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燃财经工作室(ID:chaintruth),作者:李童,头图来自:《乐队的夏天2》
选秀类综艺节目的导师,被吐槽的越来越多了。
今年热门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中,节目评委之一的乐华娱乐公司总经理杜华在第一期就成为观众吐槽的对象。因为选手唱得太好打低分、“仅代表杜华女士个人的女团标准”……尽管这些话题给节目带了热度,也不免让很多观众对综艺节目的导师选择产生质疑。
点评《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的演员万茜“不真实”的乐评人丁太升,在《乐队的夏天2》中因为称歌手刘维为“烂综艺咖”,被刘维不甘示弱地回怼为“只用键盘表达态度”、没有专业建议,从而引发了口水大战。演员李佳航也下场开麦,称丁太升是“综艺届的‘乐评混子’”。
事实上,综艺节目中关于导师的争议还不止这些。选秀类综艺越来越“泛滥”,节目导师却越来越年轻化,这也让观众对综艺节目导师的选拔标准产生了困惑。
《明日之子4》中,欧阳娜娜作为导师因为选手投票结果与自己预想的不同,提议要重录节目,引发观众的不满。而在《明日之子》的第三季中,同样也存在过争议:作为“火箭少女101”成团出道仅一年的孟美岐被邀请作为节目评委,而节目的参赛选手中却包括了出道近11年的BY2。
在导师的选择上,各综艺节目组对流量明星和话题人物的青睐日益明显了。同一个流量明星,可能会在多个不同的选秀节目中做导师;而只要有热度和流量,他们也可以“跨界”当导师。所谓的“隔行如隔山”,在选秀节目中并不构成问题。
导师争议频发的背后,综艺节目的“流量至上”主义浮出水面。只要有流量、有热度、有话题,争议越大,节目就越火。想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导师的价值,就需要制造矛盾,需要冲突。
然而,即使是这样,现在能够满足节目组需求的“话题性导师”,数量似乎也达到了上限。很多熟面孔重复地出现在各大综艺中,正在慢慢消耗着观众的耐心。
一档综艺节目,请一位好导师究竟有多难?
一、“争议”导师有多必要?
选秀和竞技综艺节目中,导师和选手冲突的“戏”越来越多了。
《乐队的夏天2》中,“乐评人”这个角色几乎成了节目公敌。出道近20年的民谣组合“水木年华”被首轮淘汰,一位仅23岁的乐评人评论其表演“油腻”,引发了很多乐迷观众的反弹:他们觉得,乐评人的这种态度是非常不尊重选手的表现。水木年华的好友、歌手郑钧也开麦直接怼“他们算老几”。
在乐评人中,丁太升一直是以“毒舌”知名。这场开怼乐评人的大战中,自然也少不了他。歌手刘维作为嘉宾与椅子乐队的合作演出,被丁太升评价为“综艺中最烂的表演”,随后刘维发文回怼,演员李佳航下场支持刘维、王思聪点赞李佳航,引发了双方在社交平台的“对撕”。
乐评人“风评被害”,在各社交网站也引发了一波波讨论。在《乐队的夏天2》豆瓣评论区,有网友表示,任何人都可以有态度,但再犀利的态度也不应该化为攻击。“‘乐评人’这三个字是有分量的,代表了自己没错,但首先该代表的是这个‘乐’字,最基本的素养还是得有。”
米未传媒创始人马东曾在知乎发表对“乐评人”角色的看法。他说,乐评人在节目中的角色是由他们的票数权重决定的,既然比普通乐迷多一张票,就应该多一份责任,且多一份内容输出。至于这些内容引发的争议,马东认为,这并不是乐评人的事情,因为“如果你去采访普通乐迷,可能答案更加五花八门”。
图 / 微博达达乐队
事实上,很多观众对部分导师的“内容输出”并不买账。或者说,他们被观众吐槽正是因为过多的“内容输出”。对于不喜欢的导师,网友是可以diss到底的,吐槽的内容也更加五花八门,连杜华的“烫嘴普通话”,也成为了很多人的眼中的槽点。
但从营销角度而言,这些都成了综艺节目不可或缺的“话题度”。
娱乐数据和营销策略服务平台Vlinkage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燃财经,在营销方面,节目制作方以及播出平台对于一档节目,最注重的是微博热搜的宣传,其次是抖音等其他社交媒体的热搜排行榜,然后是一些第三方数据。而想上各种热搜的方法,最奏效的无非就是最大化节目中的“戏剧冲突”。
越是垂直化、小众化圈子的节目,越是需要“破圈”的话题。从导师“下手”,成为很多节目组制造热度的捷径。
因此,尽管观众在吐槽,“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导师们,也从未减少过。而自带冲突点的导师们本身具有的流量,也成了一档节目快速“出圈”的保证。
二、看选手还是看导师?
