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活压力把大模型们逼成“资讯App”
2025-01-13 16:47

日活压力把大模型们逼成“资讯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市象,作者:文昌龙,编辑:杨舟,原文标题:《日活压力把通义们逼成“资讯App”》,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AI应用为提高日活变资讯App,面临流量挑战。

• 📈 AI应用日活竞争激烈,需创新策略。

• 🔍 通义和文小言等转向新闻化提升活跃度。

• 💰 大厂AI应用面临资金与技术双重挑战。

一位接近阿里通义App团队的人士向“市象”透露,通义To C方向团队在与阿里云分拆前,就已开始要求DAU(日活跃用户数),并将其作为部分岗位面试考核的核心内容。


此次分拆实际上就是基于追求日活的现实需求。“早在2024年初,就有声音指出通义App进展乏力,数据差距悬殊,质疑为何不让更有能力的产品团队接手。”从客观角度看,阿里云缺乏To C的基因,且在过去的团队中,App应用所需的资源始终不足。


大厂AI应用面临的日活压力并非通义独有,唯一的区别在于表现形式的差异。


以百度为例,李彦宏曾公开呼吁AI行业跳脱移动时代的思维框架,避免陷入“超级应用陷阱”,并强调成功不应仅以10亿DAU为标准。按此逻辑,文小言的DAU似乎不成问题,但内部团队的压力其实远比表面看上去的要大。


根据《AI产品榜·国内总榜》最新一期,在千万月活俱乐部中,豆包排名第一,Kimi第二,文小言位居第三。此前文小言保持第二名,到了2024年12月,Kimi以1669万月活成功反超文小言的1347万月活。


“百度内部员工对文小言被豆包等竞争者拉开差距不满,普遍认为‘早起赶晚集’,但也明白这主要是豆包们通过强力投放流量的结果。曾有人质疑为何不加大推广力度,有老板的解释则是,在没有盈利能力之前,不宜进行大规模推广文心。”


众所周知,在移动应用的运营领域,获客是一个关键环节。获客方式主要分为外部获客和内部挖掘。外部获客通常依赖广告投放(投流)等资源投入。


眼下,对于AI To C应用而言,投流已成为获取用户和提升日活的关键手段。据报道,字节旗下的豆包和以Kimi为代表的初创公司,纷纷在B站、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加大投放,力求争夺更多用户。


但投流面临两个重大挑战。一是投放费用异常高昂。“智能涌现”报道称,月之暗面在B站的CPA(用户转化人均成本)报价高达30元,且据传Kimi、豆包、元宝等所有AI应用在2024年10月的全网广告投放支出已突破3亿元人民币。


二是尽管投入大量资金,投流换来的产品时长等关键指标依然未见显著改善。根据QuestMobile的第三方监测数据,过去一年,豆包、Kimi、文小言等产品的用户日均使用频次始终在4至5次之间徘徊,人均使用时长也维持在5到10分钟之间,未呈现出明显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大厂也变得更加谨慎花钱。当无法通过外部投流获得足够资源以吸引新用户时,为了维持或提升应用的活跃度等关键指标,重点自然转向了内部存量市场。


可以看到的是,通义App等大厂AI产品正聚焦内部存量市场,献出了一场提升日活的“大赏”。


一、对话类AI应用走向“新闻化”?


在面对存量用户时,APP运营方通常会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日活跃用户数。例如,通过优化现有功能(如社交App增加新互动方式),或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如新闻App根据用户兴趣推送定制化新闻)


当前,一些AI应用的布局,似乎更多地侧重于借鉴新闻App的方式,旨在刺激已有用户频繁打开App。虽然这一策略看似提升了短期的活跃度,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值得商榷。


典型的例子就是通义和文小言。打开通义App,用户首先看到的是“每日新鲜事”和“日期天气”小组件。通过“每日新鲜事”,用户可以浏览热点事件,点击后,通义会以对话的形式总结相关新闻并输出。



此外,通义还会主动推送热点新闻,点击后同样会触发一段对话,展示相关新闻。这种推送模式在各大AI应用中比较常见,在推送频率上,通义表现得尤为明显。


通义的“天气”功能看似简单,但其实具备一定的吸引力。根据百度员工透露,百度App的天气功能日活跃用户超过200万,许多人打开百度App的原因之一就是查看天气情况。


但这种产品设计却带来了争议。近期,小红书上一些用户吐槽通义App的帖子引发广泛关注,批评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新闻和天气组件的设计。



有用户在评论区戏谑道:“老板:下半年业务策略是高频打低频,打造每天都用千问的用户心智。运营:要提供更多打开理由,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产品:天气新闻上线完毕,下个迭代接饿了么。”更有评论直言不讳:“这还是大模型吗,像垃圾桶,哪家大模型App长成这样?”


