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核真录 (ID:njufactcheck),作者:王昊森、蔡翌希,图片:毛梓烨、许诺、王琳菱,编辑:张瀚之、彭思语,原文标题:《不是研究生就“完蛋”?——数说医学生就业现状》,题图来自:AI生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核真录 (ID:njufactcheck),作者:王昊森、蔡翌希,图片:毛梓烨、许诺、王琳菱,编辑:张瀚之、彭思语,原文标题:《不是研究生就“完蛋”?——数说医学生就业现状》,题图来自:AI生成
近日,张雪峰的言论再掀波澜:“如果学医学,不是研究生学历,那就完蛋”“不管去哪(就业),一定要直接考虑八年制”。
这是张雪峰在直播中与一位河北家长的连麦对话,据这位家长介绍,自己的孩子特别想学医,且成绩有望达到一所非985学校八年制的分数标准,却因听闻医学生即使博士毕业也难以留任较好的医院而陷入纠结。
在听完家长的介绍后,张雪峰从就业难度、学历要求和学制选择等几个方面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即使是985院校毕业的医学博士,也很难在一些大城市中较好的医院留任。
这场直播的视频切片也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同观点的碰撞:有网友现身说法,认为张雪峰的观点过于绝对,称自己作为非985院校的医学生,也同样能够留在北京的医院。然而,也有网友认为张雪峰是站在精英教育的角度,其说法有一定道理。
张雪峰言论引发的讨论(截图来源:丁香园APP)
那么,医学生的就业现状真如张雪峰所言,正变得愈发艰难吗?医学教育的高投入、长周期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回报吗?八年制的医学学制一定是最优解吗?本期核真录参考行业调查报告、相关学校就业质量报告、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等数据信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对医学生的就业、收入、学制等情况进行呈现。
就业现状
水涨船高,医学生就业是否越来越难?
“每一个医学生都知道自己不卷就是死”,视频中,张雪峰一再渲染医学生就业环境的艰难。事实果真如此吗?
2022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8—2021年间,普通高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逐年增多,中等职业学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逐年减少。但总体看来,医学专业毕业总人数从2018年的119万余人增长到2021年的128万余人,呈上升趋势[1]。
2018—2021年医学专业毕业人数
核真录查询了《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蓝皮书,发现:2021—2023届本科生总体未就业比例小幅波动,而医学生未就业比例逐年攀升。
2021—2023届本科生毕业去向
2021—2023届医学本科生毕业去向
本科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国内外读研人数+受雇工作人数+自由职业人数+自主创业人数+入伍人数)/本科毕业生总数,2021—2023届医学各学科毕业去向落实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中药学类专业下降幅度最大,达到5.8%,药学类专业次之,下降5.5%。只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就业落实率略有上升,涨幅为0.5%[2]。
2021—2023届医学生各学科毕业去向落实率
在这一大趋势下,名校医学生的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吗?核真录以“医学界”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列前二[3]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代表,查询了其就业质量报告。报告显示,从2019年到202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本科学生的就业率呈下降趋势,2023年呈上升趋势[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就业率小幅波动[5]。但在2019—2023年间两所学校学生的三甲医院就业占比均有所降低。
2019—2023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本科毕业数据
2019—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总体毕业数据
(注:两个学校没有提供总体/本科的全部数据,所以未能统一纬度)
综上所述,近年来医学专业总毕业人数和未就业率均呈上升趋势,且名校医学生进入三甲医院工作的占比有所降低。
“性价比”
门槛高,周期长,学医性价比如何?
1. 学历门槛攀升
医疗行业作为保障人生命健康安全的关键领域,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高门槛、长周期也成为医疗教育的显著特征。中国医师协会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约66%的医生觉得有必要提高从医门槛。从医“门槛”的提高,在教育层面往往表现为学历标准的升高和教育年限的增加[6]。
《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医学本科生选择读研深造的比例接近三成,在主要学科门类中位列前茅,且远高于各学科平均水平(17%左右)[2]。
2021—2023届本科各学科毕业生读研比例
此外,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扩招趋势也十分明显。从2018到2021年,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从每年约9.5万人增长到14万人左右,在研究生总招生数中的占比也攀升至12.11%。
2018—2021年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数据
可以说,学历深造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医学生在职业道路规划上的选择,这种选择既由医疗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现实从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救死扶伤的职业要求需要医学生投入更多教育成本;另一方面,有限的岗位和激烈的竞争也使得一些医院的招聘要求水涨船高。
根据2011年印发的《医院评审暂行办法》,我国医院等级自高至低依次分为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二级甲等和二级乙等[14]。核真录分别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南京市梅山医院作为三甲、三乙和二甲医院的代表,对上述医院在2024年发布的招聘信息进行了可视化呈现,重点分析不同等级医院在招聘方面的最低学历要求。从各医院的招聘公示信息来看,等级越高的医院对招聘人员的学历要求就越高,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医学生几乎无法进入三甲医院。
不同等级医院招聘人员的学历分布情况
较高的从医门槛使得学医的时间成本相较于其他专业更高。本科医学专业的学制通常为5年,相比于大部分专业的4年学制多出1年。而若想在医学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则需付出更多时间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此外,医学生毕业后还需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间在3年左右。
2. 收入回报滞后
从业门槛高、培养周期长,医学生在从业前投入的成本不可谓不多。而在救死扶伤的职业理想之外,扎身医疗行业所能带来的回报与收益同样也是医学生们在职业方向权衡与选择时难以忽视的一点——医学教育的高投入、长周期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回报吗?
