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作者:寒冰,责编:罗文,头图来自:《住在住宅区的两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作者:寒冰,责编:罗文,头图来自:《住在住宅区的两人》
如果一辈子没有遇到合适的伴侣,或者决定不结婚、不生娃,我们要如何度过老年生活?
在东亚文化里,我们对老年生活的想象往往只有一种:老伴和孩子。当一个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入传统的婚育体系,ta 得到的最大威胁通常是:小心孤独终老。
必然如此吗?前段时间热播的日剧《住在住宅区的两人》,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它以两个 50 岁的普通女性为核心,讲述她们的生活:野枝,离异无娃。小奈,曾和恋人同居,分手后一直单身。她们最终都回到自己从小到大居住的小区,这里也住着很多老年人,50 岁的她们反而常被当作“年轻人”。
该剧温和地讨论了“我们该如何独自老去”这一现实话题,并试图给出解决方案,那就是“关系”。
人们始终要靠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照才能度过人生的大部分困境,老年生活亦是如此。但这并非仅仅是亲缘和性缘关系——
这也是该剧最可贵的地方,它展现了在传统的家庭生活之外,关系还有很多种。这些新型关系具有同等的、甚至更大的支持性作用。人们可以彼此信任,一起面对脆弱的时刻。
年老时给你重要支撑的,很可能是姐妹
全剧最让人羡慕的就是主角野枝和小奈的友情了。
她们是认识时间超过 40 年的好朋友,共同度过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时光。随后两个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野枝当了大学老师,结婚,再离婚。小奈在设计公司工作,成为自由插画师,和喜欢的男人同居,再分手。
最后,两人都不得不回到小时候的老宅,再度做邻居。她们戏称自己就像“泼出去的水又泼了回来”。
小奈独居。野枝和年过 80 的父母住在一起,但每天晚上都会和小奈一起吃饭。她们一起卖二手物品,和小区的老人们做操,在工作日的白天出去钓鱼,生活平淡且充实。
作为知根知底的好友,两人经常一起回味过去的时光,年轻时痛苦的分手和离婚,现在也能笑着讲出来。
姐妹陪在身边,能一起敷面膜,讨论衰老恐惧。
快乐变得简单,便利店的帅哥店员和冰淇淋成为平淡生活的调剂。
不少观众表示,“如果能有这样一位好朋友,我就不怕一个人变老了”。不少研究发现:友谊对老年生活很重要。相比较收入和婚姻状况,朋友的承诺对老年女性的生活满意度甚至有更大的影响[1]。
一直以来,友谊都受到性别角色的强烈影响,女性朋友之间的亲密度更高,女性也比男性更有可能为朋友提供安慰、同情和复杂的情感支持[3]。
且 50 岁后的女性友谊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也更加坚韧。年长女性的生活经历和对朋友的深入了解,可能会拓宽她们处理冲突的方式。就像剧中的野枝和小奈也会闹矛盾,几天不见面,但又会自然地和好。
研究还发现,女性友谊的功能不止是亲密和情感支持,还包括工具性的方面。比如在事业上互相帮助,帮彼此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引导女性意识到自己的力量,甚至在公共领域发挥作用[6]。
但与此同时,父权制影响着女性友谊的建立。与男性相比,更多女性声称约会或结婚会导致同性友谊的丧失[7]。在以异性恋霸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下,不少女性年轻时依然会把婚恋当成唯一重要的事,尤其在组建家庭后,忽略对友谊的投入和经营。
事实上,在年老时给你重要支撑的,很可能是姐妹。
不生孩子也可以“养育”
剧中野枝和小奈都没有生育。这并非刻意做出的决定,在各自经历了离婚、同居分手后,她们随着命运自然来到 50 岁。
不是所有女性都恰好有机会成为母亲,但没有孩子并不意味着没机会经历“养育”的过程。心理学上,我们讨论养育问题时倾向于使用“养育者”的称呼——也就是指行使养育职能的大人,而非狭义上的“妈妈和爸爸”。
野枝和小奈居住的小区有一个女孩,父母离婚,由单亲爸爸抚养。熟悉后,野枝枝和小奈自觉承担起一些“养育”的责任。她们会帮女孩除蟑螂,和女孩一起吃饭,还会特别为女孩准备讲解生理期知识的小册子和生理用品。就像一个“妈妈”会做的那样。
当面对女孩喜欢的流浪猫被“驱逐”时(该小区不允许养宠物),她们也会挺身而出,帮流浪猫找到领养人,并留下女孩亲自起的名字“小咪”。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孩子。
剧中呈现了什么是好的“养育”,且让观众看到了这种养育不止可以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作为一个大人,我们可以养育身边的每个小孩,让孩子也能从更多人身上寻找认同感,体验被爱的感觉,并获得关于“良好客体”的信心。
这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养育”,还可以缓解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唯一性带来的压力。当孩子失去父母中的一方,或本身的父母不足以成为“足够好的”养育者,他们依然还有机会获得好的养育。父母在这种外部的养育支持下,育儿压力也能减轻。
爱本身更重要,在一个更为理想化的社会里,当人们不再过度强调血缘的重要性时,或许女性们都能“拥有”孩子,孩子们也都能“拥有”妈妈。
邻里:被忽视的重要人际关系
除了友情外,这部剧还花了很多篇幅去刻画邻里之间的关系,一条隐藏的主线是野枝和小奈去帮一个个邻居们解决问题。
