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作者:陈玉英,采写:江湖边,责编:罗文,头图来自:《沙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作者:陈玉英,采写:江湖边,责编:罗文,头图来自:《沙丘》
自 1950 年心理学家 John Bowlby 观察到婴儿对母亲的不同依恋类型以来,“依恋理论”已经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年轻人解释自己“恋爱风格”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是:豆瓣的“回避型依恋”小组大约有 10 万个成员。但这个小组并不完全是回避型依恋者的聚集地。
满屏对回避型依恋的吐槽背后,都可能是一个焦虑的发帖人。
比如:
回避型依恋者真的在爱吗?
回避型男友一直不回消息是没戏吗?
复盘回避型伴侣的地狱级开局:一步错步步错
学界这样定义回避和焦虑依恋:回避依恋者对自力更生有强烈偏好,与他人亲密时会表现出不适。焦虑依恋者通常极其渴望亲密关系,担忧被重要他人拒绝或与之分离。
在几十年的伴侣咨询中,陈玉英博士发现,逃避型和焦虑型伴侣,是一对非常常见的组合。
因为人们会在亲密关系里不自觉地做一件事:把自己无法触碰的人格阴影交由对方来“补全”,这样他们自己就“不必变得完整”。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互补性”既是互相吸引的原因,也是之后冲突的来源。
▷ 《婚姻生活》
“伴侣之间的问题,很多时候都要回到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去觉察。比如你的爸爸是很强势的,你不知不觉就会嫁一个比较强势的老公,因为你习惯这种模式,所以要找一个跟原生家庭类似的动力关系”,陈玉英博士说,“但是,人的潜意识是会想要反抗的。如果强势的父亲曾使你内心的委屈无法被表达,你可能就会将情绪宣泄给伴侣”。
以下是简单心理与陈玉英博士的对话。
(陈玉英,简单心理《EFT 情绪聚焦疗法入门课》主讲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EFT(情绪聚焦疗法)创始人 Leslie Greenberg 博士的华人嫡传弟子。国际 EFT 学会认证的首位中国 EFT 治疗师、督导师和培训师,在上海开设线下 EFT 认证系列培训课程,曾做过 10 年“亲密关系之旅”的培训师。著有豆瓣评分 9.1 的《探索情绪痛苦》,该书被誉为“心理咨询师的 EFT 入门教程”。)
1. 为什么回避型和焦虑型的人总是互相吸引?
陈玉英:我早年做婚姻咨询时,常常问来访者们一个问题:当初对方是怎么吸引到你的?
逃避型的人说,欣赏焦虑型伴侣的温暖。他们很丰富,很有情感。温暖、会关心别人;
焦虑型的人说,羡慕回避型伴侣看上去那么稳定、独立、可靠、一点也不情绪化。
焦虑型跟逃避型会互相吸引,这是真的。依恋理论认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内心渴望自己没有的那个部分。希望伴侣来补全那个影子人格来完善自我的发展,好像这样我们才可以变得完整和自由。
我很早就知道我是逃避型的。从小到大,逃避型的人会练就一种“童子功”:一旦有愤怒的情绪,往往还没上升到意识和觉察层面,就已经被自动压抑了,以至于你完全感受不到愤怒。
这就是对于愤怒情绪的 block(隔离),好像你需要一个安全罩,把自己罩住。EFT 疗法里面把它叫做“自我打断”。
问题在于,当你建造一堵墙来隔离情绪时,不仅愤怒被挡住了,悲伤、快乐也被挡住了,所以逃避型的人往往看起来比较淡漠。
而焦虑型的人往往很情绪化,他们的问题是容易被情绪淹没。他们的情绪过于强烈,负面情绪太多,无法自己涵容,所以需要找个人陪着他一起。
2. 为什么说很多“伴侣”问题,其实是“情绪”问题?
陈玉英:伴侣来到咨询室的时候,通常是互相指责、互相抱怨的。咨询师要能够把他们目前的情绪搞清楚,能够绕过目前互相攻击的愤怒,看见他们愤怒下面真正的情绪,而不被他们的故事所迷惑。
说到底,每一种情绪都连着一个需求。忧虑恐惧的人需要安全感,孤独悲伤的人需要与人连接,不自信的人需要被肯定,这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普遍的三大情绪和需求。
我举个例子。
一个丈夫说:妻子永远都在指责我不关心她,从来都看不见我为家里所做的。看似是在抱怨妻子,但我们听见的是,丈夫很需要得到妻子的肯定。也就是说,当妻子指责的时候,丈夫感受到被羞辱,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没有被看见(这不是依恋问题,是自我价值的问题)。
然后妻子说:丈夫做了那么多,都不是我要的。他以为自己很辛苦,却看不见我对家里的付出,也听不见我的抱怨。妻子也在生气地抱怨丈夫,但妻子所表达的是悲伤。老公听不懂我说的话,看不见我的需求,我好难过,感觉我俩不在同一个频道。
妻子的痛是没有联结的悲伤,丈夫的痛是努力没被肯定的羞辱。
我们需要先有知识,有分辨力,才能有智慧地处理情绪。而且从情绪入手,维度会比较多(依恋、自我认同、吸引力、原生家庭创伤),不是只有依恋一个维度。
像这类问题都是容易解决的。国外的新婚夫妻遇到冲突就去找咨询师,很快就学会了一些相处的技巧,也更认识自己和对方内在的需求,了解彼此冲突的按钮。这是发展性、成长性的议题,也是一种我们比较缺乏的情商教育。
3. 现实中有一些伴侣,常对彼此的差异性感到失落。包括政治观念、经济条件、旅游偏好的不一致。更日常的后果是:口味差异让他们吃不到一起,作息差异让他们见不到面。如果妥协的话,必然有一方会感觉委屈,或者导致权力斗争。在您看来,要解决这样的困境该如何入手?
