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唐亚华,编辑:黎明,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79元的耳机优惠100元、2300元的扫地机器人300元就能带走、送单车半年免费骑行卡、4G流量免费领取”……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原本自己常年是中奖绝缘体,而在很多平台的幸运大转盘上抽奖却能百发百中。奖品不是大额优惠券,就是诱人的高价产品,或是免费送的权益。
天上掉馅饼的事难道真的存在?真相是,这个会砸中每一个抽奖者的馅饼,可能是陷阱。
奖品看似诱人,但只要你一冲动点击“接受”,接下来就只有后悔的份儿了。事实是,耳机价值仅8.6元,扫地机器人是假冒伪劣产品,骑行卡是你的押金转换的,流量是送了,40元套餐费照扣不误,幸运大奖背后是坑人的套路。
以往我们对抽奖的认知是:找托、内定、暗箱操作。有了万能的互联网,抽奖门槛低到几分钟就能做一个自定义奖品、概率、抽奖次数的幸运大转盘。商家自用或投放到大流量平台,都是不错的导流和割韭菜方式。
看似明显的套路为什么总能收割人心?心理学的解释是,我们在看到抽奖时,大脑天然会预期有好事发生,分泌令人愉悦的多巴胺,“绑架”大脑参与。
另外,人有“嗜赌”天性,中奖属于意外之财,具有更大的边际消费倾向,中奖的幌子让消费者产生机会的拥有权感并不愿意失去。尤其是当可能的奖励刺激远超成本时,多数人非常喜欢以小搏大。
看到这里,下次点完单抽中大奖时,你还会冲动吗?
网络抽奖,成为变相卖货卖卡新途径
最近,31岁的互联网从业者晶晶在腾讯视频看电影的时候,页面出现了抽奖,她抽了三次,分别抽到了智能手表100元优惠券、蓝牙耳机100元优惠券、乳胶枕100元优惠券。
“因为是在腾讯视频上看到的,我比较相信,看到标价100多元的东西可以减免100元,觉得挺合适的”,晶晶告诉深燃。
于是,她点击优惠链接,购买了优惠后99元的乳胶枕和79元的智能耳机。付完款后她突然想到可以去淘宝上搜一下同款价格。一搜吓一跳,同款乳胶枕只要18.53元,而同款耳机价格更是让人惊掉下巴,仅售8.62元。
图上为晶晶购买的产品标价,图下为淘宝上的同款产品标价 来源 / 受访者供图
“我当时就慌了,觉得自己受骗了,开始找客服退款。但因为是在腾讯视频上直接买的,订单里不显示商家信息,也没有退款退货选项,根本联系不上客服。”晶晶开始了漫长的维权之路。她在购买商品后有提示关注公众号获取物流信息,按公众号提示她添加了一位叫“清货大师管理员”的客服,对方跟她聊了几句之后就不回复了。
多方周折,她最后找到了商家来源——“有赞精选”APP,下载该产品找到自己的订单和对应商家后,对方只同意退未发货的一件产品。后来她又在黑猫投诉上发起投诉,商家才给退款。整个过程有十几天,据晶晶描述,商家信息隐蔽,联系客服困难,要不是她坚持,一般人恐怕只能吃这个哑巴亏了。
18岁的学生珍妮则是在骑共享电单车时遇到了抽奖套路。“芒果电单车提示骑行完毕后拍照上传,如果车在指定区域内且摆放整齐,可获得免单的机会。我第一次骑完拍照之后,页面弹出一个抽奖,我点了之后,中了一个半年免费骑行。随后出现了一个《通勤卡协议》,显示我已经购买了通勤卡,费用直接从用户押金账户抵扣。平台就把我的299元押金转化为免费骑行了。”
联系客服以后,对方称珍妮是自行转换的,但是珍妮记得抽奖时没有任何提示是拿押金转换免费骑行卡,“就是买了一张骑行卡,骑180天过期”,该客服解释。
来源 / 受访者供图
“我退不了押金去网上搜了一下,发现好多人被这个抽奖骗了,我觉得这种转换押金的网络抽奖甚至有诈骗嫌疑。”珍妮说。
后来珍妮在各投诉平台投诉,芒果电单车才退给她了290元。
