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净水器,是在交智商税?
2020-09-30 10:11

用净水器,是在交智商税?

其实,在我们日复一日的忙碌生活里,喝水也只不过是一件很容易被忽略的小事。普通人关于水质安全的诉求很简单:自来水让人放心,净水机产品质量可靠。但所谓“知易行难”,这么多年过去,这两点还没完全实现。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长夏,原文标题:《给净水器交智商税?其实我也不想》,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时今日,“饮水思源”这个词或许有了新的含义——比如盯着从水龙头冒出的自来水,想一想它们从何而来。


前不久,因为维修者不慎将管道混接,北京的几位租客不幸喝了半年多中水——也即人们常说的再生水。


中水水质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主要用于一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如冲洗厕所、冲洗汽车、喷洒道路、绿化灌溉等,但考虑到其中重金属含量较高,并不适合长期饮用。


事发后,公寓及时处理,诚恳道歉,并大方地表示愿意退还服务费。至于租客,除了自认倒霉之外,最好再抽时间去做一次身体检查。


对于广大网友来说,这不过每年层出不穷的水质问题中的一例。有人紧张地拧开水龙头,用眼睛、用鼻子、用双手仔细考察家中自来水的水质,也有人提议,干脆安一套净水设备,岂不是一劳永逸?


该条新闻的评论区。


不过,装了净水器也不一定就能换来高枕无忧。


今年七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曾发布三则反渗透净水机召回公告,涉及飞利浦、3M、亚都三个著名品牌共计1426件产品,召回原因听起来十分骇人:过滤后的水质可能会影响人身健康安全。


在《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里,北京消协工作人员买19个品牌19个型号的反渗透净水器,结果发现其中几款整机卫生安全不达标,会析出有害物质。


更有甚者,净水器变成了“毒水器”。去年九月,湖南一位妈妈发现两个孩子发育迟缓,反应变差,经检查发现是铅中毒,而罪魁祸首就是家里的净水器:经过净化的水,铅含量反倒是自来水的15倍。


从千滚水、阴阳水到纯净水、弱碱水、矿物质水……这么多年来,各家厂商绞尽脑汁,造出如此多概念,但始终无法抚平我们关于喝水的焦虑。


1. 净水市场,营销话术重灾区


首先要明确一点:净水器当然是好东西。质量合格的产品可以深度过滤,如果担忧家里的水质,能装上净水器自然最好不过。


上世纪的几十年间,官方不断普及烧开水、喝开水的好处,有效规避许多传染病的同时,也让国人培养起喝热水的好习惯。 


至今,煮沸法仍是中国大部分家庭的基本净水方式,但我们对水的要求显然更高了。


煮沸固然可以杀菌,但水中残留的污染物和重金属却不会就此消失,而且自来水中的余氯经过高温烧煮后,仍有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特别是在一些水质较差的地区,多喝热水显然不够用了。


净水器的出现恰逢其时,在过去几年走上高速增长通道。有电商类媒体做过统计,国内目前生产净水设备的企业已经超过3000家,市场品牌更是不小于1000个。


但作为新兴市场,净水器的江湖鱼龙混杂,各家品牌的质量参差不齐。


就拿今年被召回的飞利浦和3M,有媒体联系其售后电话,但均未得到正面回应。大品牌尚且如此,那些小工厂和小作坊有没有可溯源的售后渠道,恐怕都要打个问号。


2018年,央视就曾曝光了一批“浑水摸鱼”的品牌——这些工厂将成本几百元的零部件组装起来,套上“高新技术”的外壳,注册几个商标,或者干脆挂上名牌,就以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由于工艺简单,利润丰厚,这些年,消费者因为净水器虚假宣传上得当可不少。


有网友在网络上分享了他购买某净水器踩雷的经历:


“号称20年不换芯”的净水器,在使用两个月内部发黑变臭,因为商品来自熟人营销,不好退货,最后也只得不了了之。


事实上,长时间不换芯完全是无稽之谈,作为关键部件的滤芯,使用寿命通常只有几个月,到期必须更换,否则只会造成更大的污染。


滤芯的价格在几十到几百不等,滤芯越多,使用成本就越高。


当然,过滤的层级也应按当地水质来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对于水质较好的地区,增加过滤层级也不会增加净化效果。


为了将产品以高价售出,销售人员在展销活动上,常常用一些试验演示来夸大净水器的作用效果,“电解水试验”是最常见的一种。


实验一般是用电解水的装备,接两杯水,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净水器净化的水,通电之后,自来水泛起黄沫,接着出现恶心的黑色物质,而净水器的水杯只有淡淡的黄色。


