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 (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大概六七年前,我们公众号介绍中用了一个“最”字,大概是“最懂你”之类的,被网络维权骑士盯上,留存证据举报到了工商局,然后我接到了违法通知,工商通知我去处理。
等我去了后,才明白我用了“最”字违反了广告法,需缴纳罚款20万元人民币(好像是这个数)。
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没什么经验,很懵,当然也不想交这笔钱,就去各种询问朋友应该怎么办。后来,朋友派了公司法务跟我一起找到这位“维权骑士”,经过协商,我们付给他一笔钱,然后对方撤销举报,我们老实的修改资料,这事就算过去了。
从那之后,我对这个“最”字就有了PTSD,在所有写作中都不敢再提——除非是极其主观的,“我个人吃过最好吃的饭”——当然了,这种词可以用其他的来代替,比如“天花板”“YYDS”之类。
但“最”字,在行业内其实还经常出现,比如“最美空姐”。
那空乘之美体现在哪?什么叫字面意义上的“最美”?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位乘务员是不是“最美”呢。
细一琢磨,我觉得这个称呼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形象的问题,而是航空公司甚至我们整个行业观念的问题,如果一个航司或者整个行业隔段时间就要搞“最美空姐”的评选,我觉得是我们在价值观的引导上出现了问题。
没有人应该有这个资格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去评判,何况,这个标准也没办法做到公平统一。
这么多年无数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专业的空乘来讲,外表从来不是最重要。且在我眼中,每位专业的乘务员,都各有各的美。
白幼瘦,一定是美吗?那今天他们觉得大高个、大长腿才算美,那明天他们会不会认为”脸上有痣的“不美,“腿不够直的“不美,”腰不够细的”不美,“胸不够大的”不美,底线一层一层的被拉低,直到所有人都达到那些人认为的“美”。
可过去的美是今天的美吗,今天的美又是未来的美吗。
唐朝以丰腴为美,宋代又推崇清瘦雅致,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于美的认知更是千差万别。当我们执着于用“最美”去定义空乘群体时,实则是在窄化美的内涵,忽略了那些真正让空乘职业熠熠生辉的特质。
真正的空乘之美,隐藏在每一个起起落落上。
几年前,一个航班临近下降之时,一名坐在经济舱第一排的女孩呼吸急促,浑身颤抖大汗淋漓。
乘务员赶到其身边,判断女孩已经出现了过度换气综合征的症状,且精神高度紧张。
乘务员为其打开通风口,用冰毛巾为她擦拭额头、颈部帮助降温,这女孩一直颤抖着说:姐姐,别丢下我。
在余下的航程,乘务员半跪她身前,右手环抱住这女孩的轻拍后背,左手穿过安全带固定自己的身体,不停的安慰她,直到飞机落地。
这一幕很美,这名乘务员自然更美。
去年,一位80多岁的老人独自乘坐川航航班从洛杉矶飞往成都,川航男乘见其孤身一人,上前关心,这一幕被后面旅客拍下并发到了网上。
那位男乘的轻言细语至今我都还记得:
“我慢慢跟您说好不好。”
“你要加油,时间很长。”
“您有没有带自己的常备药啊?”
“好好好,好身体!”
每句话都写满了温柔,每句话都写满了细心,在我眼中,他自然也很美。
当飞机遭遇强气流,机身剧烈颠簸,旅客们惊慌失措时,乘务员敏锐、迅速地进入状态,用沉稳的声音、镇定的神情安抚大家的情绪,有条不紊地重复着安全指示。
又或是在飞行中,有旅客突发疾病,我们的乘务员凭借扎实的急救知识,第一时间判断病情、实施救助、空地配合,争分夺秒与病魔赛跑,为旅客开启生命的绿色通道。
哪怕是日常最普通的航班上,我们的乘务员也能敏锐捕捉到特殊旅客的细微需求,为疲惫的老人送上贴心的毛毯、为刚刚合上电脑的旅客递上一杯热茶水,为好奇的小朋友耐心讲解安全知识,用微笑和关怀点亮每一段旅程。
空乘之美,是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的完美融合,不应被刻板的外貌标准所束缚,更不应陷入“最美”评选的虚荣泥沼。
当行业内都能以专业、敬业、人文关怀作为衡量空乘优秀与否的标杆时,我们才能看到一个蓬勃发展、充满魅力的航空服务业态,也让每一位乘务员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彰显,不再被“美不美”的枷锁束缚,绽放属于自己独特的职业光芒。
真的,都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