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吵赢“最佳辩手”郭敬明?
2020-10-16 19:17

如何吵赢“最佳辩手”郭敬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ID:citicpub),原标题《“最佳辩手”郭敬明,怎么才能吵赢他?》,作者:阿信,编辑:桑桑,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年的《演员请就位》,又一次靠着郭敬明的“神论”出了圈。


面对一段尴尬得毫无演技的表演,郭敬明大方地给出了代表最高评级的S牌,并且blablabla给出了许多理由。



郭敬明把S卡发给了新人何昶希,引发了热议,在微博更是连上了几天的热搜


这让从上一季就和他“结下梁子”的李诚儒坐不住了,他直言郭敬明给的评级毫无逻辑:



一通辩论下来,最终还是以主持人一句“让不同的声音,在舞台上绽放”结束了。


李诚儒有理却说不过的心情,网友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李诚儒每次和郭敬明吵完,我都恨不得帮他投稿到“吵架没发挥好”小组。



吵架没发挥好,真的很憋屈。那么,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在辩论中出色发挥呢?


阿信觉得,首先,还是要懂点逻辑学。


1. 听上去正确≠逻辑上正确


李诚儒和郭敬明之间的battle,还要从去年第一季的《演员请就位》说起。


郭敬明指导的《悲伤逆流成河》片段,遭遇了助演嘉宾李诚儒犀利的批评:



他批评这个片段,演员台词听不清、剧情没意思。


按照阿信的理解,他本来想说的是这个剧情没意义、情感转折流于表面,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翻翻《悲伤逆流成河》的豆瓣评论,其实很多网友都已经表达过了类似的观点)


但是一张嘴,就变成了为什么不写宏大主题,只写小年轻谈恋爱。



这可一下就戳到了原著作者郭敬明的痛点,也让他抓住了机会:




“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


“第一部反映校园霸凌的小说”


“可以不喜欢,但要允许它存在”


……


这样的说法听上去是不是非常有道理?


然而仔细分析,这段话的逻辑上其实站不住脚。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李诚儒批评的核心,其实是“剧情空洞廉价”,然而郭敬明所说的,却是校园霸凌这个题材的价值。


两个人争论的焦点根本不是一回事,自然看上去就是“谁政治正确谁有理”。


这一次的针锋相对也是一样。这档节目本身评选的应该是演技好的演员,而在郭敬明口中,却变成了“百花齐放的舞台”



在这里,“百花齐放”其实被偷换了概念。按照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意思,这是说各种风格可以并存,可是到了郭敬明口中,就变成了各种水平都可以接受——就算是毫无演技可言。


同样,关于“S”卡该给谁的问题,争论的核心其实是公平公正。


而到了郭敬明这里,却变成了“拯救差生”的行为。把“鼓励差生”错误等同于“给S卡”,好像不给才是对差生不公平。



看完了郭敬明的种种“高论”,阿信现在非常能理解,为什么《小时代》里会有那么多令人摸不到头脑的drama情节了。



比如林萧顾里的吵架名场面:一听到“我管你”,立刻想到养狗,一听到养狗,立刻想到被反咬……不得不说,这想象力一层一层推进得也太跳跃了吧。


2. 这些逻辑谬误,其实很容易辨别


说来说去,很多人能够硬把没理讲成有理,其实都是依靠“逻辑谬误”。如果我们能够识别出来,就能轻易地破解这些话术。


比如郭敬明那句“你可以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要允许它存在”,就是一种稻草人谬误:偷换概念。


把对方的观点用“稻草人”替代,然后通过攻击稻草人,证明对方不正确。


李诚儒的批评,源于台上拙劣的表演方式和故事情节,却被曲解成了“因为不喜欢所以批评”,一下子就被推到了正确的对立面。(当然,李诚儒的发言,也是因为逻辑不通,所以出现了可以被攻击的漏洞。)



而红鲱鱼谬误,也是我们经常在讨论和辩论中会出现的谬误。


据说,红鲱鱼的气味会引诱猎犬,让它们忘记应该捕猎的东西。红鲱鱼谬误的意思就是通过转移话题,提出不相干的话题来转移原本的讨论焦点。


比如在节目中,李诚儒把“可以不喜欢,但是要允许它的存在”这句话,简化成了“存在即合理”。



大鹏紧接了一句“谁说了这句话吗?”按理说,结合语境,大家都能理解李诚儒想要表达的意思,原话是否如此,其实并不需要纠结。


然而,如果顺着这个话题,开始争论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就会彻底偏离辩论的主题。


还经常出现在讨论语境中的,还有滑坡谬误:使用一连串连续的因果关系,却又夸大每个环节之间因果关系的强度,进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图:失败逻辑论证的插画书


滑坡谬误的错误之处,是用“必然性”替换了“可能性”。比如我们常说的“上不了好中学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这样的绝对逻辑就是一种很典型的滑坡谬误。


阿信前几天在网上逛的时候,还看到这样一种发言:



这固然是粉丝对偶像的美好期许,但阿信忍不住要指出,“相关性”和“因果性”的区别:被黑、被争议,也许确实是成为天王天后的必经之路,但造就天王天后的,其实最终还是拿得出手的作品。


此外,我们在对话和争辩中,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看似有理实际没理的发言。在它们的背后,其实都有着逻辑上的谬误,比如“不给我花钱就是不爱我”的“假两难悖论”,“那么多人都在说,肯定有道理”的从众谬误……


多了解一些逻辑知识,你就可以轻松识破这些误导话术。


3. 道理我懂了,实操能行吗?


可能有人会说,就算我了解了这些知识,也会遇到一个问题:辩论就像打架,可是我的反应不够快,对面一拳打过来了,我却要想很久才能知道如何招架,这可怎么办?


就像李诚儒,在台下的备采中明明能把自己的论点说得有理有据:



去年在后续采访中评价《悲伤逆流成河》,也能说出“不能用廉价的笔触,来引起广泛的共鸣”这样直击问题关键的话。


而在辩论现场呢?却只能被一顿乱拳,锤死了自己这个老师傅。



在“奇葩说”几位辩手合著的《好好说话》中,其实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如果拼不过反应速度,那么就要保证自己发言的准确性。


支出的第一招,是复述问题。


很多问题我们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是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回答它,而是把这个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再复述一遍。


比如这句话:



面对这种“你不喜欢的东西,还是请允许他存在”的回避具体问题、一味上价值的话,只要代入辩论焦点重复一遍,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谬误:


我不喜欢的东西,都应该允许它的存在吗?我不喜欢拙劣的表演,也要允许它的存在。我不喜欢评委滥施权力,也要允许它的存在。我不喜欢不公平,也要允许它的存在。是这样吗?


郭敬明:战术喝水,这种方法也很好用


以慢打快的第二招,叫“化繁为简”。


也就是不论对方提出了多少不同角度的质疑,只要你的立论是对的,就要把所有问题都回归到最根本的问题来。


“我想要鼓励差生”


“但是好学生被打击到了,你的决定对其他人不公平”


“他是我想合作的演员”


“但是你想合作不代表他配得上s的评级,你的决定对其他人不公平”


……


总之,只要对方的立论有问题,不论他反应多快,都是建立在岔开话题、回避核心争议的基础上的


我们要做的不是快速回击,而是抓住主线。只要把该讲清的东西讲清楚,自然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至于回答反应快不快的,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ID:citicpub),作者:阿信,编辑:桑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
赞赏文章的用户1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