陈玉英:其实,不论从依恋理论来看,还是从基因角度来看,差异性产生吸引力是正常的。
我以前上课的时候有个老师说,你不要以为你的伴侣是自己挑的,其实都是基因在作祟。基因就是会寻找差异最大化的另一组基因来达到优生学的目的。不管是 biology 层面的基因也好,潜意识里的影子人格也好,我们都在寻找那个跟自己差异最大化的伴侣。
人的矛盾之处在于,婚前认为的优点,在婚后变成了缺点。好希望对方什么都跟我一样,比如性格和我差不多,和我用同样的方式表达爱,这样就比较方便。
在恋爱初期,你会发现彼此有好多好多共同点。其实,跟一个人认识还不够久的时候,你跟任何人都可以找到很多共同点。但相处时间长了,我们的关注点都在差异性上。
所以如何去包容差异?
我们对婚姻有个错误的期待,总觉得在家里头必须只能有“一个版本”。要么你听我的,要么我听你的。但其实家里有不一样的存在,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每个人才能最大地受益。
你们中有一个人很喜欢吃芝士,另外一个从来不吃;你们一个早起一个晚睡;一个支持川普,一个不支持。这不关乎道德,只是关乎不同的饮食、政治、宗教……这些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一个小家里容许不一样的意见?学习如何在不同的习惯里互相包容,尊重差异性,这本身就是成熟的一个象征,是恋爱会带来一个很大的 benefit。
4. 很多人会觉得,伴侣跟自己不一样(不同意我的观点),是对自己的攻击。
陈玉英:我们从小的教育真的是黑白分明,不是我对,就是我错,好像我们只能容许黑白或者对错。
你会问这个问题,其实是年轻一代还停留在“去哪里找一个跟我很匹配的人”这个层面:我身边没有这个人存在,好想找一个匹配我的。
其实你刚才讲的,爱吃甜的还是爱吃咸的,早起还是晚睡,这没有谁对谁错嘛?这只是不一样。如果只是不一样而不关乎道德的话,能够互相包容,是一种成熟跟成长。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得到的正确的关爱不够,所以好像每个人(特别是女性)总在幻想有一个能够无条件接纳我、爱我、懂我的人。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被接纳过。我们总是必须要听爸爸妈妈的、听老师的,我们一直得照着他们的意思去活,所以缺乏这种“不一样也能和平相处”的经验。
以至于长大以后,你内心有一个反派的声音:我再也不想按照他人的意志而生活。遇见自己的伴侣后,又觉得现在终于有一个人可以按照我的意思来活。
但成熟的爱,意味着我有自己的感觉、想法、需要,他也可以有自己的感觉、想法、需要。不一样才有可能扩展自己的体验,不是吗?学会为另外一个人而放下自己,这也是一种成长——当然必须是双方都这样学习,而非一方永远让另一方。
▷ 《Friends》
5. 怎么看待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
陈玉英: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是格林伯格所做的 EFT 伴侣治疗跟苏珊·约翰逊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依恋之外,他加入了对权力斗争的理解。
注:格林伯格与苏珊·约翰逊于 1988 年发展了第一代 EFT 伴侣治疗,后来格林伯格专注于 EFT 个人治疗的研究,并在 2008 年将个人 EFT 的研究成果加入第二代 EFT 伴侣治疗的理论中并开展实践,强调伴侣之间的议题不仅涉及依恋理论,还涉及双方的身份认同与权力较量(掌握与顺从)、彼此的吸引力等三个维度的因素,并强调了原生家庭创伤对伴侣双方关系的影响(引自《探索情绪痛苦》,陈玉英)。
从我做伴侣咨询的经验来看,权力斗争常常是一个强势,另一个服从。而这个关系动态常常要回到两个人的原生家庭里。
比如说你的爸爸很强势,你不知不觉就会嫁一个比较强势的老公,因为你习惯这种模式。所以要找一个跟原生家庭类似的动力关系。
可是,如果你小时候在爸爸的强势下有很多委屈没有被表达,你的潜意识是会想要革命的。你会想要在这段婚姻中扭转这个关系,所以伴侣之间会出现很多痛苦和冲突。
关于伴侣问题最大的误解,就是大家互相都认为是另一个人的问题,希望另一个人改变。一旦有人愿意开始探索自己为什么对伴侣有这样的情绪,有什么未满足的需求?这个需求源自何处?伴侣问题就会有解。
婚姻常常是双方在打一场糊涂仗,这是我们看了最心疼的地方。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发的那些脾气,其实是应该对爸爸发的,而不是对老公发的。
如果有心理咨询师的介入,你就能够了解原来自己未满足的需求跟爸爸有关,对方也会知道你的行为跟创伤有关,他就会比较有能力来包容你。因为他会发现你的情绪指向的并不是他,冲突的根源是妻子童年未满足的需求。
