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玮是两年前发现那面“墙”的。
2023年,她从一所双非师范大学(非985、211)研究生毕业,打算去省城主城区应聘中小学老师。对来自小地方的她来说,省城是她主要的就业目的地。但能不能挤进去,她其实心里压根没底。
原来,她在奔波各个学校时,留意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周围一同应聘的应届生,不少人来自985、211的大学。这对“普通出身”的他们来说,这如同一面难以逾越的墙。他们称之为“选秀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橡树实验室,作者:朱馨月,编辑:蓝精灵,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小玮是两年前发现那面“墙”的。
2023年,她从一所双非师范大学(非985、211)研究生毕业,打算去省城主城区应聘中小学老师。对来自小地方的她来说,省城是她主要的就业目的地。但能不能挤进去,她其实心里压根没底。
原来,她在奔波各个学校时,留意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周围一同应聘的应届生,不少人来自985、211的大学。这对“普通出身”的他们来说,这如同一面难以逾越的墙。他们称之为“选秀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橡树实验室,作者:朱馨月,编辑:蓝精灵,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这面“选秀墙”因江苏省苏州中学公布的一份“0”师范生、多名清北生的录取名单,再次引发强烈关注。
在用人门槛越来越高的当下,师范生们要进入到一所资源更好的学校,难度正在加大。
另一个可以佐证的是普通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流向数据,多个样本学校显示,其毕业生进入中初教育单位的比例每年都在减少。
传统师范教育究竟何去何从?这无疑提出了挑战。有专家建议,地方师院需要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和培养体系,进行部分专业改造,以应对未来就业需求。
名校生扎堆、全面硕博,非公费师范生遭遇“选秀墙”
“我记得面试的人里面,很大一部分人来自非师范院校。”小玮告诉橡树实验室,应聘时大家也会互相打听,来自哪所大学。
特别是在一些私立学校或者两制一包学校应聘过程中,她发现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更多,而且这些竞争对手中不少人来自985、211的大学。
尽管她出自于师范专业,有专业加持,但这仍让她感觉压力山大。
“没什么底气,从学校出身来看,大家是有差距的,感觉会竞争不过。”
而在实际应聘过程中,这些预感最后都收到了具象化的体验——
她在多个学校的应聘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学校往往选择了更有来头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或是硕博生。
小玮的这种体验,根源还来自于招聘学校跟从前不一样的“选秀标准”,而这对“普通出身”的他们来说,如同一面难以逾越的墙。
橡树实验室从各地的招聘公告发现,近年来,一些学校在择人标准上进行了升级,对学历也变得更为挑剔,“硕士及以上学历”这样的条件被反复提及。
以某中学教育集团发布的2025年教师招聘公告显示,招聘对象除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的公费师范生,国内普通高校与国外的硕博生也在范围之类,而基本条件也只需要拿到高中教师资格证,并且毕业专业与所教授的学科相关即可。
不仅中学如此,一些小学对于高学历应聘者也有优待。
某小学近日发布的招聘公告中提到:“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的优秀毕业生,经考核后优先录取”。此外,学科功底扎实,成绩优异,也是学校看重应聘者的一点。
而这次以招聘13个清北生出圈的苏州中学,他们筑的这面“选秀墙”更高,甚至被不少人质疑“跑偏”。
该校的招聘对象为“2025年应届博士研究生”,而对于放宽至硕士研究生的条件,更是要求本硕均毕业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且本硕阶段至少获得3次国家奖学金等。
这样的条件,无疑会将一大批师范专业毕业生拒之门外。
今年7月,作为一位双非本科师范生的小徐参加了不下10场学校招聘面试,但几乎都是小学学段的,“现在中学要求高,不是硕士的话就不要想了。”
小徐告诉橡树实验室,她的10多场面试都以失败告终。其中一场私立学校的面试,她虽然一路过关斩将,进入最终的校长面谈环节,但仍败于一同应聘的硕士研究生。
一边是学校的择人门槛在逐年提高,另一边是各种重点大学,包括清北名校毕业生扎堆入场的现实。
面对越来越多的优秀应届应聘者,师范生早已不再是学校考核的必要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这面标准越来越高的“选秀墙”,已蔓延到二三线城市。
橡树梳理发现,包括神木市实验中学、嵊州中学、马寅初中学等在内的多地中学,录用名单中都有着“王炸级”的名校身影。
而从高校端来说,教育行业也成为目前毕业生们主要的择业方向之一。如北大2022届博士生去向行业统计显示,教育行业位居第一,占比高达43.21%。
清华大学发布的2024届毕业生就业数据也显示,教育行业成为该校历届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
名校生下沉中小学,已不再是一种噱头,而是现实的趋势。
师范生进入中小学比例减少,主城区机会也很难争取
随着名校毕业生纷纷涌入中小学,作为老师第一后备梯队的师范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橡树实验室对2023年教育部直属的部分“双非”师范院校就业报告进行梳理发现,当前部分普通非公费师范生流向中初教育单位的越来越少,甚至就业率不足50%。
