就守”
浪漫爱情主义的解体使得第二波浪中“像就活一样,为了结婚而开展的婚活”变得相对容易了。浪漫爱情主义的解体将男女双方怀有的“注册婚姻介绍服务之类的,太不好意思了”“我自己可说不出想要相亲这种话来”这类的想法一扫而空,1995年以后恋爱结婚至上主义面临崩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二波浪中的女性们虽然对婚活的意义有所误解,却也为婚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对在神社里求签的年轻情侣
但是,事实上,缺失男性的婚活热潮是不可能长久持续的。《AERA》的婚活特辑《要怀疑你自己的婚活》一文中,山田就说到:“婚活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其实已经被扭曲了。现在的婚活已经完全变成了‘抢夺少数高收入男性的活动’。
婚活原本的目的只是为了告诉大家,不用做什么自然而然就结婚,这种依赖惯性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却产生了反效果。”因为第二波浪实在是多少有些脱离实际。在同一篇文章中,内田树也指出“谁都可以结婚获得幸福,这才是成人的理想”,上野千鹤子也建议“抛开只有男性才进行婚活的传统观念”。
扭曲了婚活意义的第二波浪越是风行,结婚的可能性就越低。虽然浪漫爱情主义已经解体,但是女性对“幸福的婚姻生活”的期待过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换言之,由于“结婚带来的新生”这一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女性们的坚持就从“结婚之后变得更加幸福”变成了“要是一旦结婚就过得不好了,那还是不结婚”。要想避免诸如第二波浪的情况再次出现,只就有必要将“结婚给女性,带来的新生”中的“新生”平淡化,即消除婚前婚后的差异。
(笹川日中友好基金“阅读日本书系”之《“婚活”现象的社会学》,世界知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