这也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很少见到的一种关系模式。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失去了“邻居”,也失去了“社区”。邻里之间越来越陌生,很多人在一个地方居住几年,都不知道隔壁住着什么人。
该剧却告诉我们,被我们一直忽视的邻里关系,却可能是解决很多问题(尤其是养老)的关键。
在这所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小区里,50 岁的野枝枝和小奈被当作“年轻人”,帮其他老年人换纱窗,采购物品,作为回报。老人们常常邀请野枝和小奈一起点披萨吃,并把自己的老物件送给喜欢卖二手物品的小奈。
当一位独居老人中暑在家里晕倒后,是邻居们第一时间发现,把他送到医院避免了意外的发生;小区里每年举办的联欢会,成了老人们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
▷结成换纱窗小分队的两人
其实,邻里关系(Natural neighborhood networks )对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十分重要,它的重要性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作为一个非正式关系和互动的网络,邻里关系几乎塑造了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日常世界,不只是作为生活的简单背景,而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和身份建构的过程[5]。
研究者们认为:理想的邻里关系实际上应该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这里的重点不是功能和能力(功能弱的一方依赖功能强的一方),而是“关系”,关系构建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和互惠[5]。换句话说,就是相互帮忙,而不只是年轻人照顾老人。就像剧中的独居奶奶,会帮年轻的邻居夫妇照顾小孩,也会让年轻夫妇来帮忙搬家。
依赖子女进行居家养老依然是大多数人对理想老年生活的想象。但实际上却可能有很多困难,剧中独居奶奶因为突发事件和儿子儿媳妇生活了一段时间,却发现,两代人近距离相处(剧中的描述很有趣:端一碗汤也不会热的距离)总有隔阂,自己也感觉不舒适。
于是,她还是选择搬回老小区一个人住,和邻居们相互依赖着生活下去。当然,邻里关系无法取代正式的养老支持系统,却是对正式系统的有力补充,也能大大缓解独生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
不少观众诟病剧中的设置有些理想化了,比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遇到这样长久的友谊,友爱的邻居,以及,很多人甚至没有一个“老小区”可以回。
但它依然帮我们想象了一种崭新的可能性。在传统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之外,关系还有很多种。而普通人也可以依靠这些好的关系,彼此支持着好好生活下去。
以及更进一步地,它用一种温柔的声音提醒着人们:解决很多问题的方式不是只有变得强,更强(正如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所提倡的那样)。每个人都会有成为弱者的时刻,而人与人之间终究要互相帮助着才能一直往前走下去。
参考文献
[1]Trotman,F.K.,and Brody,C.M.(Eds.)(2002).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with Older Women. New York: Springer.
[2]Levine,S.B.(2005).Inventing the Rest ofOur Lives:Women in Second Adulthood.London: Viking Press.
[3]Basow,S.A., and Rubenfeld,K.(2003).Troubles talk:Effects of gender and gender typing. Sex Roles,48,183-187.
[4]Emily A Greenfield , Laurent Reyes 2,2014 Aug 7;70(4):607–618.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Relationships with Neighbors: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Middle and Later Life,doi: 10.1093/geronb/gbu084
[5]Gardner J. (2011). Natural neighborhood networks: Important social networks in the lives of older adults aging in place.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5, 263–271. :10.1016/j.jaging.2011.03.007
[6]Women Over 50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Edited by Varda Muhlbauer and Joan C. Chrisler
[7]Rose, S.M. (1984). How friendships end.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 267–27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作者:寒冰,责编: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