观众究竟是在看选手,还是看导师?正成为大多数人的疑惑。
很多综艺节目中,属于导师的“戏份”正越来越多。同时,综艺节目的导师也在逐渐年轻化、流量化。随着网络平台选秀节目的发展,流量明星渐渐成为节目导师的首选。
《创造营2020》第三期,节目迎来了特派教练吴亦凡,与鹿晗、黄子韬三人同台,成功引发了大批粉丝关注。节目播出当晚,微博热搜被三人合体的新闻占据,相比学员们首次公演的表现,观众对几位导师的这波“回忆杀”显然更感兴趣。
燃财经统计了今年热度较高的《青春有你2》《创造营2020》《明日之子4》《中国新说唱》《说唱新时代》《这!就是街舞3》《少年之名》等8档选秀、竞技类综艺,其中有17位导师都是“90后”,且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有的出道时间也不过一两年。其中多数都是具有较高粉丝基础的流量明星。
图 / 微博中国新说唱
针对导师“年轻化”的现象,一位选秀节目导演透露,做节目首先要考虑招商的问题,也就是得有人为艺人买单,投资方是看艺人的流量数据的,而现在最有市场的就是流量明星。这些年轻的偶像明星,能够吸引到大批粉丝群体的关注。
网络综艺节目的制作方式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娱乐业内部人士叶子告诉燃财经,之前的综艺制作基本是节目组先找好导师,自掏腰包制作完成第一期节目后,再吸引冠名商。也就是说,节目组要先承担制作成本,然后根据节目的流量和口碑效应去收取广告费。
“大概从去年开始,很多网络视频平台,都是先拟定几位明星导师,跟艺人敲好档期,然后拿着明星导师的名单去签广告商。这样的话节目制作就可以直接用广告商的钱,没有中间资金周转的过程了。”叶子说。但这样的流程,就大大影响到了节目组拟邀导师的标准。
叶子举例说,比如某平台想制作一档音乐类选秀综艺,像那英、刘欢这样的明星导师,在乐坛的地位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们却是很少自带网络流量、话题度和广告资源的。因此,即使再重量级的导师资源,现在的节目组在考虑到前期招商时,也不免会犹豫。
电视平台也一样。虽然电视台自备节目制作费用,但还是要预估收视率的。“这和拍电影是一个道理,请一个特别重量级的艺人,比如说吴刚、陈道明、葛优等,固然他们都非常有演技,但是现在就是难以吸引关注度。节目组就会更顾虑这一点。”叶子说。
现在的综艺节目针对的普遍受众,是90后、00后的年轻群体。尤其是近年来大热的选秀类综艺,年轻人是其最重要的收视群体。而经历了国内偶像经济和粉丝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这些年轻人们,无疑对年轻的流量明星是最感兴趣的。企鹅智酷发布的《2018中国在线综艺用户洞察报告》显示,嘉宾选择对年轻人是否看一档综艺节目影响很大,因为喜欢嘉宾而追综艺的观众中,19~25岁的年轻人占比超过六成。
因此,对于节目制作方而言,出于对节目受众的考虑,也会优先选择自带流量的艺人作为导师。
在这样的趋势下,能够邀请到同时具备专业性和流量的艺人,固然是最好的。这样的明星,也是最为“抢手”的。例如《创造营2020》的吴亦凡、鹿晗等,或者《这!就是街舞3》的张艺兴、王一博等。像张艺兴与黄子韬,今年都参与了多档综艺节目的录制。
而当二者只能保其一时,“专业性”往往是要往后排一排的。例如爱奇艺自制综艺《中国新说唱》,在今年就邀请了在大众印象中和说唱不搭边的张靓颖作为导师。在之前的节目中,该节目就邀请过邓紫棋加盟担任制作人。在观众就此提出质疑时,节目组的解释是,选择邓紫棋参与节目是基于AI人工智能算法,对明星的人气、热度、专业程度、音乐类型、粉丝画像、音乐特征、口碑等各类维度的数据进行计算而做出的综合决定。
但无论是极具争议性的导师,还是高频出场的年轻流量明星导师,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节目组对“热度”的渴求。
三、请导师有多难?
