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期间,日本理工科如何走向内卷化?
2025-01-15 09:34

经济下行期间,日本理工科如何走向内卷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分析师Boden,作者:分析师Boden,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日本工程师过剩,理工科内卷严重。

• 📉 工科生就业率下降,转向服务业激增

• 🏭 制造业分化,高端产业收益,中低端萎缩

• 🌍 全民出海战略,制造业岗位流失严重

日本泡沫经济刚刚破裂后的1992年,全社会出现了一种职业选择论调,即日本以工业立国,是工程师的社会,经济下行不影响理工科人才的发展。同时金融地产泡沫破裂,所以文科生将很难找到工作,因此建议大家都学工科别学文科。但30年以后回头看,这一论调错得离谱。


日本自1994年启动全民出海以后,制造业大类利润迅速回升至泡沫前水平。从利润上看,日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工程师最吃香的年代。但从劳动统计年鉴显示,日本工业职工人数自1993年达到峰值后逐年下降,1993年工业职工还能占总劳动者的37%左右,而2005年已经下降至26%。而服务业职工占比则从53%增长至66%。以东京为例则更为明显,2023年其工业职工占比已经不到10%。


事实上自1998年电子立国战略扩张达到顶峰以后,日本制造业开始进入下行区间,而产业的影响也辐射到就业市场,日本在2000年开始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分化现象。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在海外攻城略地,但制造业工程师却陷入长期低薪与高强度加班的内卷循环中。全面出海与观光立国战略的确立,服务业此时开始快速增长,用工需求急速扩张。当时日本在全民出海后,社科类营销与研究类人才紧缺。以零售、信息与医疗为主的三大服务业职工人数年增长一度超过7%。1998年至2005年日本服务业贸易输出额年增速达到8%以上。因此大量的制造业工程师受不了低薪内卷环境,又因为服务业的高增长诱惑最终选择转行服务业。以至从2003年开始,日本形成了一股工科劝退,文科劝进的风气,很多工科学生也转学社科类专业以此逃避制造业职场内卷。


首先,日本之所以出现制造业工程师内卷,主要是需求与供给错配两大原因所导致的。在供给端全民出海潮后日本工程师出现严重过剩。然而在需求端,日本大量的中低端制造业被中国产能替代,本土市场岗位需求减少。由此导致了日本工程师从业人数大于市场的岗位需求现状。


我们先说第一个原因,即泡沫破裂后日本工程师为什么会过剩。在经济学领域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工程师红利”,即通过理工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而日本在60年代发布了著名的《新长期五年计划》,其中扩建理工科大学,扩招理工科学生,利用工程师红利成为了主要增长手段。


日本在70年代进入理工科专业井喷潮,1970年,理工科新生就达到32万,是10年前新生数的2.6倍。最高峰时日本大学生文理科比例接近一比一。巨量的工程师供应使得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充分享受了工程师的福利,汽车与机械等行业得以快速发展。


但到了90年代,由于日本实施了全民出海战略,大量的工业产能被搬迁到海外,本土的产能已经不需要过多的工程师参与。然而70年代以来日本理工学生的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泡沫经济时期过多的工程师投入到劳动力市场中,引发了“工程师通货膨胀”的现象,在本土制造业产能收缩的背景下,留在本土的工程师们陷入了恐怖的内卷。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全民出海元年的1994年,日本每周工作超过60个小时的工程师占比还仅有13%,但到了2004年已经增长到19%。日本工程师每周加班时长为10.7小时,而同时期美国仅为0.7小时。


而在薪酬待遇上,日本累计加班后平均时薪仅有美国工程师的40%。而比低薪加班更可怕的是,很多工程师都是1980年以后进入该行业。虽然享受了几年行业红利期,但也背上巨额房贷。因此90年代的他们几乎成了低薪加班与高额房贷的代名词。而由于本土工程师不敢轻易离职,因此只能选择通过不断加班来保证不失业。