假如说你现在看见的是那个小男孩在发脾气,你反而就比较有可能去安慰他。你也会知道,他在气的是另外一个人,不是你。
这就是心理咨询可能带来的视角转换。我们自己要开始看见自己内在的小女孩、小男孩,然后看见彼此心中的小男孩、小女孩。那么你大人的那个部分,就有能力去照顾对方小孩的那个部分。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是很普遍的。在权力斗争中,一开始大家自动站的那个位置,都是跟原生家庭同样的位置。
我小时候是个乖小孩,在婚姻的前半段也是个乖老婆。而我老公从小在家里是一个受宠的小霸王。所以刚开始我们很合拍的。但在婚姻中,两个人会成长,人会慢慢觉醒。我学了心理学以后,就会开始想要为自己争取一点权利。
一旦乖小孩可以体会到愤怒,就会要求公平。这个小女孩会站起来的,那霸王就不能再继续做霸王了,因为这肯定就要出问题了嘛。
▷ 《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
以前我做“亲密之旅”培训的时候,被问“你会用什么比喻来形容你的婚姻关系”?
我说:婚姻的早期感觉是卖火柴的小女孩遇见了王子。进入婚姻以后,卖火柴的小女孩进入了皇宫,可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做皇后,还在继续做婢女。后来到了第三阶段,小女孩长大了,终于感觉是王后跟国王可以快乐地在一起。
结果我把这个比喻讲给老公听。他说才不是呢,我觉得现在是老佛爷跟小李子的关系——我们是用比喻来了解一下双方的感觉。噢,原来当我觉得平等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受委屈的,或者在刻意让我。权力是在动态变化的,夫妻双方的感受可能完全不一样。但是,如果互相可以像开玩笑一样去沟通感受,其实也很好玩。
所以,在婚姻的不同阶段,小女孩怎么站起来,小霸王怎么收敛一点(怎么觉察到原来自己是小霸王),最后两个人到达一个比较平等的状态,都有觉醒和疗愈,就会比较健康。
6. 现在有一批觉醒的新女性,对自己的女性创伤是特别清楚的。她们可能需要不断地跟伴侣描述这些体验。令人恼火的是,她们经常发现自己的男伴理论上是知道了,但生活中还是会无意地做出不尊重的举动。冲突发生时,他们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我忘了。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妻子未成年时期曾被人在楼道里跟踪猥亵,对“陌生人+黑乎乎楼道”这个组合有强烈心理阴影。
丈夫因为需要给自己的艺术作品喷漆散味,经常会在晚上出去十几分钟。因为时间不长不短,所以他总是随手将门虚掩,不关紧。
这个举动让妻子不满。两人屡次因为不关门这件事大吵一架。妻子觉得:你明明知道我对陌生人可能会从暗处闯进来这件事有阴影,怎么还能这样?丈夫觉得:我只是怕麻烦或者忘记关门而已,不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吧。
陈玉英:这确实是老公不够上心。老婆也确实看见自己的需要了,她甚至知道这个需要来自于创伤。
如果回到解决方法——问题很简单,就是关门嘛,对不对?出去楼道的时候要关门,这是老婆的需求。老公没有这个需求。因为他没有需求,就会很容易忘记。
这是我们经常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一种情况:我有一个需求,我希望对方能够满足我。可是如果对方没有这个需求,他就不容易记住,你期待他永远记得也不现实。
老公可能会觉得,门虚掩着既方便也没有危险。这可能是理智的,但是情绪上的创伤记忆不讲理智。老婆会害怕,她有这种感受是正常的,有这个需求也是正常的。
那我们需要看见的是:这是关乎“我”的。自己心里的小女孩受伤了,需要被保护,需要安全。嗯,那我为什么不可以照顾自己?我有这个需求,我为自己负起责任来。
▷ 《大都市的爱情法》
我希望老公可以保护我,老公做不到的时候,我就自己来保护我自己。我干嘛要期待老公,来引发很多冲突,我自己来保护自己的小女孩。他出去不关门,我把它关上就好了。你也先跟老公讲好,你忘记关门我就会去关,就算你没带钥匙。被关几次在外面,他可能就会记得了。
在伴侣咨询里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见自己的小女孩需要什么,我来照顾她。我们为自己的需求负责。别老等着别人去照顾她,你会失望的。先做一个自己的好妈妈,自己照顾自己。
当我们深入理解自己内在的痛苦和需求,并且开始为自己负责任,照顾自己的内在需求时,婚姻的张力就降低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作者:陈玉英,采写:江湖边,责编:罗文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