当然,重量级和专业性强的导师,也不是谁都请得到、请得起的。
对于综艺节目制作而言,请导师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近年来,一款选秀网综制作投入过亿元已是常态。2013年网上曾流传一份导师身价表,其中章子怡以1200万元人民币的身价成为“最贵”导师;《中国梦之声》的导师李玟和《中国好声音》的导师那英,曝光的价格均为1000万元。这些大咖导师的高昂身价已经不是秘密,在2018年综艺《幻乐之城》邀请王菲担任幻乐体验官时,网络上甚至有传言称其酬劳近亿元,使得节目组不得不发布声明,称其为不实消息。
在这种情况下,节目组的每一个决定都意味着高额的成本,钱必须花得恰到好处。
还有很多具备导师资格的明星,是即使有钱也很难请到的。在参加《幻乐之城》前,王菲几乎很少出现在综艺中。而像刘德华、张学友这样的天王级明星,也对当导师持拒绝态度。刘德华曾在访谈中表示,不敢去音乐节目当导师,“我听不出来,我没话讲。”张学友也表示,觉得自己没有资格给别人当导师。而“录节目是为了赚钱”的朴树更加“任性”,在《乐队的夏天》第一季中,朴树以一句“我得回去睡觉”为由,提前离场。
具有流量的艺人,也同样如此。
《这!就是街舞》第三季即将迎来决赛。根据节目组官方微博消息,易烊千玺、韩庚、吴建豪将加盟总决赛,第二季导师除罗志祥外全部“回家”。
《街舞3》节目组为了吸粉,在嘉宾和导师的阵容上,可以说是费尽心思。节目先后邀请了街舞“老炮儿”黄渤,以及白冰、黄圣依、金晨、王霏霏、张萌五位“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作为飞行嘉宾,再加上《一起火锅吧》等衍生节目增加四位队长的互动环节。
图 / 微博这就是街舞
作为前两季的导师,易烊千玺曾为这档节目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和流量。在这一季开始时他选择不参与节目之后,原本极具综艺感的罗志祥又因为个人问题不得不退出录制。业内人士透露,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导师阵容,一时间曾让节目组受到很大打击。
想请的人来不了、想来的又不能请,不只一档综艺面临过这样的情况。
这次,请回热度、专业度、流量“三高”的前一季队长易烊千玺,也是《街舞3》最后放出的大招。毕竟,自从将事业重心转移向大银幕之后,易烊千玺就成为了多数综艺节目组难请的艺人。
电影导演冯小刚曾在采访中表示,演员频繁参加综艺,对表演的质感会有很大的影响,也很难保持神秘感。
叶子也透露,有很多对自我有要求的艺人,会选择少去综艺,因为这对他们未来发展的定位和定型是有影响的。“如果一个演员参加了太多综艺,他的面部表情、他的表演记忆是会发生变化的。他再出演下一个片子的时候,他的状态都是‘综艺范’,观众看的时候会跳戏。”
而在今年情况更为特殊。由于疫情的影响,不仅是选秀节目的导师,各类综艺节目的嘉宾资源都开始紧张。不得已,类似大张伟、李诞、杨迪这样比较活跃擅长抛梗的“综艺咖”,几乎成为大多综艺节目的必邀嘉宾。
在今年的《创造营2020》官宣罗志祥作为导师后,由于疫情的关系,罗志祥暂时无法参加录制,于是大张伟作为飞行嘉宾,代班了前几期的录制。同时,在《乐队的夏天》第二季中,大张伟也作为导师出席。
DT财经统计了从2010年到2020年(截至2020年8月10日)所有有记录的综艺节目,其中,大张伟是过去10年间录制综艺节目最多的艺人,他一共参与录制了90档节目。此外,撒贝宁、何炅也凭借多年的主持功力与综艺感,分别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合适的导师已经成为稀缺资源。而与之伴随而来的,是各种选秀和竞技节目的泛滥。导师资源和质量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节目“被喷”自然也就难免。
四、导师带选手,还是选手捧导师?
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播出,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担任明星导师。随着节目引爆荧屏,四位导师的热度也水涨船高。大批同类型综艺节目纷纷涌现,“导师”也成为节目标配。
尤其是选秀类综艺,明星导师成为吸引观众的有力武器,而导师通过综艺节目也可以巩固自己的人气。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综艺节目中的“选手”的身份,也开始由没有出道的素人,向具有知名度的艺人转变。
综艺节目的高曝光率在今年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由于疫情原因,大批剧组停摆,增加了影视剧拍摄的不确定性,很多艺人也一时之间减少了工作量。这个时候,综艺成为了他们保证自身曝光率的有效途径。
今年夏天的现象级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就是很好的例子。很多观众认为,这档综艺折射出“30+”年龄的女艺人面临的共同困境:戏路狭窄、作品雷同;而“姐姐们”参与节目,也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流量与机会。
图 / 微博乘风破浪的姐姐
不过显然,这档节目中,姐姐们的流量和热度远高于几位导师。《乘风破浪的姐姐》并非依靠导师引流,而是选手自带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捧红”了几位导师。除了杜华在节目播出后被大量吐槽,作为成团见证人的黄晓明也被誉为“端水大师”,在节目中收获了众多好感。
越来越多的明星选秀节目中,“导师带选手”,正在被“选手带导师”所取代。
当选手的咖位、专业能力、知名度、网络热度不亚于甚至超过导师时,导师们的言论也就更加容易引发观众的吐槽。
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很多导师上节目,也是为了让自己的流量和热度更上一层楼。节目制作方在邀请导师时,也存在“一带三”“一带多”的现象,即利用一位知名导师,为其他人做流量加成。
叶子告诉燃财经,综艺节目邀请导师,往往只需要一个核心人物来带动大广告商就足够了。另外的导师,可以是由网络视频平台自己签约的艺人组成,“利用‘一带多’的模式,来捧红其他导师。这些艺人的流量增加以后,商业广告等项目也会增加。这涉及到平台的利益分成,所以对于平台来讲,捧红导师也是综艺节目的目的之一。”
如此看来,在追逐流量的大背景下,距离观众所期待的好导师出现,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受访者要求,叶子为化名。
本文来自:燃财经工作室(ID:chaintruth),作者:李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