因此日本全民出现了工科劝退潮,工程师从全民热捧的职业迅速跌落神坛。在大学报名人数上则更为明显,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数据显示,日本工科大学生总人数从1990年至2019年,降幅超过40%。


图1:全民出海潮后,日本公立大学文理科就业率变动


其实中国目前也正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发达国家的理工科生占比,一般是人文社科生的50%,而我们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理工科人数长期是文科的两倍。一旦工业增长开始降速,则劳动力市场将无法养活巨量理工人才,要知道当年的日本工程师过剩是建立在文理比例1:1的情况下。而我们目前的大学录取依然还是以文理1:2进行。一旦我们进入工程师过剩期,内卷现象将更加严重。


以上是供给端的情况,而岗位需求端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日本全民出海后,大量的中低端制造业被中国产能替代,本土岗位需求一再缩减。


从数据上看,制造业出海后,其产值在2000年前后基本回到泡沫经济前水平,此后长期保持稳定。但这并不代表任何一个细分行业的员工都将摆脱泡沫,从而恢复稳定的生活。恰恰相反的是,因为日本制造业在全民出海潮后的20年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以至于两个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可能因为选择了不同产业类型,一个长期面临失业,一个过上了中产的生活。接下来我们用数据解析这个现象。


首先回顾制造业出海后的20年,日本基本完成产业升级与海外市场开拓的目标。即通过海外廉价劳动力生产高溢价产品的商业模式。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是高端制造业与中低端制造业分化的过程,即高端增长迅速,中低端持续下行。


20年间日本高端制造业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由出海元年1994年的48%增长至2012年的65%。其中电子、汽车、机械三大产业增长最快。中低端产业除食品行业以外均出现2位数产值下滑。换句话说日本泡沫经济后的全民出海潮,本质上只利好了高端制造业,让高端制造业的工程师们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但要知道在日本泡沫经济时期,以钢铁纺织为主的中低端制造业一直是日本制造业的基石,1975年中低端制造业占日本制造业总值的70%,即使日本成为发达经济体后,中低端占比依然超过50%。但随着90年代全民出海,大量的中低端产业被转移到海外代工生产,日本企业则进入到营销与设计端,从中国工厂采购产品再贴上自己的品牌,依靠营销加强品牌溢价。由此中国产能直接替代了日本产能,整个日本中低端制造业产值在全民出海时代反而被中国企业不断稀释。20年后中低端仅能占到整个制造业产值的35%。而这其中还包括了日本泡沫经济时期低端产业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食品行业,如果剔除食品行业的正增长影响,中低端制造业实际仅占制造业的23%,这意味着在全民出海的20年间,日本中低端制造业产值下滑40%,而产值的下滑必然造成中低端产业岗位减少。


以日本传统中低端制造业院校日本大学为例,根据该校统计年鉴1990年有9万校友从事制造业工作,而2003年制造业总校友数已经降低到5万人以下。是该校下降幅度最大的一个产业类别,降幅接近50%。超过了金融业,其金融业校友数1990年为3.7万人,2000年为2.8万人,降幅为32%。到这里我想说这消失的4万中低端制造业从业人员,可能只是统计部门眼中,宏观上产能结构调整下的一个数字,甚至代表了日本产业升级成功。但在微观上可能就是4万个失业的家庭。


事实上,日本工业的这轮工程师需求与供给错配直到今天还在延续,根据2023年日本经济新闻统计的就业数据,所有非制造业招聘需求增加8.2%。但日本制造业的招聘人数仅仅增长5%,同时高端制造业增长比例依然还是中低端制造业的2倍以上。


因此,如果一个90年代的应届工科毕业生步入社会,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制造业类别,那么按照统计部门的数据来看,他大概率要走完低薪且内卷的30年。事实上看似美好稳定的制造业,反而因为全民出海后行业的分化成了最大的坑,或者成了选择大于努力的具象化缩影。可以说日本的制造业全民出海虽然挽救了日本企业,却加速了日本工程师的内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分析师Boden,作者:分析师Boden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