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与劳资矛盾
2025-01-08 16:11

市场失灵与劳资矛盾

作者:李平正,头图来自:《大而不倒》截图

 

文章摘要
市场失灵导致劳资矛盾和经济失衡。

• 💡 市场无法通过价格调节实现劳动力均衡

• 📉 贫富差距扩大源于劳动力市场失灵

• 📈 充分就业是经济增长的核心目标

市场失灵一直是经济学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经济学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市场失灵?按照薛兆丰在《市场从不失灵》一文中的定义:所谓“失灵”,是指经济学者无法用供求原理来解释的现象。

 

价格均衡论


供求原理就是供给曲线跟需求曲线会相交形成一个均衡价格,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价格均衡论,其实质是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上升。市场正是通过价格调节供求,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西方经济学认为,一种经济体制是否有效益关键在于它能否实现自我均衡。实现自我均衡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他们判断经济效益的唯一标准。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依据有三个第一是萨伊定律,即商品供给自动创造本身的需求,第二是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三是工资波动能使劳工市场均衡,实现充分就业。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没有产能过剩。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和投资趋于均衡,没有资本过剩。劳动的价格——工资的涨落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均衡,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就是最会管理的政府,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这就是市场经济不干预的理论基础。

 

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肯定是存在的,并且其适用范围非常之广,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商品,但不包括人,不包括劳动力。因为工资波动可以使劳工市场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显然与现实不符。现实情况是几乎每个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非自愿失业,市场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充分就业,也就是说理论与现实发生了脱节。

 

目前经济学对失业的主流观点是:(非自愿)失业由过高的真实工资导致,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向下黏性的真实工资率是失业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凯恩斯说的工资有拒下刚性。降低工资会遭到工人的抵制,从而导致市场的价格机制不能发挥作用,这是造成失业的根本原因。如果工资可以灵活调整,那么充分就业就很容易实现。正是持有这种观点,才有了凯恩斯主张的,通过超发货币,人为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实际工资,从而实现充分就业这种骚操作。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它几乎误导了整个经济学界。工资降低,消费能力也会跟着降低,企业就会裁员,减少生产,整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也会随之缩小。工资不是用来调节劳动力供求的,而是用来调节总生产与总消费并使之均衡的。工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大小。

 

市场经济无法通过价格调节实现充分就业,这是由劳动力独一无二的供需一体化的性质造成的。劳动力本身既是供给也是需求,既是生产也是消费,是供需一体化的。所以价格上升并不会导致需求下降,价格下降也不会导致需求上升。这就是经济学争论不休的市场失灵,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在劳动力市场是失灵的,劳动力无法通过价格调节实现均衡。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有一个论断:需求曲线必然向右下倾斜,没有例外。薛兆丰同样持有跟张五常一样的观点,并且围绕需求曲线在二十多年前跟汪丁丁爆发了一场席卷整个华人经济学圈的大争论

而在我看来劳动力恰恰就是一个例外。劳动力需求线是垂直的,而不是向右下倾斜的,其价格无论多高,需求都不会下降。今天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均工资是非洲落后国家的几十倍。但其失业率甚至比非洲国家还要低,比如德国,这个人均工资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其失业率通常只有3%左右。这就是劳动力需求线是垂直的最好证明。

 

劳动力市场供求失灵的经济后果


由于在市场经济下财富是按照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来分配的,不能实现均衡也就意味着财富分配的失衡,利益分配的失衡。各种矛盾冲突也就随之而来。其中最核心,最尖锐的矛盾就是劳资矛盾,劳动资本在财富分配上的矛盾。劳动力市场供求失灵是造成贫富差距的根源,也是市场经济的最大缺陷,种种经济问题皆由此而来。

 

劳动力市场失灵导致的后果就是非自愿失业,这是经济运行的常态。非自愿失业也就是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劳动力供过于求将导致财富分配向资本倾斜,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无法通过价格调节实现均衡,所以这种供过于求会持续存在,不会自动消除。它将导致财富分配不断向资本聚集。使得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生产与消费失衡越来越严重,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调整,就会造成产能过剩,进而引发经济危机。市场经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市场经济内在缺陷导致的。

 

在劳动资本两要素模型中,资本积累的速度每年可以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0%甚至更高;而劳动力增长很少超过3%,许多国家维持零增长。也就是说劳动力相对资本而言会越来越稀缺,资本会越来越丰富。如果市场不会失灵,充分就业可以通过价格调节自动实现。那么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劳动力的回报会越来越高,资本回报会越来越低。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下,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可现实情况却是资本回报越来越高,劳动力回报越来越低,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除去通胀因素,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已经四十年没有增长,via美国前劳工部长赖克)。贫富差距导致的经济问题是所有经济体的噩梦,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2002年美国平均工资(时薪)约为15美元,2019年这一数字为23美元 Via Trading Economics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的终极目的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菲利普斯曲线。在失业和货币工资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下降时,工资上升;失业率上升时,工资下降。菲利普斯曲线通常被用来描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把上面的工资换成了通货膨胀率。这是一种误解,工资上升,成本增加,物价当然会上升。但成本增加导致的物价上升,根本就不是问题,反而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货币超发导致的通货膨胀才是问题。

 

菲利普斯曲线的真正实质是:失业率下降表示对劳动力需求增多,工资就会上升;失业率上升表示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就会下降。充分就业的意义就在于此,此时对劳动力需求最多,工资就会最高,人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与结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人的价值,但这只有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而就业率的高低又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有着莫大的关系。

 

准确地说工资由两方面决定:一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财富的生产;二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这是财富的初次分配。所以试图通过政府人为地制造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其结果必然是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财富生产能力的萎缩,要提高工资也就变得不可能。

 

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论证“看不见的手”理论有效性的过程。但只要有一个地方不能通过价格调节实现均衡,那么市场的有效性就被证伪了。从这个角度看,这篇文章将为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注:①《薛兆丰:市场从不失灵》https://mp.weixin.qq.com/s/XDwTwtrj3H1iaRpaUaS9Uw

②《布莱恩·卡普兰:为何我不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https://mp.weixin.qq.com/s/LU6hjHZ8KIHGaEXL1J-dYw

③《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一场争论》https://mp.weixin.qq.com/s/MLr_j6u9VemlpfCwOfkirg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