你以为这样的抽奖套路只是偶然,但其实,声势浩大的官方活动,也免不了有坑。最广为人知的事件要数2018年10月7日,支付宝公布了微博用户“信小呆” 获得“中国锦鲤全球免单大礼包”。一时间,信小呆成为所有人羡慕的锦鲤,她从公司辞职,顶着“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光环旅行兑奖去了。
但事情过后不久就传出了信小呆为兑奖刷爆信用卡破产的新闻。原来她抽到的奖品并不是全部免费,很多有各种限制,比如有的必须在2018年底前兑换,有的机票是单程,返程需要自费,有的酒店免费但需要提前一到三个月预约,还有的只有一晚的酒店全免费,剩下的需要自费。
出发前信小呆有五六万积蓄,不久之后,她的积蓄加信用卡额度就全都花光了,最后直至奖品到期,她只兑换了不到一半,信小呆对于这份礼单的评价是“很鸡肋”。
“百抽百中”背后的套路
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总结一下,抽奖背后的套路大致分几类。
一种是花钱抽奖,几百次都抽不中。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游戏中。黑猫投诉上就有用户遇到了这样的事情。9月30日,一位玩家充值1656元,参与了CF(穿越火线)10月SVIP自助餐抽奖活动,“奖池中有数十种道具,但我一直抽到其中两种,抽了425次未抽到一件永久道具。”充值1600多元抽奖425次这样执着的用户也真是不多见了。
“抽奖的时候说要满200元可以提现,到了200,又说充值300可以提现,就这样我充了500多,啥也没有,和我说的人也不说话了。”黑猫投诉上的另一位用户说。
愿意花钱抽奖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情况是不用你花钱,动一动手,一抽即中。但中了以后能不能拿到奖品,就不一定了。
套路一,抽奖是赤裸裸的骗局,中奖之后商家失踪,兑付无门。
“互利帮发布微信扫码领1000红包任务,引诱进入抽奖页面完成任务,抽奖一次需支付金额10元~200元不等,活动显示冲值300元抽奖结束后即可提现1000元,(实际上)充值300元后无法提现,并联系不到客服处理。”某用户投诉。
投诉平台截图
套路二,大额优惠券诱导消费,却买到低价伪劣商品。有媒体报道,消费者在网上抽奖后,发现自己竟然轻松中了2300元的优惠券,只需要另外支付380元就能购买一台扫地机器人。但最后看到产品,却发现它并非正品。
上文提到的晶晶,看似抽中了大额优惠券,减免后的商品价格甚至低于原价的五折,但其实对应商品本身只价值几块钱,贪便宜反而吃了大亏。
套路三,做任务拿奖品,榨干你的价值后甩掉你。这类型任务的完成难度远超想象,被误导的用户只能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这里就有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案例。一名用户转转盘抽奖,抽到了一等奖1000元钱,规则是一个小时之内保护你的钱不让老鼠入侵。“一开始一个老鼠入侵会减掉1分钱、1块钱,最多三四块,到了最后五分钟,一次减九十多,不想让领钱就不让领吧,减钱减的也太过分了吧,浪费别人一个小时。”有匿名用户在投诉平台吐槽。
投诉平台截图
虽然听上去一个小时给你1千块钱就不太靠谱,但出于人性的贪婪,很多人还是会试一试。网友花一个小时拉好友玩游戏“保卫”抽到的1000元,相当于免费帮平台获客,虽然没有钱财损失,但不免有一种被套路的感觉。
套路四,诱导填写手机号,强行开通付费套餐。这类型抽奖的模式是中奖后要求输入手机号免费领取,结果未做提醒就直接开通付费套餐。
用户“小疯猴子成人精”就提到,“在芒果TV看到一个抽奖,抽到后提示年费送4G流量,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后就直接扣费40元说开通成功40元4G国庆专属流量套餐,去芒果TV查看有关流量套餐也找不到,想在中国移动通信app取消也没有该业务。这不是欺骗行为吗?”