阿里的一位员工指出:“从App的布局和使用体验来看,通义明显带有浓厚的传统流量运营色彩,过度关注吸引用户注意力,却忽视了AI技术在产品中的深度互动和实际赋能。”


据“市象”了解,通义调整至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后,通义App团队与智能搜索产品“夸克”平级,且两者的To C产品设计团队是“复用”的。后续可以期待通义App的产品设计,能够在这一调整后有所改进。


与通义类似,文小言和元宝的产品设计也暴露出相同问题。文小言甚至将新闻功能预设在对话框中,点击关键词便能生成新闻内容,除此之外,文小言还会主动弹窗推送新闻热点。有百度MEG员工向“市象”吐槽文小言App的功能和视觉设计过于混乱,直言“什么都想要,却没有逻辑。”



腾讯元宝的最初版本一级页面也包含新闻热点板块和日期小组件,在后续版本中,元宝进行界面优化和功能调整,逐渐收敛一些功能,新闻热点板块的展示位置发生变化,仅在AI搜索页面保留了新闻热搜榜。同时,元宝也会主动弹窗推送新闻热点。


从这些细节中不难看出,通义、文小言和元宝在设计上存在共性,都试图通过增加新闻和天气类组件来提升日活。但显然,这种传统的“流量拉动”策略并未真正解决AI技术与用户交互体验之间的核心问题


豆包和Kimi并未在这方面过多投入。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两款产品背后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使其现阶段不需在附加功能上过于分散精力。


二、大厂AI应用开始淘汰战?


去年12月18日的火山引擎大会,“市象”在现场注意到火山大会的第一个演讲由火山负责人主讲,内容聚焦豆包视觉理解大模型;第二个演讲是张楠,讲解即梦;第三个演讲则是豆包App。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张楠自去年2月辞去抖音集团CEO职务、转任剪映负责人后的首次公开露面。通过这些安排,可以明显看出即梦在字节内部的战略地位相当突出。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些背景信息。就在火山大会前一周,“智能涌现”报道了字节内部对AI对话类产品天花板的判断,认为其可能性不高,因此决定提升剪映即梦的优先级。


该消息指出,字节管理层认为,AI对话类(或称chatbot类)产品可能只是AI产品的“过渡形态”。从长远来看,更理想的产品形式,很可能需要更具视觉化的用户体验,以及更低的用户使用门槛。因此,字节已将即梦的产品优先级提升,尝试通过新的路径打造AI时代的“抖音”。


此前,《晚点LatePost》报道中也提到,有字节员工将豆包称作“ICU产品”——没有投放的“插管”就无法生存。


结合这些信息来看,当预算充足的豆包和即梦仍在争夺字节AI领域的“太子之位”时,其他大厂的AI应用处境无疑更加复杂且充满挑战。


拿腾讯元宝来说,有业内人士表示,该产品的团队主要来自腾讯其他产品线,并未从竞争对手挖人。有腾讯员工认为,“元宝当前仅依赖资本投入来获取流量,类似于‘微视2号’,但好在腾讯对其投入有限,因此对元宝的讨论显得有些无关紧要。”


也有内部声音指出,“元宝与微视不同,微视的目标市场非常明确,投入巨大却彻底失败,几乎没有任何沉淀。相比之下,元宝的目标市场本身就充满泡沫,人员投入较少,且元宝在技术沉淀上明显占据优势。”


此外,据“市象”了解,BAT系旗下某对话类AI应用在一段时间内的日活跃用户数仅为4位数,尽管该应用曾疯狂进行公关宣传。内部员工对此吐槽称,这款产品不过是高层的晋升工具。


一般而言,在这轮AI风潮中,市场分为三层机会:模型提供商、云厂商、AI产品应用。在这个生态中,大厂凭借资金、人才和资源的积累优势,通常能够在这三层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眼下,通用大模型已演变成一个“超级烧钱”的游戏,成为了只有巨头才能参与的“富豪局”。没有足够资金的公司将不得不退出这场竞争。


此前的共识是,要在基础大模型的“金钱战”中脱颖而出,除了短期内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外,长远来看,自身的造血能力至关重要,而AI应用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向。


然而,目前,代表大厂们首次试水的AI应用,似乎并未能撑起这一旗帜。


进入2025年,在大模型领域,无论是基座模型层还是AI应用层,大厂之间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会有大厂的AI应用率先出局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市象,作者:文昌龙,编辑:杨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