据重庆师范大学2023年就业报告,学校2023届毕业研究生去向落实单位以教育行业为主,占去向落实总人数的60.2%,较前一年降低3.4个百分点。其中去向中初教育单位占45.3%,较前一年降低5.1个百分点。
这种趋势也出现在浙江师范大学近年的毕业生去向统计分析中:2021届本科师范毕业生进入中初教育单位的占比为76.89%,2023届占比下降到72.93%(见下表对比)。
浙江师范大学两届毕业生去向对比
不仅如此,天津师范大学202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虽然毕业生协议和合同就业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但占比仅46.65%。
值得一提的是,双非师范大学如此,其他重点师范大学情况竟也有下降的趋势。
以华中师范大学来看,近5年来,其非公费师范生流向中初教育单位的比例其实也在逐年减少,从2020年的90%一路降至2023年的77.89%。
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去向对比
北京师范大学2023 年就业报告显示,当届毕业生主要流向单位类型为中初教育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和机关,其次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但中初教育单位的占比仅为39.76%。
华东师范大学 2023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也显示,2023年非公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布中,教育类虽然仍为占比最高的行业,但仅有27.22%,信息技术紧随其后,占比20.47%(见下表)。
而还留在中小学赛道的师范生们,更难以应届生身份直接进入主城区学校任教——这种地方的学校,意味着更好的教育资源、工作平台和个人待遇。
去年毕业的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小李(化名),曾经来到西南某省会城市主城区应聘中小学,但竞争十分激烈。
为了“求稳”,她最终退而求其次,去了一所郊区的学校。
“我身边回来同学都是如此,几乎都没法留在主城区,更多地分布周围郊区的学校里面。”她发现,这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而即便没有名校生“抢饭碗”,师范生的求职空间也因为人口结构性改变而缩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乔锦忠团队在《2020—203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研究》中发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到2035年总量将下降约3000万,随之专任教师的需求量也会下降,到2035年,小学教师过剩约150万,初中过剩约37万。
教师培养“去师范化”,专家建言地方师院需未雨绸缪
要么去郊县教书,要么临时改赛道,这是目前师范生们需要面临的现实。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是,随着人口结构与教育需求的改变,教师培养也开始“去师范化”。
从2023年开始,各省市开始主动为“师范热”降温。四川省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严控教育学专业新增布点,“非师范类高校原则上不新设教育类专业。”
与此同时,教育部于同年9月推出“国优计划”,遴选了一批高校,以利用其学科资源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学历教师。到去年8月底,公布了遴选了第二批高校名单。
前后两份名单不仅涵盖了教育部直属或省直属的师范大学,还包括985大学已经部分性质特殊或行业顶尖的211大学以及一流学科大学。
中国政府网
可以看到,未来教师行业可能朝着更加精简化与高质量的方向发展。那么,师范生的未来在哪儿?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在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高水平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应该不会存在就业困难。正如我们看到一些学校的招聘公告上所强调的:应届生报名条件仅限国家双一流大学、教育部直属重点示范院校以及部分省重点直属师范院校毕业生。
但程建平也认为,一些地方性师范院校恐怕要未雨绸缪,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从未来就业需求出发,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和培养体系,进行部分专业改造。
“在中国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很多环节的教育质量并没有跟上。就基础教育而言,教师的学历、能力,以及职后培训都还有很大改进空间。”程建平强调,现如今,身为教育基石的中小学教师,不能仅有对应的学科能力,也应具有创新素养。
最近,小玮收到了不少正在找工作的师弟师妹的应聘经验咨询请求,而他们也都纷纷向“过来人”表达了自己的焦虑。
其中,小扬为了缓解就业的压力,已经做好了两手打算:如果做老师,就选择回到家乡小县城而不是留在省城;同时,准备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的考试。
“未来的出路不多,只能自己努力让选择变多一点了。”小扬说。
(应受访人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橡树实验室,作者:朱馨月,编辑:蓝精灵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