深燃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一种新形式,姑且称为套路五,那就是先买东西再获取抽奖机会,抽中后兑付无门。
一位21聚投诉的用户声称有人添加了其微信,说购买他提供的任意一款产品就能送苹果11pro手机,“还能参与抽奖一次,百分百中奖,总共就5个名额,你非常幸运被抽到了。”
投诉平台截图
该用户选择购买了一个价值298元的商品,付了款后抽奖抽了一个标价8800元的女士手表,随后被告知需要代缴563元保价费用和837元海关税,收到后十分钟之内退还1400元。而随后退款时候又说积分不足导致退款失败,需要支付1600元补齐积分后自动退款到微信账户。
“我感觉被骗,没继续交,打微信电话叫他退款,他说要补齐1600,然后3000一次性退还,我又去问客服,客服又说联系团长,团长的手机号是空号。”该用户说。
另一位黑猫投诉用户也遇到了类似情况:“有人通过社交平台主动加我,经常在朋友圈发抽奖中奖信息,有一天她主动告知我获得抽奖机会,要求先买一款他们家的产品,后来连续抽三次都是无效的VIP会员,抽完奖她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套路千千万,不行咱就换”,到底存不存在没有套路的抽奖,就看天上有没有免费的馅饼吧。
为什么抽奖套路总能得逞?
抽奖场景随处可见,获奖概率从百抽百中到百抽百不中,看起来非常随意,近乎人为操纵。
深燃搜索发现,做一个抽奖转盘的成本其实非常低。随便在网上一搜,就有免费的网站提供固定模板,可以自己设置奖品、中奖概率、奖品数量、抽奖次数,设置完成后即可转发到朋友圈或嵌入公众号。
来源 / 网站截图
所以,很多时候你看似与大奖擦肩而过,实际上都是设定好的。试想,如果一个转盘上写了电脑、手机等多项大奖,但对应概率设置了0%,100元产品优惠券概率设置了100%,那你抽多少次都没有大奖,只有诱导消费的券。
也就是说,抽奖设置者完全可以让抽奖盘“指哪打哪”。这样一来,消费者很难不被商家牵着鼻子走,无形中陷入布好的圈套,成了“待宰的羔羊”。
为什么这样的网络抽奖套路遍布各大互联网平台?
事实上,对于一些抽奖后商家消失、不能提现、奖品兑换无门的商家来说,基本上是利用抽奖活动博取关注和点击,做的是一锤子买卖。
而一些发放优惠券诱导消费的抽奖,其实相当于是商家做的市场投放。毕竟,看到一条广告大多数人不会点击,而抽个奖送一张大额优惠券,获客导流的作用就大多了。如果企业的私域流量不够大,找大平台合作是个好办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能在各种支付平台、视频、社交平台上看到很多抽奖。
还有一些性质比较恶劣的情况是,商家通过抽奖强制用户购买或开通付费产品、诱导充值或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李圣告诉深燃:“这种情况多数存在于广告主为了获得更好的产品销量和收益,在产品宣传中夸大宣传,通过抽奖变相销售,此种行为轻则可能构成虚假广告罪,重则会触犯《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涉嫌诈骗罪。”
他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贪图便宜,另外当发生消费纠纷时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网络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寻求帮助。
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教授窦东徽向深燃分析,抽奖营销最常见的一种套路,存在几种机制:第一,用“中奖”的幌子让消费者产生机会的拥有权感,因为人都是损失厌恶的,一旦获得某样东西,就不愿失去,即“机会不用就浪费”;第二,“中奖”让人产生“赌场资金效应”,即先前收益会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偏好,因此容易加钱购买自己并不了解或价格并不透明的产品;第三,从心理学的角度,“中奖”属于意外之财,因而具有更大的边际消费倾向。
抽奖套路频频得逞,是因为“人有‘嗜赌’的天性,一方面可能的奖励刺激远超成本,让人们非常喜欢以小搏大,另一方面人们会赋予小概率事件以更高的心理权重,虽然有时中奖概率不高,但仍趋之若骛。商家利用抽奖来吸引顾客往往是利用这一心理。”窦东徽补充。
心理学专家吴悠解释,“我们看到的抽奖信息会发送给大脑,大脑预期会有好事情发生时,就会释放‘快乐激素’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感。这时我们几乎是被大脑绑架去点击抽奖转盘。”
另外,目前的网络监督力量较为薄弱,而这些抽奖的套路隐藏颇深,不易被发现。目前,立案查处的抽奖案件很少。再者,消费者即便吃了亏,不少人因为受骗数额不大,维权麻烦,便自认倒霉,不再追究商家的责任,客观上也助长了这一现象。
深燃在此提醒,抽奖有风险,占便宜需谨慎。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珍妮、吴悠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