核真录发现:在从业初期,医学生的薪资待遇往往并不理想,刚毕业进入医院工作的医学生,尤其是在规培期间,薪资待遇较低。《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医学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水平大致在5400元左右,在主要的学科门类中处于较低水平[2]。
2021—2023届不同学科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
经过漫长的医学教育和培训,医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具备执业资格、能够独立从事医疗工作的专业“医师”。而我们通常提到的“医生”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泛指从事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师、实习医生、见习医生等。清华大学于2021年发布了一项主要针对医师群体的调查报告——《医师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在具有执业资格的医师群体中,有超过一半的医师月收入少于7500元,月收入超过10000元的医师不足30%[8]。
中国医师月收入分布
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中国医师收入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十分明显[6]。在调查样本中,26到35岁组平均年收入为63278.59元,36到45岁组是77002.48元,46到55岁组为86438.85元,总的趋势是,年龄越大,收入越高。
医师年龄与平均年收入
因此,能否接受收入回报的滞后性、坐得住从业前期的“冷板凳”,是医学生在漫长的学习培养与经验积累之后,需要考虑的又一问题。
3. 工作强度较高
需要注意到,医师的工作时长与年龄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小,工作时间越长。中国医师协会在2017年进行的调查显示,不同年龄组的医师在每周工作时间上差异显著。26到35岁组每周工作时间最长,平均工作52.43小时;56岁以上组每周工作时间最少,为47.70小时[6]。但无论年龄长幼,医师的工作时间均高于1995年《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中所规定的“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9]。
医疗机构作为护佑生命的场所,每时每刻都需要应诊。清华大学发布的《2021中国医师调查报告》显示,所调查医院的医师日均接诊病人数量高达26人[8]。医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导致随时待命、加班加点成为工作的常态。
医师年龄与每周平均工作时长
对于即将迈向医护岗位的医学生而言,较高的工作量、较长的工作时间以及较低的起步薪资,无不引发其对医疗教育“性价比”的权衡和考量。但是,医学行业承载着重大的社会价值,医疗从业者通过救死扶伤保障公众健康福祉,其产生的成就感是非常独特的。鉴于此,学医的“性价比”不能片面评判,而应结合个人的职业理想以及对学业、职业压力的承受能力来综合考量。
学制
学医首选八年制?不同学制区别何在?
目前国内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有三种学制:五年制、“5+3”一体化和八年制,不同学制的概况及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医学专业不同学制对比[11][12]
可见,不同学制各有优劣,学生应结合自身情况灵活选择,而非一定要直接考虑八年制。
结论
数据表明,医学生就业难度近几年确实有所增加。医院招聘门槛不断提升,人才竞争愈发激烈。
在学医的“性价比”方面,门槛高和周期长是不可忽视的现实。医学生前期投入巨大,付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相当高昂,回报的滞后性和较高的工作强度也使得医学生在做出职业选择时必须更加谨慎。然而,医学行业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后期可能获得的经济回报以及独特的成就感,使这份职业有着不同的意义。不能简单地评判学医“性价比”的高低,而应根据个人的追求和承受能力来权衡。
对于医学学制的选择,八年制有其优势,如培养周期相对较短、学位层次高,但也伴随着学习压力大、科研与临床平衡难等问题。传统学制和“5+3”一体化等学制同样各有优劣,学生应综合自身的学习能力、兴趣方向、职业规划以及家庭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谨慎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非盲目听从单一建议。
参考资料
[1]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http://www.nhc.gov.cn/mohwsbwstjxxzx/tjtjnj/202305/6ef68aac6bd14c1eb9375e01a0faa1fb.shtml[2]《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蓝皮书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bookdetail?SiteID=14&ID=15411163[3]《医学院校谁家强?医学界2024中国医学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出炉》https://news.qq.com/rain/a/20240530A075JG00?suid=&media_id=[4]北京协和医学院就业质量报告https://www.dxsbb.com/news/73135.html[5]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https://www.shsmu.edu.cn/xxgk/xxgklm1/xssw/bysjyzlndbg.htm[6]《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https://www.cmea.org.cn/Index/detail?id=576[7]北京协和医院2024年度拟招收人员公示https://jobs.pumch.cn/Upload/TempFile/7e25b943_41b2_4d67_9481_7c40b8c596ec.pdf[8]《2021中国医师调查报告》https://www.soc.tsinghua.edu.cn/__local/8/23/F8/634DECF776A7FCEC495B3F7AD93_AC9AC79B_114EF0.pdf[9]《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https://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zcfg/fg/202011/t20201103_394935.html[10]《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3585u/202408/6c037610b3a54f6c8535c515844fae96/files/58c5d1e9876344e5b1aa5aa2b083a51a.pdf[11]徐浩杰,王璐,刘明娟,等.三种学制医学研究生科研训练与临床实践现状分析[J].协和医学杂志,2022,13(01):66-73.[12]周笑盈.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学制演进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23.DOI:10.27111/d.cnki.ghyku.2023.001441.[13]石淑宵,周庆环,孙燕鸣.长学制医学生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医学教育,2005,(05):14-16.[14]《医院评审暂行办法》http://www.nhc.gov.cn/wjw/gfxwj/201304/7f3cae5cd18443e78532aab8d2b0244b.s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核真录 (ID:njufactcheck),南大新传未来编辑部出品,作者:王昊森、蔡翌希,图片:毛梓烨、许诺、王琳菱,编辑:张瀚之、彭思语
支持一下 修改