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新NewTimes,作者:林紫盈、王淑欣、李嘉晟,编辑:刘俊辉,新媒体编辑 :刘子凡,出品:深圳大学香港学院,指导老师:张田田,原文标题:《香江视界|谢梦遥:我的特稿方法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新NewTimes,作者:林紫盈、王淑欣、李嘉晟,编辑:刘俊辉,新媒体编辑 :刘子凡,出品:深圳大学香港学院,指导老师:张田田,原文标题:《香江视界|谢梦遥:我的特稿方法论》
在新闻界,有这样一位对特稿充满热爱的人——谢梦遥。作为新生代非虚构写作者的杰出代表,谢梦遥在《亚洲周刊》《博客天下》《人物》等多家主流非虚构媒体担任主笔期间,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
2024年12月16日,谢梦遥走进了深圳大学香港学院,开启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他结合了自身的经历,从实务操作的角度向同学们传授了他的特稿写作方法。相信对于每一位热爱新闻,渴望在写作道路上有所建树的同学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从一个好奇开始
有这么一句话,在谢梦遥刚入行时便听到了,但至今他仍对其持有怀疑态度。这句原话是:“当你去写一个故事的时候,你应该先用一句话把它概括出来。”谢梦遥却觉得,比起陈述句,问句才是选题的起点。他举了个例子,在观看马航消失后对遇难者家属采访的报道中,当一个老太太和一个中年人讲他们这一年痛苦时,谢梦遥产生了一个好奇:在这一年里他们经历了什么?
后来他从这一点好奇出发,深入采访并写出了多篇报道。同时,谢梦遥还指出,在采访过程中,好奇心可能会调整变成另外一个问题。他以采访现象级节目《中国有嘻哈》冠军GAI(本名周延)的过程中为例子,通过好奇心的变化,他强调了“采访就是找答案的一个过程”。其次,谢梦遥还说:“从好奇心出发,心态会更加开放,也能够接受所有的可能性,这是写作者的重要品质。”
第一类是:“失败者”的选题。谢梦遥表示,失败才是这个世界大多数时候的真相,“我特别想知道这些失败者,他们是怎么消化失败的,他们还在坚持吗?”此外,谢梦遥分享了看过的一篇关于一个NBA边缘球员失败后变成吸毒者、毒贩保镖的彻底失败的故事。他在这篇文章里看见了作者对这位球员的关心,看见了球员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这让谢梦遥觉得这个世界不应该只由成功者照亮,也应该由失败者的故事照亮。
谢梦遥还说自己也写过很多成功者的故事,但远远没有失败者带给他的感悟多。他曾采访过梁劲生,还见到了梁劲生的两个从国家队退下来的好友。他们分享了自己的坚持和脆弱,这让谢梦遥豁然开朗,也治愈了他那段时间渐发性的斗志消沉。
“生活重建”类的选题也是谢梦遥比较偏爱的。他讲述了马航事故后遇难者家属是如何相互扶持的,共度难关的。还讲了2016年7月一女子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虎园下车被老虎叼走,她母亲为救她遇难,这件事发生后女子又是如何走出来的。谢梦遥介绍了生活重建类的故事核心在于个体在灾难后的恢复过程,包括面对网暴、理解错误、重建亲人关系等等,并表示很多故事都可以纳入这一大类里。
第三类选题是:“如何做成一件事”。谢梦遥在介绍这一类故事时,通过韩寒拍电影,罗永浩做手机等案例,强调了要关注过程的故事化,如团队讨论、招兵买马等细节,以及主人公的性格、过往和周围环境对成功的影响。同时,谢梦遥还提醒写作者要有主题意识,避免漫无目的的发散。
除此之外,谢梦遥还认为,作为初学者,应该避免像程序员编程、棋手下棋等这种难以故事化的题材,因为这些故事很难可视化。其次,过于宽泛的群像题材如果没有具体故事便会显得散乱,谢梦遥建议通过缩小人群范围或空间范围来使故事更集中。谢梦遥还提醒初学者,要绕开别人写过无数遍的名人故事,毕竟这类故事难以再写出新意。“在找选题和写故事时,要有找人物的特点和找故事的不同这一个意识。”谢梦遥说。人物特点即性格特点,故事不同则是要找出唯独属于这个故事的唯一线索,避免一个故事与其他故事太像。
五花八门的采访秘诀
“在采访前,你可以给采访对象提供一个快速的故事培训,让采访对象知道你想要什么。”这种听起来天方夜谭一般的“反向”采访方式却是谢梦遥采访时的独门秘诀之一。通过向采访对象提供采访范例,让其明白自己的采访意图,从而得到更加有用的材料。此外,谢梦遥还给初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万用问题:问梦。“通过问受访者最近做梦梦到了什么,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很有趣的故事。”
在这次讲座中,谢梦遥还分享了许多与此类似的采访秘诀。
谢梦遥说:“杂志社在撰写人物稿时,一般会与采访对象见两三次面,每次进行两三个小时以上的谈话。我自己最长和别人聊过八小时以上,这样长的聊天次数还不下七次。”这种高密度的聊天虽然会让脑子有点缺氧,但他认为这样能让人真正打开心扉,并且自己也乐在其中。