其实,早就有人对此进行过科普:自来水根本没有那么脏,黑色物质不过是作为阳极的铁被氧化后产生的沉淀,而净化的自来水化中没有矿物质,自然无法沉淀。 


此外还有用TDS笔来检测自来水,按照其说法,数值越低,水质越差。


可是TDS检测笔只能检测水的导电性,根本无法检测水中的细菌和病毒。数值低也只能说明水中导电的矿物质少,并不能说明水质更好。


但无论如何,“眼见为实”的实验,还是令不少消费者深信,只有净化的自来水才是放心的好水,再配上销售人员的话术,净水器的销量自然一路高涨。


2. 使用净水器,也是无奈


即便存在着种种乱象,净水器仍然是许多家庭迁入新居时的必选设备,这背后是为数不少的居民对自来水的不信任。


2014年的4月,兰州市市民纷纷涌进超市,将货架上的矿泉水一抢而空,连旁边饮料也变得紧销。


恐慌的原因是自来水厂的自流沟受污染,以致自来水含苯超标,这是短时间内的第二次大面积水污染。


兰州市区自来水出现异味,造成部分市民恐慌。/ 澎湃新闻


次年三月,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用鼻子闻出异味的兰州市民,又一回冲进超市“抢水”。


尽管官方回应称,水质各项指标符合饮用水标准,但还是没说清异味的来由,也就没法彻底打消大众的忧虑。


其实,装备多级处理设备的自来水厂,多是时候还是让人放心的,很多自来水污染事件都源于“二次污染”。


首先是管道污染,我国在初期铺设自来水管道,大多使用铜管、铸铁管、镀锌钢管,长时间使用后管道生锈老化,现在还有不少40年“高龄”的管道仍在使用。


其次,小区二次供水系统也很容易造成污染。小区一般采用高层水塔或地下水箱等储水设备进行储水和供水,如果物业不及时清洗,一样脏得吓人。


红星新闻今年7月报道过一个案例:杭州一垃圾场违规操作,造成污水进入市政供水管道,导致当地居民出现过敏、拉肚子、头晕等症状。


水质恢复正常后,大部分人仍不敢使用,继续使用瓶装水生活。 


对消费者来说,在自来水从自来水厂到自家水龙头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解决和干涉的,仅仅只是家中的最后一环。


而这一环,就是净水器。如果最后一环也出了问题,那么矿泉水可能是最无奈也最稳妥的选择。


3. 这些年,我们喝了多少“水”


有过出国旅行经验的人,不少都羡慕过国外一些城市的管道直饮水。但在我国,因为管网庞大,用水区分布不均,直饮水系统暂时还无法全面推广,只有小范围试运营。


谁来说去,家庭净水器还是个重要选项。


在一些欧美国家,净水器的普及率已达70%以上。而在我国,这一数字仅仅不到10%,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选择的还是桶装水加饮水机的解决方案。


巨大的市场缺口催生了利润空间,也催生了市场乱象,作为“弱势群体”的消费者,也只好一次次呼吁监管。


2016年出台的《水效领跑者行动实施方案》,曾对整治行业起到一定作用,但依然效果甚微。


直至2019年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才颁布《净水机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进一步规范标准。


说起来,在喝水这门生意上,大众这些年遭遇的智商税还远不止净水器一项。


比如一直令消费者十分上头的“弱碱水”概念,曾一度风靡大街小巷。商家宣称人体PH值是酸性的,所以饮用弱碱水可以起到“酸碱平衡”的作用。


但实际上,正常人体内有调节系统,不断维持PH值的稳定。况且一旦水进入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都会变成偏酸性的物质。


“弱碱水”最大的作用,或许只是暂时缓解胃酸过多,所谓的“酸碱平衡论”也不过是商家造出的噱头。 


弱碱水的风潮过去,“矿物质水”的牌子又离了起来,紧随其后的还有市面上还有各种等离子水、富氢水、生态水、深层海洋水……大部分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营销话术。


其实,在我们日复一日的忙碌生活里,喝水也只不过是一件很容易被忽略的小事。普通人关于水质安全的诉求很简单:自来水能让人放心,净水机产品质量可靠。


但所谓“知易行难”,这么多年过去,这两点还没完全实现,无论想与不想,净水器的智商税,可能还要再交几年。


参考资料:

飞利浦3M被召回净水器“浑水摸鱼”不行了,北京商报,2020.7.30

北京市消协:两款净水器析出有毒有害物质,央视网。2020.8.24

净水市场乱象 直饮水未来能否告别饮水思源?,西柚财经,2017.7.25

净水器变“毒水器”,你家装了吗?已被央视曝光:流出来的水有毒,网易新闻,2020.9.15

2020年中国家用净水器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简版),中商产业研究院,2020.8.6

三问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真相,中国青年报,2014.4.1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长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