除了长时间谈话外,随访也是一种不错的采访方式。让受访者自由行动,通过在跟随受访者的过程中闲聊的方式使采访对象放松,从而获得更真实的故事。谢梦遥分享了他随访赵本山的经历。刚开始他想直接采访赵本山,被拒绝后便选择了随访的方式。他在和赵本山一起吃饭、看赵本山搭凉亭、与他和他的徒弟们一起玩狼人杀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故事素材。其中包括了赵本山在聊天时讲述的自己及家人的故事、与徒弟的互动等等真实又难以获取的细节。往往在不经意间,谢梦遥便完成了他采访提纲上的问题。
此外,他还分享了一些基本提问方式和采访技巧。
“就像个小孩一样不断地追问采访对象,当采访对象的回答简单或者带有抽象词时再进行追问。”比如记者采访沙特王子对反沙特政府者的死亡时,沙特王子表示很抱歉,记者便追问抱歉是什么意思。“你要从答案里吸取养分,变成另外一个为什么,然后再问下一个‘为什么’。”
谢梦遥还说到,通过比较两件事的区别和相似之处来发问,也是采访技巧之一。比如他曾经问赵本山现在的生活和十年前的有什么区别,这便是对比式提问。另外,用绝对的限定词提问,比如“一点点难过都没有吗?”,也能降低采访对象否决问题的几率,让受访者将自己的感受娓娓道来。
在采访中,以“如果”开头,让采访对象发挥想象力,从采访对象描绘的故事中发现其内心的想法。而无问号问题,谢梦遥举了个例子:看着采访对象的眼睛说“请多说一点”,也可以让自己显得笨一点,以此降低对方的警惕心,并鼓励对方分享。
漫漫写稿路
“一个段落里最好不要超过3个数字。”做财经杂志起步的谢梦遥在财经类报道上自然会接触到大量的数字。但在稿件里和数字打交道时,“不要将数字堆砌到一段里,避免读起来过于复杂且没有记忆点。”成为了他写稿时必然遵守的原则之一。
然而,谢梦遥也提出了这一原则的例外,如张伟在《另一个北京》中大量使用数字,创造出蒙太奇效果。“这固然是一种有趣的方法,但更适合作为一种技法存在,而不是整篇报道的写法。”他解释道。他还通过王天挺的《北京零点后》等例子,探讨了数字在报道中的大量运用,这种密恐式写法在初期也许会因其新奇性而受到关注,但长期重复可能会导致读者疲劳。除此之外,这种写法需要大量采访和查找资料,性价比很低。因此,谢梦遥建议将数字作为一种技法穿插使用,而非整篇报道的主导。
“尽量不要在开头写天气。”这种老套的方法,在谢梦遥刚入行时编辑便交代他们要尽量避免。但也存在反例,如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开头写天气,却巧妙结合其他信息产生了真正的意义。
“非特殊原因直接引语不要太长。”谢梦遥认为,在写报道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引用对方说的话。只有在对方的话十分重要、非常精彩亦或是很有个人风格时可以使用直接引语。谢梦遥曾采访过一名退伍老兵,在这名老兵和其儿子起的一次争执中,他的退伍证上的照片被年幼的儿子撕碎了,那几乎是老兵唯一一张穿着军装的照片,而在谈话的时候老兵对谢梦遥说到:“这个世界上从此就再也没有我了。”谢梦遥当场便决定,这一句像诗一样的句子要在他的稿件里直接引用。不过谢梦遥也补充道,在特殊的情况下,其实是可以打破这一原则的,比如使用长直接引语作为结尾来增强文章力量。
谢梦遥讲座现场 作者摄
在写作过程中,谢梦遥注重素材的处理和学习借鉴。他建议整理录音文档,将素材分类,并列出写作逻辑。比如谢梦遥本人在写陈有银的故事时,将素材分门别类放进文档中,并且在整理时就标出采访中的高光点,在正式写时一边写一边将使用过的素材删除。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学习,关注社会热点和人性光辉,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谢梦遥建议道,“比如电影《死侍》中打破第四面墙和观众直接对话的方式也可以应用在写作中。”
谢梦遥曾经觉得好的写作就是好词好句,但后来他发现词和句只是写作的基础,生僻华丽的词句在写稿时反而用不到。重要的是如何组合词句,传达信息和逻辑顺序。“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好的文章,从中汲取养分。”他建议我们可以从不同类型的文章中学习不同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谢梦遥还建议初学者们在平时要养成收集素材的习惯,为选题做准备。“可以在浏览器中建立文件夹分类收集你感兴趣的领域的新闻,比如政治人物、相声脱口秀等相关内容。”
“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谢梦遥总结道,“永远收集,永远分类,随时学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新NewTimes,作者:林紫盈、王淑欣、李嘉晟,编辑:刘俊辉,新媒体编辑 :刘子凡,出品:深圳大学香港学院,指导老师:张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